开学咯!最美图书馆员喊你回来读书啦!
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使命和担当
图书馆作为文献的聚集地和展示平台
2019年1月18日-19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时年96岁、党龄70年的杨复成为了本次大会上最年长、党龄最长的党代表。
“我过去参加过很多次学校的党代会,感觉这次会议非常隆重,党代表们非常认真、严肃地参加会议,这让我印象深刻。”老人家对会议组织和党代表的精神状态赞不绝口,全场党代表却被他的认真与执着深深感动。这是一位96岁老党员的不忘初心,从建校初期加入到学校的建设者队伍中,始终默默关注、支持学校的发展与进步。
学校建设初期艰难,正是以杨老为代表的一代代广中医人当时的努力与坚守才有了今天的广中医。杨老回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外省有些中医学院都被撤销了,但我们学校师生有底气,坚持中医学院不能撤散。期间很多中医杂志都停办了,但杨老发挥自己的新闻专业优势,与同志们一起积极创建《新中医》杂志。当时,为了办好杂志远赴各省市中医学院,奔走拜访老中医专家请求赐稿。1973年,《新中医》向全国公开发行,立即得到各地中医界的热情支持和鼓励。四川中医学院名老中医“七五老人”王渭川还寄赠来赋诗相深情表示“千里神交”,为《新中医》的出版发行叫好。
1977年,杨老调任至学校图书馆工作,为学校三元里校区图书馆的建设倾力付出,兢兢业业,敢于尝试和创新。问及在图书馆工作期间印象最深刻之事时,杨老说:“我去图书馆工作之时,正值文革结束,我们打倒了四人帮拨乱反正的时期,我们都把文革时期学校用包藏的书刊进行整理,当时图书馆在原教学大楼的四楼,成立之初,我们都是自己动手搬运书刊。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有人‘左倾’思想仍然存在,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够重视知识。我们就打出一条‘知识就是力量’的标语,很多人都说我们胆大”。
近两年,为支持图书馆的建设,已经离开图书馆工作近40年的杨老也将个人保存多年的公务信件和工作笔记整理捐赠给图书馆,这些反映学校发展历程的内部资料以其独特的收藏价值在图书馆校本文库继续散发光芒。
对广中医学子,杨老也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不要太重名利,保持传统的美德,不造假求名求利,做个正直的人。做人民欢迎,精于中医业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务工作者。”
朱老师是我校图书馆筹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工作至今整整20个年头,是图书馆的"老人"了,他见证了图书馆从三元里老馆的改革到大学城新馆的落成,直至不断创新发展至今,对图书馆怀有深厚而又特殊的感情。
新馆初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很多地方存在不足。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图书馆技术团队花了两年时间精心地投入到自动化设备的基础建设和完善工作,以便保障广大师生用户的资源利用。夯实基础之后,图书馆引入自助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实现了图书馆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
不仅如此,朱老师一贯认为,一个技术人员的工作离不开数据,要有"大数据"的职业思维。为强化数据创新,他主动提议引入大数据分析系统模块,该模块侧重于用户数据分析、决策辅助体系建立等工作,可以大大提高资源服务能力。在校领导和馆领导支持下,下一步,他还有更大的"野心":逐步引进人脸识别、智能中控运维系统等产品用于完善虚拟认证应用、设备资源的运维智能化等功能;引进智能咨询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用以完善网上参考咨询和场馆内咨询的智能结合、点库纠错等,逐步解放人力,提高工作效能。
在创新服务模式上,朱老师指导技术部人员自主创办“博图工作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图文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师生提供课堂教学外的技能培训。
朱老师说,数字资源是为未来使用的大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图书馆在大环境下一定要不断转型。图书馆是生长的有机体,已经从单一的文献服务机构逐渐转变为多功能的复合型服务机构。图书馆也早已不再单纯是自主学习的场所,而是提供更多互助性学习、研讨型学习的知识共享空间。朱老师对图书馆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希望未来能够更进一步深化场馆优化与改造,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智慧服务。
从1986年入学到1991年入职图书馆,王老师在我校已经度过了34个春秋。来到图书馆后,先后辗转于流通部、参考咨询部、文献服务部三个部门,目前在文献服务部古籍室工作。
