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了他们,远望号船的陆海通信才畅联

亓创、王国云 装备科技 2019-05-21

随着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的临近,我接到任务需要到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下属的一个小点号进行采访。如果不是这次采访计划,也许这个点号永远不会进入我的视线。

这个单位是一个只有不到三十人的短波发信站,这里的科技人员常年守在一个没有名字的山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远望号船海上科研试验、日常无线电短波通信的正常运转。

随着科技的进步,卫星通信的运用,短波通信的使用大大减少,但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通信手段,短波通信成为陆海通联的最后一张底牌,因此被作为备份被保留了下来。

虽然是备份,而且任务中要保持静默。但几十年来,科技人员依然选择坚守,他们就在这个看不到海的小山头,守护着着远望号驰骋大洋。

1

清晨,从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大院出发,一路上无暇顾及身边的江南美景。在查看资料的过程中,不时与同行的科技人员王国云交流。从他的口中才慢慢了解到这个小小的点号背后竟然蕴藏着诸多故事。

点号的建设追根溯源,要从1978年说起。

当时,为确保远望号船陆海通信畅联,上级决定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小山坡上建设一个发信站。

接到任务后,在首任党支部书记张坤喜的带领下34名科技工作者向着一个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山坡进发。到达山脚下后,科研人员从老乡们口中得知,这座山被当地人叫作绮山,他们要去的山坡叫绮山坡。

科研人员到达目的地,迅速投入到了建设中。但眼前的这座小山坡却为他们出了很多难题。除了生活条件差外,遍布的石头和杂草颇令人头疼,在没有大型设备的情况下,科技工作者只能手拿肩扛开展工作。“无路大家开,无房大家盖,照明点蜡烛,灶房搭席棚”就是当年最真实的写照。

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又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大家眼前,那就是饮水困难。荒芜的山坡上,别说是河流,就算是个水坑都难以寻觅。为了寻觅水源,科技人员跑遍了附近的沟沟壑壑,最终只能在高处修建蓄水池,然后靠水泵将水引入蓄水池,沉淀后作为科研人员的生活用水。水有了,但水质完全不达标,只能用于灌溉和洗漱,饮水做饭还要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拉水。

饮水问题直接关系到台站建设,经过慎重考虑,大家决定在修建蓄水池的基础上加挖一口深井。但满山的石头,挖井取水成为了天方夜谭。

科研人员们在航天通信领域是专家,但对于挖井打水却是一窍不通。就在大家不知如何是好之际,当地村民帮了大忙。村支书找来挖井师傅,在勘察过后,建议科研人员在山下打井,在山上挖蓄水池。

有了方案,挖井工作顺利展开,科研人员说干就干。白天有繁重的科研任务,那就晚上加班干;山上石头多,大型设备上不来,那就用铁钎一寸一寸地向下凿......1米、2米、3米......在连续奋战一个月后,两口水井顺利完工。

如今,40年过去了,吃水难已成为记忆,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艰苦创业的精神却继承了下来。

“有了自来水之后,井就很少使用了,但我们还是坚持对它清理,并及时更换水源。这口井与我们点号的性质有些类似,我们都是处于备份,我们都是默默无闻,但如果真要派上用场,我们也不能掉链子。”王国云认真地说道。

2

在与科研人员的交谈中,不知不觉就已到达绮山。通往台站的小路隐藏在苍松翠柏之间,如果没有人指引,也许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不起眼的小山坡隐藏着一个蕴藏有巨大能量的通信台站。

王国云似乎是看出了我心中的疑惑,对着天线塔鞠了三个躬后才说:“这里是我们绮山的英雄张北平同志工作过的地方。”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冬天,就在张北平去世的前一天,他感到胸闷,在医院做检查时医生发现他的胸腔有积液,当即要求他住院。但考虑到某型任务准备工作刻不容缓,张北平谢绝了医生的劝说。

就在他从医院返回单位的路上,设备突发故障,某型发信天线高频插头打火,如果不及时修复,将直接影响数据交换中心与远望1号船间的数据传输。

危机关头,作为设备主要负责人的张北平先后三次爬上27米高的天线平台,与同事一道冒着严寒,连续工作近3小时,最终排除了故障,保障了测量数据的正常传输。

而就在第2天凌晨,年仅26岁的张北平因阿斯综合症发作不幸牺牲,他将自己对事业的热爱,永远留在了为之奉献的绮山坡上。

溘然早逝,叶落有声。张北平牺牲后,同事们化悲痛为力量,把对逝者的思念与缅怀,凝聚为不竭动力。几十年来虽然守在绮山的人们不时进行更替,担负的任务也在发生改变,但“工作变动绝不被动,任务静默绝不沉默”的工作态度已经牢牢地印刻在了所有人的心间。

张北平离开大家已经三十多年了,但至今在台站还保留着一个传统,就是每当执行任务前,大家都会来到老前辈奋斗过的地方,向他讲述单位的最新变化,告诉他任务准备的情况。

3

听完创业井和张北平的故事,我走在绮山坡的小路上,在采访路上所想的很多问题,此刻全都迎刃而解。

为什么条件艰苦,生活保障难度大,大家依然选择坚守......

为什么作为备份,长时间静默,科研人员还干劲满满......

也许坚守就是绮山远望人,对于中国航天最深沉的爱吧!

凌晨,多名科技工作者的宿舍灯统一点亮。作为备份,他们要保持静默完成全程任务,是否要这么拼?台站负责人张红彪告诉笔者:“一旦投入到任务中,没有备份不备份,我们是备份但我们也是底牌,我们要守住底线。”

来到机房,张红彪迅速安排了几名工作人员对油机房和发信机房进行设备巡查,而此次巡查已是24小时内的第4次。

原以为频繁的巡查会引来科研人员的不满,没想到的是,大家非但没有情绪化,反而对最后的这次巡查更加认真,更加重视。

2008年9月25日,距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仅剩28分钟。短波机房报告:某发射机突发故障,通信联络中断。这台发射机是一台连接北京指控中心与测量船的备份通信设备,是确保试验任务通信万无一失的“底牌”。失去了这张“底牌”,将给试验任务通信保障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必须抢在飞船发射前排除故障!”时任台站负责人马军一声令下,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在短波机房里打响了。

技师刘宏临危受命,上天线、搬备件、拆机、检测、定位,很快在上万个零部件中找到故障点,并迅速排除故障。5分钟后,指挥大厅的调度电话传来报告:“通信联络恢复正常。”

虽有惊无险,但设备巡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不敢让人懈怠。对此科研人员在任务过后多次召开会议,分析问题,并最终制订了详细的巡查方案。

听完这个故事后,对于巡查我又有了新的认识。跟着巡查的科研人员走出房门,我拿着相机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为了照顾我拍摄,大家也都放慢了脚步。

随着发射任务的日益密集,这条巡查的线路科技工作者每年都要走上很多遍,早秋时节山中蚊子多到吓人,不时袭扰着我们,不一会儿身上就已经被叮了十几个包。看着巡查人员若无其事地在前面走着,大家笑称对蚊子已经免疫了。

看着大家的笑容,我不由得被他们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所折服。身处备份却又处处勇争一流,绮山坡的英雄汉们就是凭着这股劲,连续二十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巡查过后,回到值班机房,任务调度已经开始人员抽点,此刻距离火箭发射还有不到两个多小时。看着聚精会神工作的科研人员,我们静待火箭升空,远望号船发现目标。


▋作者:亓创、王国云

▋来源:解放军报社装备发展部分社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