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怀|钱三强:他和他那一代人,用一生心血和赤子情怀,改变了中国……

熊爸 装备科技 2019-05-21


 1922年,一位在亚洲旅行的科学家来到了中国上海。

 在这座中国当时最大最现代的城市,科学家游览了南京路,在顶级餐馆“一品香”吃了午餐,然后听了昆曲,逛了城隍庙、豫园等。

 尽管去的都是上海乃至中国最好的地方,可留给他的印象却并不怎么样,科学家在旅行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城市里空气恶臭,环境乏善可陈,街上挤满了人。中国人是一群勤劳、肮脏又呆滞的人……连小孩子都无精打采,安静肃穆。

 可能最令科学家感到“差评”的还是中国人的科学素养,他在日记本里着重地表达到:(中国人)学不会有逻辑地思考,而且没有数学天赋。

 在游览上海的当天,这位科学家收到了一封来自瑞典的电报,电报通知他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叫Albert.Einstein,当然我们更广为熟知的叫法是——爱因斯坦。

 有时我读那段历史时会想,在那种绝望之下,那些立志要扭转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人,会是些怎样的人?

 我读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革命者,但与此同时,也读到了另外一些人。

 爱因斯坦离开上海前往日本的时候,一位9岁的少年正在北平孔德学校读书。他从小就爱锻炼身体又排行老三,被小伙伴称为三强,后来就索性改成了这一名字。

 中学毕业的时候,少年和今天的孩子一样即将面临高考。他没有选择在北大任教的父亲所教的文学学科——这大概会给他带来顺风顺水的人生,而是坚定地去报预科班学理。

 当时填报这一志愿若在今天估计会让不少人感到不解,但少年意志和决心却如此坚定,因为他认为:要使国家摆脱屈辱,走向富强,除了建设强大工业,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别无他途。在此后的19年里,从未名湖畔到清华园里,再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伏案苦读的身影是所有熟悉他的人最深刻的印象。

 若干年后,他的名字因为发现了核科学中极为重要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而震惊了整个科学界,然后被授予了法国科学院德巴微物理学奖。有人说,他站在物理学最高殿堂之上,距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也只差一步之遥。

 中国人究竟能不能搞科学?这便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给世界的答案。


 无论是面对多么绝望的现实,但只要有人愿意脚踏实地、艰苦攀登,是有可能创造奇迹的。

 1948年,昔日的少年舍弃欧洲最好的科研条件和福利待遇毅然回到了中国,他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为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1992年的6月28日,“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钱三强在北京溘然长辞。

 他出生在一个破落不堪、为人不齿的中国,他和他那一代人,用一生心血和赤子情怀,改变了中国。


▋作者:熊爸

▋来源:思想火炬微信公众号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