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备课堂】最被看好的十大人工智能技术

装备科技 2019-05-19

中国电子学会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

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

十大成长性技术展望

不废话,一睹为快

1

对抗性神经网络

(对抗性神经网络中产生数据与判别数据持续进行)


是指由一个不断

产生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块

与一个持续判别所产生

数据是否真实的

神经网络模块组成的

神经网络架构,

创造出近似

真实的原创图像、

声音和文本数据的技术。

该技术有望大幅提升机器翻译、

人脸识别、信息检索的

精度和准确性,

随着三维模型数据

序列能力的提升,

未来将在自动驾驶、

安防监控等领域

产生可观的应用价值。


2

胶囊网络


(胶囊网络算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识别同一物体)

 

是指在深度神经网络中

构建多层神经元模块,

用以发现并存储

物体详细空间位置和

姿态等信息的技术。

该技术能使机器

在样本数据较少情形下,

快速识别不同情境下的

同一对象,

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

字符识别等领域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云端人工智能 

(推出人工智能服务的主要云计算公司)


是指将云计算的运作模式

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在云端集中使用和

共享机器学习工具的技术。

该技术将庞大的人工智能

运行成本转移到云平台,

能够有效降低终端设备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

有利于扩大用户群体,

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医疗、

制造、能源、教育等

多个行业和领域。


4

深度强化学习 

(深度强化学习具有良好的结构特点)


是指将深度神经网络

和具有决策能力的

强化学习相结合,

通过端到端学习的方式

实现感知、决策或

感知决策一体化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无需先验知识、

网络结构复杂性降低、

硬件资源需求少等特点,

能够显著提升机器智能

适应复杂环境的效率和健壮性,

将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

智能教育、智能驾驶等领域

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5

智能脑机交互 

(神经系统和外部设备间信息交互与功能整合)


是指通过在人脑神经

与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的

外部设备间建立值接连接通路,

实现神经系统和外部设备间

信息交互与功能整合的技术。

该技术采用人工智能

控制的脑机接口

对人类大脑的工作状态

进行准确分析,

达到促进脑机

智能融合的效果,

使人类沟通交流的方式

更为多元和高效,

未来将广泛用于临床康复、

自动驾驶、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6

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 

(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结构)


是指融合语音识别、

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

语音合成等多种解决方案,

为开发者提供具备识别、

理解及反馈能力的

开放式平台的技术。

该技术能够实现机器与人

在对话服务场景中的自然交互,

未来有望在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多个领域

得到大规模应用。


7

情感智能

(情感智能技术将模拟人的情绪)

 

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手段

模拟表情、语气、情感等

类人化情绪响应,

以打造具有情绪属性的

虚拟形象的技术。

该技术可赋予机器设备

更好的对人类情感的识别、

理解和引导能力,为

用户带来更具效率和

人性化的交互体验,

未来将在智能机器人、

智能虚拟助手等领域得到

更为频繁和深入的应用。


8

神经形态计算

(神经形态计算的结构)


是指仿真生物大脑神经系统,

在芯片上模拟生物神经元、

突触的功能及其网络组织方式,

赋予机器感知和

学习能力的技术。

该技术的目标在于

使机器具备类似生物大脑的

低功耗、高效率、高容错等特性,

将在智能驾驶、智能安防、

智能搜索等领域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9

元学习

(元学习实现快速自主学习)


是指将神经网络与

人类注意机制相结合,

构建通用算法模型

使机器智能具备

快速自主学习能力的技术。

该技术能够使机器智能

真正实现自主编程,

显著提升现有算法模型的

效率与准确性,

未来的进一步应用将

成为促使人工智能

从专用阶段迈向通用阶段的关键。


10

量子神经网络 

(量子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


是指采用量子器件搭建神经网络,

优化神经网络结构和性能的技术。

该技术充分利用了量子计算

超高速、超并行、

指数级容量的特点,

有效缩短了

神经网络的训练时间,

未来将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

字符识别等领域具有

重要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


▋来源:来点科学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