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东健和他的学员们

2017-03-22 文化生活报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6年6月,由我省著名国画家郭东健领衔为导师的“福建拓福美术馆——郭东健中国画研修班”在福州正式开班了。这个纯公益、免学费的教学示范模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一时间报名人气爆棚,踊跃程度远远超乎预期。经过严格筛选,来自全省80余位幸运者成为首批学员。


9个月过去了,教与学有多少起色呢?学员们对中国画创作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何长进?学员们的创作实践有哪些直观的进步?鸡年开春,适逢宁德籍创作班学员举办“向人民汇报——郭东健师生国画作品展”,这个展览展出的尽管只是少部分学员的作品,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该班的教学成果。本报就此将该班师生互动交流的情况予以报道,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一、画学之悟



郭东健与学员们


郭东健(导师):

创作班不同于技法班,学员大多具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和技法手段,研修的重点在于分析和研究中国画创作的理法问题。我和他们梳理探讨比较多的是:什么是优质中国画的要素?


郭东健与学员们

如何理解中国画的语言体系,如何认识中国画辨证的对立统一关系,如何解决好中国画主题与技法的完整性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性问题。通过解读赏析一批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书法名作,学习借鉴其中巧妙的构思创意和奇特的形式构成,强调溯本求源,临习传统精典,提升艺术境界。


郭东健与学员们


短短9个月的学习,扩大了学员们的艺术视野,促进了他们对过往创作的反思,在学识品格、笔墨特性和整体节奏等认知度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员们的作品保持了原有的创作优长,他们尊从自我内心的审美取向,不趋同于某一种笔墨样式或流行画风,在巩固自身绘画语言特征的基础上作出了恰当的调整,并着力于深研,这种冷静而理性、不盲从跟风,对艺术追求的自主多元状态是值得提倡的。



《惠女》 郭东健 作


《心清品茗》 郭东健 作


翁志承(助教):

2016年春夏之间,郭东健老师与拓福集团联手开办了中国画公益研修班。虽然北京等地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班,但对福建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在家门口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有时独自沉浸在自己的创作经验之中较为容易,如果想把自己的体验通过总结转化为理论体系,再通过课堂传授于他人,并不是一般画家都能很好完成的命题,这显然需要丰富多样的知识结构来支撑。


通过在研修班近距离的聆听学习,我觉得郭老师的课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徒传授技艺之课,他通过课件的演示、理论的阐述、面对面的点评、现场的示范以及外出采风写生等等教学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互动活动,而且更多的是在大文化背景下对传统中国画的传与承、表与真的辨别梳理,使课堂植根于传统的沃土,深入浅出,为学员们在技艺的探索发现之路上引领了方向,明确了认知。


《霜降》翁志承 作





二、学员们说


郭东健与学员们



林锦春(学员):

郭老师对学员们反复强调,要直面生活,走进自己的心灵。艺术创作要从生活体验中走来,经过概括和设计,选择自己的兴趣重点,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材料,新的形式创造“心”的画面,用笔墨宣泄自己内心的世界,用作品与时代合唱。


黄少浩(学员):

画中要有正气、真气、清气、雅气。朴素,需要有良好的绘画技巧去表达。一个画家再有如何高深的思想,如果没有好技法来表现,就不是一个好的画家,画家必须是通过作品来说话。而“技”的提升和“道”的涵养需要画家一辈子去努力的。半年多的“郭东健中国画研修班”的学习,使我对绘画艺术的朴素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王双凤(学员): 

郭老师对中国画的理解和创作实践立足于高层次的起点上,深得古人论述之精妙。故其上课能够旁征博引,厚积薄发,使学员们深受教益。他善用大量的古今中外佳作图例作分析说明,也包括他自己创作的作品,速写和默写的手稿,阐述怎样合理利用生活素材,提炼为创作素材等,让学员在创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乐行天下》 郭东健 作




王秀琳(学员):

郭老师是我景仰的一名德高望重的画家,为人谦和幽默。这个创作班就像一盏明灯,令我精神抖擞,信心倍增。郭老师知识渊博,创作经验丰富,通过课件展示、理论阐述、创作点评、现场演示等方式,让我明白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的不同,课程涉及经营位置,古法用笔,色墨交融,气韵生动……画面重新生成,知识重新整合,每一次上课都是一个进步,每一次点评都是一次鞭策。  


冯世明(学员):

在郭老师和翁助教的悉心关怀与指导下,我学到了难得的理论知识与创作经验。一、师古今用引正道。郭老师在授课中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及艺术态度,要从各家笔墨之特点入手,直达神似。最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画路。二、融化物我求真意。写生与创作当中的线条与它所描绘的物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此也获得了极大的笔墨自由性。


汤元昌(学员):

郭老师“亲近和谒”的为师风范,我受益终身。他结合自身多年总结的创作经验,用通俗易懂、亲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与同学互动交流,学习气氛轻松活跃,学习效果显而易见。郭老师授业紧紧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探究和研讨,使人豁然开朗,有针对性解决大家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难点。


