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风云三号D星成功接收第一幅可见光图像!

装备科技 2019-05-19

蓝色的海洋、白色的云朵、黄色的土地……12月8日14时07分,“风云三号”D星首幅可见光图像成功传回地面。

▲首幅可见光图像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下一步,卫星将进行为期半年的在轨测试。正式投入业务应用后,将在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救灾、“一带一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气象局供图

“风云三号”D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二颗业务星,于11月15日成功发射。此后,该星地面应用系统各技术分系统和地面站功能状态正常,并于8日下午正式开机。

▲2017年11月15日2时3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杨忠东总师介绍,此次成功接收的图像来自于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这是“风云三号”系列卫星的核心仪器之一,升级改进后可以媲美美国最新发射的联合极轨气象卫星JPSS的成像仪器。

“这台仪器是世界上首台能够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红外分裂窗区资料的成像仪器,可以每日无缝隙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真彩色图像,并具备对云、气溶胶、水汽、陆地表面特性、海洋水色等大气、陆地、海洋参量的高精度定量反演能力。”杨忠东说。

▲首幅可见光图像局部放大图之青海湖

▲首幅可见光图像局部放大图之海南岛

除了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之外,卫星还有9台“各具神通”的遥感仪器。将分别为我国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空间基础设施安全、国家航天强国战略等提供重要支撑。

杨忠东表示,此次负责执行“风云三号”D星数据接收和传输任务的国内外5个地面站接收设备状态全部正常。值得注意的是,“风云三号”D星是国内首颗利用南极卫星数据接收站接收数据的对地遥感卫星。90%的全球观测数据都能从观测之时算起80分钟内传回国内,星地数据传输速率增加了30%,计算能力增加了17.5倍,数据存储能力增加了近10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1329q8g34r&width=500&height=375&auto=0
▲风云三号D星接收首幅可见光图像的过程

据介绍,“风云三号”D星下一步在轨测试工作将于2017年12月中旬全面启动,依据风云三号D星在轨测试大纲和细则,同步进行卫星平台和数传测试,对10个有效载荷的功能性能指标进行完整测试,并进行部分卫星反演产品生成和应用示范测试。

“‘风云三号’D星将力争在2018年汛期之前完成测试交付业务应用,届时将正式与C星形成上下午卫星组网观测布局。”杨军说。


延伸阅读

“风云三号”04星首次使用南极站

风云三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杨忠东告诉记者,“风云三号”04星发射成功后,将首次使用我国与挪威在东南极洲毛德皇后地合作建设的气象卫星地面站(简称南极站),90%全球观测数据,从观测之时算起80分钟内即可传回国内进行处理。

据了解,“风云三号”04星是我国最先进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可以观测全球的云、台风、湖泊、森林、山脉、冰雪、火灾等。卫星观测随时都在进行,但是数据回传必须要卫星和地面接收站配合开展。而对于极轨卫星的应用而言,如何把数据快速传回国内尤为关键。

此前,“风云三号”家族的地面站实行“4+1”模式,国内有佳木斯、乌鲁木齐、北京和广州四个地面站,国外有靠近北极的瑞典基律纳站。而“风云三号”04星上天后,将成为第一个享受到“5+2”模式的极轨气象卫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喀什站和南极站两个地面站。

此外,随着天上的气象卫星越来越多,地面也需要更多的天线来保证数据接收。“风云三号”系列卫星数据接收天线从7部增加到了15部。在“风云三号”04星成功发射后,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天线配置将能够接收4颗气象卫星的数据,同时还能够接收国内外同类气象卫星数据,用以开展数据交叉对比和进行应用补充。

据悉,“风云三号”04星的下传速率提升了三分之一,计算能力扩展了17.5倍,存储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增加,地面系统设计还运用了现在最流行的大数据云平台理念,保证资料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共享。


▋来源:科技日报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你可能还喜欢:

【权威发布】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附现场视频)

“风云三号”04星首次使用南极站

“远望6号”圆满完成风云三号04星海上测控任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