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斗导航系统今年年底定位精度将达2.5至5米

邹维荣 装备科技 2019-05-19

北斗系统器部件全面实现自主可控发展目标


军报记者西昌10月15日电(记者邹维荣)10月15日,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第15、16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加庆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北斗系统工程全线,强化政策导向,突破瓶颈环节,实现了关键器部件100%国产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工程自主可控发展路子。

2018年10月15日1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九、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

马加庆介绍,目前,北斗系统单星器部件国产化能力由“十一五”末的84%提升至100%,从根本上扭转了关键器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通过大力开展北斗导航基带射频芯片、天线等基础产品自主研发,实现了用户设备全国产化目标,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实现卫星导航产业“去空芯化”。国产北斗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最低单片价格仅6元人民币,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高精度天线国内市场占有率约90%,相关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实现北斗自主可控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理念创新。”马加庆介绍,为营造使用国产化产品的生态环境,工程全线转变观念,将基于进口元器件研制从完成课题验收为目标向以工程实际应用为目标转变,形成宁可国产化产品“指标低点,价格高点,也要大胆使用“的氛围,为自主可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我们还坚持顶层策划、政策引导。”马加庆说,针对工程建设,在发布的标准规范、质量管理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可控要求,针对北斗系统应用推广,出台了在装备建设、交通等行业强制或鼓励应用的系统政策。

“突出问题引导,突破自主可控的瓶颈环节。”马加庆介绍,针对北斗芯片模块起步晚、发展滞后,急需规模化应用加快成熟的情况,在组织研发北斗芯片模块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行业、区域应用示范工程,推广使用自主芯片、模块、软件产品,边建边用、反复迭代,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底正式提供区域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全球系统,提供全球服务。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今年年底前再发射3颗卫星,建成基本系统,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加庆说,届时定位精度2.5至5米,较北斗二号提升1至2倍。


北斗卫星发射一览表



(本图来源见水印)

▋作者邹维荣

▋来源:解放军报社装备发展部分社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