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危险再次来临,我照样义不容辞!

郑伟杰、郎文海等 装备科技 2019-05-19

2019年3月10日00时28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系列火箭圆满完成第三百次飞行任务。

“青山脚下,英雄故地,弱水河畔,胡杨挺立,飞天薪火在这里代代相传,这里是我们光荣的阵地……”发射成功的消息铺天盖地。远在西北大漠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百余名东风人在“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上,一同感悟航天传统文化。


半个多世纪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先后执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艘飞船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涌现出以王来、“七勇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

“1970年4月24日,一曲悠扬的《东方红》响彻浩瀚的太空,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中国正式进入航天时代,中国人千年以来的‘飞天梦’,在这一刻,随着火箭直上云霄。”在图片展映厅,邓先云手指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向大家讲述起从前的故事。

为打破世界超级大国关于“中国有弹无枪”的谬论,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弹道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发射当天,高振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佟连捷、刘启泉、徐虹七名同志,立下“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铮铮誓言,坚守在发射阵地的地下控制室内,圆满完成了指挥操作任务,“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的事迹至今仍在一代代测发人的血液中流淌。

时光荏苒,薪火传递。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任务进入-8小时程序,氧化剂加注库房管道出现泄漏,库房内瞬间黄烟弥漫。如果不能尽快定位故障、及时处置,极有可能会影响天宫二号任务的正常进行。

“穿好防护装具,跟我上!”险情就是命令,燃料加注骨干许兴顺带领6名操作手随即冲了进去。

23分钟,查明故障、更换备件,顺利排除险情。面临生与死的考验,7名新的勇士不怕死、不畏险,用实际行动完成了新老“七勇士”间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面对库房弥漫的毒气,有没有害怕?”当记者向“新七勇士”之一的加注技师刘华兵问道。

“如果危险再次来临,我照样义不容辞!”他的回答斩钉截铁。

巍峨的发射塔架雄伟挺立,这里不仅是发射测试站铸魂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记录着他们如何将航天精神延续和传承。一代代航天测发人在这里回顾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把现场当课堂,把故事当课件,与历史“对话”,和先烈“谈心”。

“发射场刚开始建的时候,只有几十人,没有专门的住所,工作和生活异常艰苦。”在火箭吊装岗位上已经工作24年的石创峰手拿一本泛黄陈旧的《工作笔记》向围成一圈的同事们说,“为掌握第一手技术资料,我们在载人航天发射场建设期间,积极与厂家人员请教学习基本原理,吃透关键技术,默记重要参数,走到哪儿,就学到哪儿。”

代汶杰是一名箭上操作手,刚分到火箭操作分队时,他与50名同事一同倾听了航天前辈们的故事。回到岗位,代汶杰主动拜老操作手为师,刻苦学习训练,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对所有的箭上操作驾轻就熟,在任务进场前的岗前考核中,还拿到了优秀的好成绩。

在向党支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中,代汶杰写道:“我愿用自己的青春,把航天前辈们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当一名合格的航天测发人。”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从这里升空,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遨游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此后,我们又将10名航天员送入了太空。”该站党委书记陈修东感慨地说道,“只有始终奋战在这里的一代代东风人知道,这一个个辉煌瞬间的背后,凝聚着多少心血和汗水。”

征尘不洗,继续奋战。在中国航天人不断刷新着中国航天新高度的同时,东风人的脚步也没有停歇,他们举步跋涉新长征,开始新的赶考,向新的三百次发起冲锋。



▋作者:郑伟杰、郎文海、王明艳

▋来源:解放军报社装备发展部分社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弥向阳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