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93出生的他已经在商业航天领域干了4年,“火箭小子”有个大梦想

李军、刘小渡 装备科技 2019-05-19

“火箭小子”太空梦想

——胡振宇带领研发团队制造探空火箭创业纪实


图为在内蒙古发射的探空火箭

神秘太空少年英雄直击火箭梦想


胡振宇坐在记者面前,这位带着一脸稚嫩的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是一位在商业航天领域摸爬滚打干了足足4年的创业小老兵。

“我们的团队非常年轻,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吴晓飞提着滑板、踩着滑板车上班的90后。可每当谈论到技术方案,他眼神中总会流露出一种对待科学的严谨。

“晓飞能把我们设计的方案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并且能够获取到我们想要的数据的魔术师,他真的就像是我们团队灵巧的手。”胡振宇如数家珍地一一介绍了团队中的其他成员。

胡振宇自信地说起了他们的创业故事,这不禁让人想知道一个当时年仅20岁还未本科毕业的毛头小子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选择这样一个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行业作为创业方向。

事实上,早在2011年9月,胡振宇就在广州成立了一个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并从事探空火箭研发的兴趣团队,凭借自幼对火药的爱好和动手试验积累的经验,18岁的胡振宇对多种仿真设计及固体发动机的制造进行了基础研究。2013年7月29日,由他担任项目组长,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了代号为“YT4”的探空火箭。尽管这枚火箭相对于电视上看到的运载火箭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但从箭体设计到加工组装,从发动机的车、铣、刨、磨到钻孔固定,从组装调试到点火发射,每一个细节都是靠他们双手一点一点完成的。这次飞行的成功是国内探空火箭业余爱好者成功发射最大的探空火箭。


图为在内蒙古发射的探空火箭


在此过程中,胡振宇以及他的小伙伴们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进行了多次交流,胡振宇为自己创造了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可胡振宇并不满足在办公室中所做的纸面设计。他觉得一个系统工程最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试验的机会,可当时在研究院内并没有可能给一个本科实习生提供这样的条件。胡振宇心想自己已经发射过火箭了,应该不会太难。从这时起他萌发了创业的理想,通过创业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飞向太空的航空航天制造道路。

就这样,年仅20岁的胡振宇,揣着卡中仅有的两三千元积蓄,开始频繁往返于广州与深圳之间。而当时的胡振宇,靠着兼职教钢琴赚些外快,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向往太空火箭梦想成就合作伙伴


“老实说,我觉得自己一直都很幸运,竟然在公司刚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科研订单。”胡振宇说。这里所说的订单并不是哪所高校或者民营公司,其来源是一所航天研究院,而此订单是为某个预研项目提供的一款全新研制并且可以实现推力调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胡振宇对记者说:“当时真的想都没想,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这个订单接下来,并竭尽全力做出来。“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参与到国家队的项目中,还是如此重要的核心部件的开发,对于胡振宇来说,无比自豪。

在此过程中,随着媒体的广泛关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与爱好者加入。就是这样一支团队,在创业初期克服了条件不成熟、资金不充沛、经验不丰富等诸多问题,凭着满腔热血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干劲,完成了一款液体发动机的完整研制。经过数月反复试验,不断完善,终于在2014年底各项指标均满足研制需求的情况下顺利交付了。


“翎客航天”成立初期的团队,胡振宇(左一)当时20岁


胡振宇回忆道,当时为了尽快进行点火试验,团队整整连续4天在郊外忙到凌晨,就像一支突击小队,而其中最考验人的则是野外试验场地的蚊虫。发动机点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在荒无人烟的野外进行。夜里,成千上万只蚊虫扑面而来,就算身上涂满了驱蚊水,那蚊虫也黏在身上疯狂地吸吮。胡振宇形容着当时的场景说:“我只要随手一抹,就可以弄死几十只满腹是血的蚊子,凌晨回到房间细数一下,单是双脚和两条腿上就被叮了50多个包。”

辛劳迎来了试验的成功,拼搏迎来了发动机的点火升腾。而正是在这个时候,胡振宇又发现创业并没有当初想得那么简单,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从运营到规划,从成本控制到团队管理,只有真正踏上一条火箭制造运营的道路,火箭事业才能走向成功。


