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节】做有情怀的记者 讲有温度的故事

2017-11-08 隋明照 装备科技

邹维荣:军人责任感 记者敬业心


前    言

愿得此身长报国,继续书写部队一线战士的故事,记录人民军队的铁血荣光。

——邹维荣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一头短发、一股正气、一身戎装,《解放军报》主任记者邹维荣,既是一名活跃在练兵场上“久经沙场”的军人,也是一名始终身体力行“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女记者。

“夜已深,窗外还有战士忙碌的身影,记者走近一看,是下士杨江山正在准备拉水的工具。他说明天一早要到10公里外一口废弃水井拉水,那里曾住过20多户牧民,因环境太恶劣,都陆续搬走了。”这是邹维荣2011年踏访内蒙古阿拉善军分区某边防连札记《哈日苏海之夜》中的一个细节。邹维荣曾在文章《难忘那半桶清凉水》中回忆这次采访背后的故事:那次她在中暑的情况下坚持和战士一起到边境线上巡逻,巡逻结束后,通讯员端着战士们凑来的半桶水让她洗漱,这个场景让她感动又心酸,于是把边防战士用水困难的真实情况写到了报道中。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篇600多字的小稿件却引起不小的反响。军区当年就把用水困难的5个连队打井列入计划,其中就包括驻地在哈日苏海的边防连。

夜宿哈日苏海的经历,只是邹维荣多年身体力行走边防的一个小小缩影。11年时间里,她走遍了内蒙古8000里边防线上的所有执勤点和哨所,曾在零下56摄氏度的极寒天气条件下连续采访30天。这些困难和险境都没有吓倒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新闻女兵,她的脚步仍然踏在祖国边境的土地上,她的笔端,仍然是最基层官兵有血有肉的生动故事。

邹维荣从未畏惧过大漠苦寒,同样也永远冲在最危险的新闻一线。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随救援部队官兵来到震中映秀,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坚持采访写稿28天,脚步走遍灾区每一个地区。不过,现在回想起灾区余震和坍塌不断的场景,邹维荣还是心有余悸:“能活着回来真是幸运。”

身为一名女军事记者,却没有半点娇气,后背笔直、眼神坚定。而提到家人时,目光中却流露出一丝温柔和歉疚。邹维荣说,她赶赴汶川灾区时,女儿刚岀生不久。由于在震区经历太多悲惨场景,回来后很长时间都不敢抱女儿。“其实做了母亲之后,就想把一切都抛下陪在女儿身边”,但是,报道任务就是军令,于是,邹维荣不敢在家流连太久,否则“我一看到女儿就连家门都不想迈出去”。

“这么苦又这么危险,有没有想过干脆不干了?”记者的这个问题还没问完,邹维荣坚定地摇了摇头:“不会,我是一名军人,如果一定要牺牲,那让军人来牺牲好了,把和平和安宁留给祖国和人民。”

身为军人的责任感、作为记者的敬业心,让邹维荣获得了同事的尊敬和同行的肯定。在单位里,不管是不是比她大的同事,都会尊称她“邹大姐”,她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首届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面对荣誉和肯定,邹维荣仍然自谦地说:“我觉得我是个比较笨的记者,当记者17年,我一直信奉‘脚底板下出新闻’”。

17年军事记者的经历,邹维荣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和军队的变化:“我们的军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作为一名军人,我觉得自己生在了好时代,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要永远为新时代的军人鼓与呼。”


祝广大记者朋友:记者节快乐!


▋作者:隋明照

▋来源:解放军报社装备发展部分社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