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航天日】千年学府 逐梦星空

邹维荣​ 装备科技 2019-05-19

2019年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国家航天局组织新闻媒体来到湘江之滨、麓山脚下的“千年学府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尹双凤在致词中表示,开展航天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培养航天方面的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在这方面,一直以来,湖南大学都有着强烈的“飞天”梦想和担当传统。

“湖南大学在航天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尹双凤介绍,1936届毕业生李薰,为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研发了关键材料;1982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钟志华,带领团队研发的 “四轮三轴”月球车,受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1983届毕业生陈同祥,多次担任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主任设计师;2010届毕业生赵丹妮,是我国神十一号载人飞船蚕宝宝太空实验计划的总负责人。目前,湖南大学有一大批校友,奋斗在、奔跑在我国航天领域。

“湖南大学一直致力于中国航天领域的前沿研究。”尹双凤介绍,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材料、机械、化工等多种学科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金水教授团队,在航天领域关键材料碳纤维方面的研究,解决了我国相关技术瓶颈,并开始产业化;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冯凯教授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高速涡轮发电机等航空航天设备中应用;化学化工学院的邓剑如教授团队,在航天固体推进剂配方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系列应用成果。

高端轴承是机械装备不可或缺的基础零部件,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能源动力、高端制造等领域。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冯凯教授介绍,轴承技术往往决定了主机装备的性能和寿命,辐射作用大、带动性强,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航天领域,由于工作环境的限制,航天装备对功率密度、效率、寿命、温度、维护等有极其苛刻的要求,轴承技术往往成为“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

湖南大学高端智能装备关键部件研究中心多年以来一直聚焦“高端气体悬浮技术”,力争形成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打破美日韩等国家的垄断。气体悬浮技术可以根据工作原理不同分成很多种。课题组主要针对超高速、超高温动压气浮轴承技术和超精密重载静压气浮轴承技术展开多年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彭绍亮教授介绍,落户湖南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继天津和深圳之后,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建立的第三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也是中西、中南部唯一的国家级超算中心。截至目前,长沙超算先后为637家单位提供了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及其他综合性服务,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地理信息与遥感、气象科学、建筑和金融服务等领域。“超算+”支撑了湖南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超算中心还助推湖南省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42项、部省级和企业项目430余项,共建“国家超算+三一重工”等多个工程仿真平台,为信息湖南提供了平台支撑。

彭绍亮教授表示,中心已建成“大数据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将进一步发挥平台及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地方重大科技工程建设,在未来助力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邓剑如教授,1985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同年考入航天部第四研究院,攻读宇航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留在航天四院从事固体火箭推进剂研究工作;1999年受聘湖南大学工作至今。在高校的二十年中,主要围绕固体推进剂开展科研工作,在国家第四个航天日到来之际,他说:“倍感欢欣鼓舞,也倍感自豪。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这得益于党的英明领导,得益于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奋发有为,更得益于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航天科技是众多基础学科、高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广大科研人员一定要打破航天科技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意识。邓剑如对记者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众多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例如固体火箭技术,已衍生出人工增雨火箭,定向抛缆火箭等专用技术;人造卫星已具备遥感监测、定位导航等多种功能。可以说航天科技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结合自己参与重大航天科研的经历,他对青年一代航天科技工作意味深长地说:“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有爱国思想,要以国家的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在这过程中,不能计个人得失,能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就是最大的成就和自豪。”




▋作者:邹维荣

▋来源:解放军报社装备发展部分社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弥向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