胡振宇在福布斯亚洲峰会用英文演讲

在胡振宇的脑海,渐渐地对创业有了一个清晰的意识,有了一条明确的脉络,他深切地感到,慢慢成长的他正在成为一个能有所担当,向团队负得起责任的创始人。“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渐渐发现当初自己一个人的梦想,却因为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慢慢地变成了理想。”胡振宇开始严谨理性地思考如何将他们的理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探索太空核心技术成就社会认同 


从最初的一个人爱好者到现在已有数十人的工程师团队,从当初在郊外田间试验到现在拥有自己的试验基地,一路走来的胡振宇体会到不仅仅是团队的成长与环境的改变,更是核心技术所带来的一种社会认同。


与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Nesirky合影


“核心技术是第一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啃‘火箭回收技术’这块硬骨头的根本原因。”胡振宇说,“随着燃料的消耗,火箭的质量一直在过程中减少,质心等物理特性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液体摇晃所带来的干扰,就算在无风的环境下想把火箭控制住都非常具有挑战。”而团队之所以能够实现这项技术的突破,与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团队的工程师有个特点,除了在办公室内做设计仿真,就是一头扎进试验现场参与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刮风下雪或酷暑严寒,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参与进来,因此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整个火箭系统都颇有各自的见解。


胡振宇与联合国外空司司长dipippo女士合影


胡振宇面对记者骄傲地说:“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仅限于火箭的总体方案,诸如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载控制系统、姿态控制算法、增压输送系统这类关键分系统都使用了我们自主研制的产品。”

走向太空研制目标瞄准国家战略


据统计,从2014年至今已有数十家航天领域的创业公司纷纷诞生,其中既有从事运载火箭研制及发射服务的火箭公司,也有从事卫星研制及应用的商业卫星公司,除了行业最上游的卫星制造及发射之外,提供卫星测控服务及行业专业咨询的公司也纷纷出现。由此也可看出,航天领域的创业方向及服务类型愈加丰富,这势必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胡振宇与联合国外空委主席Maria女士交流


胡振宇对记者说:“尽管行业中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但是具有军工四证、资质齐全的公司并不多。传统的申报流程不仅手续繁杂、开销巨大,更存在很多不够明朗的规则,倘若没有具备资质的国企牵引,一家民营公司很难独立完成资质认定。而没有军工资质,便无法了解、参与到我国重大科技项目中,这大大限制了‘民参军’的创新机会。”


胡振宇与航天员杨利伟合影


除了政策与行业上的呼吁,胡振宇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推动科技的进步。2017年5月20日,他们面向社会发布了一项名为“TopChallenge(突破)”的工程科技挑战赛。作为首届赛事的主办方,计划面向社会提供了一枚货真价实的火箭以及100万奖金,来激励社会各界具有控制算法上先进见解的团队或者个人参与进来,共同解决火箭回收技术这项工程难题。赛事公布后,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社会的20多支团队参与到了这项技术的开发中,加快了这项技术的成熟,同时也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公众对此航天技术的认知。

“我并不希望这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独有的赛事,我更希望这项赛事能像火炬一样不断的传承下去,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通过高额的奖金,激励更多航天青年才俊和资深专家参与进来,加快解决工程难题甚至是社会难题,比如雾霾、交通或者教育。”胡振宇如是说。

仰望太空脚踏实地走进国际视野


胡振宇是这样规划未来:“我们会坚定不移地以可重复发射技术为核心,立志10年内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且技术先进的航天发射综合公司。”


胡振宇参加联合国外空司50周年高级别会议


目前,该团队的首款可重复运载火箭目前正处于紧张有序的研制阶段,大吨位液体发动机也即将点火。按照未来3年的规划,他们将相继推出不同体量的火箭用于亚轨道科学试验或是商业卫星发射服务,而在更远的未来,大型运载火箭的可重复使用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深空探测、轨道旅游甚至是前往其他星球,都将变得触手可及。


胡振宇与国际空间站单次驻留时间最长宇航员Kelly交流


胡振宇说:“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自主研发可重复发射技术为核心,立志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且技术先进的航天发射综合公司。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快人类星际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作者:李军、刘小渡

▋来源:解放军报社装备发展部分社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