在科技查新领域深耕几十载,王老师早已是科技查新领域的专家,她总是能很快抓住查新课题的要点,高质量地完成查新报告。她是馆内目前做查新报告最多的馆员,经她做过的查新近2000份。她亲历了查新从手工检索到计算机检索的变迁。每年的查新高峰期间,王老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常看到她加班加点赶报告,即使再忙都要保质保量完成报告,她做的查新报告常常是大家学习的典范。王老师不仅工作认真负责,作为有经验的老查新员,对待后辈也是倾囊相授,同事们有问题求助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解答。大家都说,有王老师在,再难的课题都不是问题。
在数字资源趋于同质化的时代,特色馆藏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学术竞争力的能源,特藏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备受关注,我馆非常重视特藏资源的开发,王老师现在也是一心扑在这项工作中。在校友之家“桃李园”和王建华教授专题展的建设中,从藏品征集到展示,从资料整理挖掘到宣传推广,每个环节她都尽心尽责、力求完美。
抗疫文献馆的建设她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开馆至今收到捐赠的各类物品,都是由王老师一件件接收整理,有的物品还是她亲自上门去接收的。每件展品她都逐个打印介绍标签,然后悉心摆入展柜中。精益求精的她为了呈现更好的展览效果,展品摆放方式、展柜摆放位置调整了数十次。抗疫文献馆建成后,参观者络绎不绝,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只要有参观者来访,王老师总会亲自带领他们观展,详细介绍每件展品的来历。
尽管已经在背后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努力,但面对大家的夸赞,王老师说:“这不值得一提,都是大家的功劳。”
1986年,黄永秋刚刚结束高考,怀着对未来的无限畅想踏入广中医,从此开始了她和这座学校的不解之缘。那时的她学习勤奋,喜欢阅读,尤其爱看杂书。大学留给她最深刻的记忆竟是和闺蜜死党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下竞相到图书馆抢座学习的场面。这几乎可以看作她以后重返校园读书、留任图书馆的伏笔。
在图书馆工作后,黄永秋先是在参考咨询部锻炼了半年,随后便被调到办公室接任副主任,担任行政工作。尽管年近不惑,但此方经验近乎为零。初从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转为行政教师的黄永秋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不仅档案、财务、人事、计生、后勤、工会、文书等桩桩件件都需要从头学习,而且因人员环境不熟悉,组织沟通、事务协调举步维艰,加班加点乃是常事。有一段时间,她甚至只身一人包揽图书馆办公室的所有工作。
黄永秋努力调整适应,请教同事、看书解惑、实操总结,将读书时代的认真、坚持继续带到工作中来,在给自己不断“充电”的同时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就连最难过关的文书写作,她也并不放弃。她一边暗自以小时候曾经拿到两次全市作文比赛第一名的成绩鼓励自己不能认输,一边虚心接受批评,勤加练笔。渐渐地,从没有经验做到有经验,从不熟做到熟,黄永秋完成了从“不行”到“行”的蜕变,成为一名资深的办公室主任。对此,她坦然自信地告诉记者:“弯路多一点,能力也就多一点。方法总比困难多。”
夏老师参与过几个部门的工作,谈及工作感受时,她说:“在流通部门,是与读者直接接触,面对面沟通;采编是与书打交道,书是作者的思想结晶,编目便是直观、简明地向读者反映,要求客观、准确。方式不同,但都是读者服务工作。”采用电子化管理手段,快速方便,可以实现多字段检索,但没有准确、详细的编目,也容易导致错误理解。
2021年,夏老师即将退休,今年是她在图书馆工作的最后一年。三十余年来,她见证了图书馆从卡片式到web2.0的更新换代,付出了平常而不渺小的努力与汗水,年华不再,然初心不改。
魏老师在工作中也遇到很多困难。看似简单工作的背后,一定要很用心的付出很多努力。每到查新、评职称及奖励高峰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都要依照读者的委托出具大量的查新报告、查收查引报告。
魏老师说一定要了解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才能回复读者的疑问。工作不忙的时候,她会去图书馆官网操作使用数据库,也去旁听部门同事的文献检索课,听课之后自己再去巩固课件,不明白的及时向各位同事请教。这样一步一步的学习,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便逐渐掌握了。每每把读者的问题解决了,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做了很快乐、很有意义的事情。她说学无止境,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
她说生活太不容易了,但内心依然要充满爱。爱劳动、爱生活、爱别人、爱自己,因为爱是世上所有一切的美好,爱是生活的主题,爱永远是这个世上最伟大的动力源泉。
初来图书馆那年,全姐担任三元里旧馆的报刊阅览室管理员。每天不到8点她都会提前来到报刊室,做好开灯、整理、清洁等准备工作就等着“开门纳客”了。