《意适言趣》 郭东健 作


《清逸图》 郭东健 作





邹艺鸿(学员):

在拓福美术馆跟郭老师学习绘画的这半年多,带给我的正是一个聚沙以成塔、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始终要把握全局观,考虑不同的团块、组织、虚实等关系,使画面在短时间内能够舒适地打动人心。


林  娜(学员):

郭老师提出,现代国画创作一定要讲究“新颖的章法观念”,以循循善诱、细致入微的讲解,从“平面分割、设计意识、团状结构、题款钤印”等四个方面做出具体详细的阐述,并以高超的技艺,做了精彩的示范。自己在创作工笔画作品中,正是得益于对“章法”的严谨把握,使作品在中美协举办的多次全国中国画展中获得认可。 


叶茂林(学员): 

在福建拓福美术馆“郭东健中国画研修班”的学习期间,我深刻感受到艺术创作要崇尚写意性与当代性。现代水墨画艺术创造的特点应该要具有:一、“可读性”。可以领略到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创造历程。二、“随意性”。不要工艺化,不要有程式化。三、“情感性”。生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等,一切要为我所用,为画面需要所用。 四、“创造性”。创造即是前所未有,内容上的创新,同时包括形式风格上的创新。


《惠女》 郭东健 作





三、就画论画

(导师点评作品)



▲《水墨人物》 黄少浩 作


黄少浩近期作品在组装能力上有很大进步。一眼看去主次清晰,整体舒适,舍去了一些多余的视觉干扰。少浩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由油画转型国画,因此对空间、块面、体量、结构均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操控能力。



《秋雨》王秀琳 作



在当今女画家中王秀琳近年来坚持水墨写意画风,实属难得。此作不拘成法,在布局上吸收了现代图式结构法的形式意趣,以写为主,工写兼具,夸张提炼,不似之似。一花一鸟尽显落落大方之气象格局。



▲《芳菲胜锦》 汤元昌 作


整体抱团和平面构成手法是汤元昌近期作品给人的突出印象。俗眼所见杂乱无章的物象,在元昌笔下已是归纳有序、主次不扰。目光所至,十数根荷杆参差错落,一字排开,疏密有致又不失微变,与主体画面形成线面互补关系;荷叶大胆夸张成主观红色基调,衬托出白荷高洁贵气之感,哄托出意象的虚幻空间。



▲《惠风》 王双凤 作


王双凤这件作品的新奇之处在于强化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将海风中劳作的惠女艺术地处理为白色高调,以深色反衬的手法使画面主体分外响亮。同时,她在简约的色阶中寻找丰富的明度层次,从中传达出不同物象的微妙关系。



《沂蒙山写生》叶茂林 作



叶茂林近期山水写生画的松驰状态很自在。既有自然的亲近,又有实际的陌生。面对实景,他删繁就简,借形写意,画出了经过消化理解之后的“这一个”,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自然。同时,笔墨运用有层次,不刻意、不牵强,干湿浓淡,轻松自如,虚实有度,随行随止,最终优化为自己想要表达的画面构成。




《田园疏影》林锦春 作


严谨的人物造型和整体的画面关系是林锦春所擅长的。其作品似奇反正,形式构成新颖别致。切除了次要部位,保证了画面中心的充分表达。人物动态简明而不失婀娜,女性柔美之韵跃然纸上;作品在线与面关系与黑白明度的设计上颇具匠心,画面墨气清灵,设色沉稳,橙蓝缓和对比使视觉柔和了许多;人物形象与手部的精妙刻画,使作品更具有让人细细玩味和推敲的价值。



《蕉语童话》邹艺鸿 作


邹艺鸿力图在绘画形式上与他人有所不同,他以小写意的笔法,以单纯的笔调勾勒出大片蕉林及隐现其中的村舍、杂树,同样以单纯的蓝调子渲染气氛,用井然有序、层层推进的手法使乡间云雾渐行渐远,从而营造出水雾迷离可居可游的视觉空间感。



《清荷》林娜 作



“雾里看花”是林娜这件作品所呈现给大家的艺术观感,她以二维空间关系入画,以忽略不计的手法舍去了许多繁杂的画面细节,提纯物象,以少胜多。


▲《水墨山水》冯世明 作


冯世明以水墨写意手法入画,在水墨表现的自由度上掌握较好,有不俗之气象。此画构图饱满,布白恰当,虚实相生,不拘于一石一树细部的得失和精准,呈现出一种自由洒脱、水墨交融的韵味。一堆看似不搭的矛盾体彼此融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同体。






链 接


别有石韵在匠心——60位入围参赛选手名单出炉


影雕绝技 巾帼风采


4大主办方倾情联袂、20位专家评审坐镇,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家六月集结福建博物院角逐印坛大奖


王来文 | 品《晴耕雨读》


寿山石雕界开春大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