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金牌”吊装手

王玉磊、刘祜杰 装备科技 2019-05-19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行吊操作手刘超

山沟里的金牌吊装“男一号”

不到两平米的行吊操作间,悬在半空。

只见刘超一个机灵便钻了进去,扭动电机钥匙、按下电源按钮、启动电机……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两侧12个按钮、开关的各个功能,以及4个操作手柄的动作要领,早已烂熟于心,笨重的行吊挂钩在他的操作下说停就停,指哪到哪。

在偌大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提起这位“金牌”吊装手,不少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这位83年出生的山东小伙平时话不多,但谈起吊装,那就是一个十足的话唠。“这是火箭测试厂房转载间的行吊设备,28.5米宽、挂钩离地9.2米,6组传动装置……”刘超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大小螺丝钉有1000余颗,接电线端子也有近万个,任务前这些小物件都要检查一遍,看有没有松动、滑丝或者断裂等情况,这都关系到行吊操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不单是这一台套行吊设备,刘超负责的7个厂房共计15个台套的设备,哪一台是哪一年更新改造的,技术状态变化有哪些,维护重点是哪里,参数指标是多少,他都如数家珍。在他心中,这些行吊设备就是他身体中的一部分,就像有了生命一样,只有掌握清楚、保养得好,才能实现“人机合一”,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每一次吊装任务。

在行吊运行轨道下方的白色墙沿上,笔者不经意间发现,间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巴掌大的深蓝色标记。一看这里面就有门道,的确,这些都是刘超自己标记的。他根据平时吊装火箭的经验,在行吊端梁下侧离边缘30公分处,自己焊接了一根刻度尺。当刻度尺运行到蓝色标记时,就是一处定位。这样的标记一共有三处,分别对应火箭卸车吊装时的三个中心点,也就是下方的铁轮支架车的中心点。

有了这个“小发明”,不管是地面指挥员,还是吊车操作手,都能够得到吊车减速的提醒,提前预判停车位置,确保火箭卸载时稳定、精准。

大家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刘超不认这个理。为了提高培养吊装操作手的效率和质量,由他自主编写的《卫星厂房行吊培训教材》《产品翻转一步到位方案》等6本教材方案,已成为新选调行吊操作手的必学教材。其中,自编教材《跟车稳钩技能手法》总结的“起车稳钩法”“运行稳钩法”“停车稳钩法”和“圆弧圈稳钩法”,更是有效减少火箭、卫星等吊物的摆动幅度,提高星箭对接的精准性。凭借这四个诀窍,刘超示范操作吊运盛满了水的水桶进行S线行驶,回回都能滴水不漏,就是一个字:“稳”!

刘超不仅操作“稳”,排除故障也很“稳”。在这些年里排除的12次险情中,两次经历令他记忆犹新。2005年3月,正在执行亚太6号外星发射任务时,应外方要求,涉及卫星方面的一切操作都由他们负责。在进行卫星工装吊装时,突然出现整车断电,行吊设备无法正常操作的故障。初出茅庐的刘超,临危受命。在仔细询问了外方的操作过程后,他先是在行吊下方走了一圈,确定没有闻到异味后,初步判定是机械类故障。

接着,他先从地面上仔细观看吊车位置,紧接着爬上检修平台近距离地察看。最终定位了故障“源头”。从排查故障到修复成功行吊正常启动,刘超仅用了不到1小时。

还有一次,在对新改造的行吊进行额定负载调试任务中,当吊钩上升至半空时,PLC控制系统突然失效,50吨的配重急速溜钩下滑,转瞬即逝间,刘超敏锐地按下了紧急停车开关。行吊停止时,配重离地已经不足半米,避免了事故发生。当时在场的指挥员、验收人员的背后都冒出了一身冷汗。

事后,验收人员夸赞刘超道:“那种情况下,给他的反应时间不足1秒钟。正是由于他操作时能够全神贯注,才能够及时地做出应急处置反应。”

当接到上级单位参加岗位技能竞赛的通知后,刘超带着徒弟们一边完成航天发射火箭吊装任务,一边开展针对性训练,常常是白天搞操作,晚上背题库。当问起他为啥这么拼时,刘超却是笑呵呵地说,参加比赛是一回事,如今任务密度越来越高,刚好利用这个机会磨磨团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超携团队4人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了个人第一名和团体奖的好成绩。

获得荣誉的同时,刘超还有一个“双百分”的梦想,那就是安全吊装火箭100枚、安全吊装卫星100颗。 


▋作者:王玉磊、刘祜杰

▋来源:解放军报社装备发展部分社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