全姐每天的工作就是与书刊打交道,从三元里到大学城,从报刊室到各个书库,她管理过你去过的每个库室。她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我馆期刊分类法、外文图书分类法等书刊分类法了如指掌,想找哪本书问问她就知道了。不仅掌握了分类法,她还学习了图书编目,完成了一批捐赠图书的编目入库工作。
走过了每个书库,兜兜转转全姐如今又回到了报刊阅览室。她说现在报刊室跟以前也不一样了,报纸期刊的量都缩小了,使用纸本资源的读者少了,但是馆内环境越来越舒适,爱上泡馆的学生也多了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不断变迁,不变的是全姐对待这份工作的初心,每天提前到岗整理好一切,认真面对每一件看似简单细小的事,二十年如一日。
2007年末,恺哥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一开始,他在流通服务部(即现在的文献服务部)报刊阅览室担任管理员。那时正值大学城校区建立不久,许多图书亟待搬至新馆投入使用,他也跟着其他馆员们搬书、打包、上架,虽说磨破了许多手套但也很快融入其中。直到2010年前后,他被调入图书馆技术部,这才开始了他组装维修,制图画图的技术之路。
面对新事物、新发展、新潮流,恺哥坦言,自己的专长也在不断地变化——一开始是对计算机硬件更为熟悉,现在则是主攻设计,对软件操作研究更为深入。他对PS技术的熟练操作渐渐为校园师生所知。2018年开始,他在图书馆博图工作坊中公开讲解Photoshop图画处理技术,受到师生好评。此后,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工作处都曾邀请他为老师、同学们进行Photoshop制图系列培训,通过数期多次的课程教授海报制作这一宣传必备技能,参与师生达一百多人。
接下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还想邀请恺哥进行PPT制作培训,他的自学突破列表中又新增了一项……
书库这样平凡的工作岗位,方春梅老师坚持了上万个日夜。
方老师在图书馆十几年的工作期间,也在不同书库轮岗过。大学城分馆建成不久后,她又调到三元里旧馆负责西医书库。虽然离家近了,但工作时间却更长了,每天都是十一点半才闭馆回家。学生们晚自习下课后的借书量也是最多的,西医书库在旧馆四楼,有时候读者排队能从四楼排到三楼。只有等到学生上课、闭馆或假期的时候才能抓紧时间整理书库。如今她负责管理大学城中医书库,工作极为认真。书架永远那么干净,书籍永远那么整齐,书库里的每一样东西她都认真对待。
谈到工作问题的时候,方老师说:“也没什么特别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图书的规整。新接手书库排架比较乱,也存在读者错拿乱放的情况,需要调整,也是一步步慢慢完成,我们一直在做普查工作,尽量将错架率降到最低。”她的同事李红霞老师说:“方姐做事非常细致,即便是洗一条抹布她都不含糊。”图书馆建馆已久,新书不断成为旧书,旧书架也经常挤得很满。通常书架需要保留三分之一的空架位以便新书上架,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常常需要顺架、调架,重新排架后再登记、修改指引牌、整架,任务繁琐,工作枯燥,方老师仍一直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她说:“最开心的就是,读者找不到书的时候你帮他找到了,他开心你也高兴。”也有不少读者反映,中医书库调架后,比以前整洁美观,也更方便找书。
每一年每一天还是有很多人进出图书馆,每当借还图书的时候,或许大部分人可能都有过一个想法:如果我是图书管理员就好了,可以坐在图书馆一边干着轻松的工作一边看书,多好啊。但是我们去了解会发现,总有一些像方老师一样的人会在你可能看不见的地方努力和认真的工作。
一转眼,王老师已经在图书馆奋斗了近十年,目前司职于图书馆办公室,作为图书馆的枢纽部门,复杂繁琐的工作在所难免,但王老师总是能快刀斩乱麻,用她超高的执行力将繁杂的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也不知是工作的影响还是天性使然,生活中的王老师也是个干净利落,说话做事绝不拖泥带水的爽快人,有拖延症的朋友要是和王老师相处久了绝对也能“病去如抽丝”。做事雷厉风行的同时,王老师也心细如发,同事们都认为她细心热心,友爱互助,是一个手里有活也始终眼里有光的人。
王老师的日常工作复杂且繁琐,还要随时准备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想必大家对2020年春季学期返校后学校为大家提供的返校大礼包还记忆犹新吧?这其中便包括了图书馆精心制作的中药香囊。在首批返校生的中药香囊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后,图书馆“临危受命”,紧急制作10000只香囊作为同学们的开学礼,而这批充满爱意的香囊就是由王老师主要负责制作的。中药香囊内含10味中药,每味药都是王老师亲自采购,足足400斤药粉都是由王老师和馆内的毛月霞老师两个人掺和混匀的,从混匀药粉到药粉装内袋、扎紧打结、套外袋……每一个环节都有王老师的身影和时不时关切的目光。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默默付出
我们才能在图书馆享受静谧的悦读时光
感谢您
最美图书馆员
审定 | 郑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