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天宫一号2300多天的飞行控制管理

2018-04-05 祁登峰、宋星光等 装备科技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护航天宫一号完美谢幕 

这是一次万众期待的回归,更是一次永载史册的告别。

2018年4月2日,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计算和监测分析,天宫一号于当日8时15分左右再入大气层,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海域,最终用绚烂的身姿实现了完美的告别。至此,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完美的表现,圆满完成了对天宫一号长达7年的飞行控制和长期在轨管理工作。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在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新华社记者 王永卓 摄

天宫一号被称作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自2011年9月29日发射以来,天宫一号先后圆满完成了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对接任务和几十项在轨拓展试验任务,成功叩响了我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在此期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神经中枢”,飞控人既是离天宫一号最近的人,也是陪伴天宫一号最长的人。

▲2011年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2011年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九天之上顺利牵手、精准对接,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完整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任务准备期间,面对技术状态之复杂前所未有、风险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控制精度要求之高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迎难而上,一举突破了“强约束条件下的轨道相位精确控制技术”“基于状态的飞行控制自动规划技术”等五大关键技术,为牵引天宫和神舟太空相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紧张跟踪监测。王永亮  摄

7个月后,天宫一号顺利实现与神舟九号的首次载人和手动交会对接任务。此次任务,中心实施11次轨道控制,次次精度远优于指标要求;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飞控平台,实现了对天宫、神舟和航天员的多目标协同控制;率先突破了轨道重构技术,确保在异常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交会对接。凭借亲手创造的一项项中国航天测控新奇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再次为“太空之吻”铺设出精准轨道、搭建起天地通途。

2013年6月20日10时许,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演示太空陀螺运动。新华社记者王永卓 摄

2013年6月,神舟十号搭载着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再探天宫一号。15天载人飞行、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首次进行绕飞试验,首次进行“三星组网”测控,飞控复杂程度创下中国航天之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再次以一系列精准的控制刷新了航天飞控领域的“中国精度”,开启了我国航天应用性飞行的大门。

圆满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后,天宫一号转入长期在轨运行阶段,开展了中长期精密定轨、长寿命考核等拓展试验。从成功发射到顺利回归,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长管科技人员对天宫一号进行了长达2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在轨管理,用坚韧和执着、智慧和心血为天宫一号铺设了一条平安太空轨道,为空间站长期运营管理积攒了宝贵经验。

▲紧张跟踪监测。王永亮  摄

汗洒征途,梦筑九天;心系天宫,始终如一。在迎接天宫一号回归的最后日子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再一次瞄准“万无一失,圆满成功”全力以赴,科技人员们彻夜不眠不休,一次次讨论分析、一次次采集数据,一次次预报计算,确保了天宫一号顺利回归。

一次征程的完美谢幕,也是另一次征程的壮美开篇。天宫一号已化身星空,但它留给航天人的记忆将永不磨灭。面向新时代的太空,空间建站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浩瀚星河中,中国飞控的新高度正等待新时代的飞控人去书写!

▲2018年4月1日,天宫一号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上空掠过。尹哲  摄


▋作者:姜宁、祁登峰、宋星光

▋来源: 解放军报社装备发展部分社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