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规划设计师徐莉:一个人的合唱|年度星教师

2015-06-15 星教师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星教师”所有,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今日“星教师”

如果师生的学校生活被上课、下课的铃声划分得七零八落,如何让这种高度筹划的紧张变得更有弹性、更能满足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她通过在同一个教学班担任多学科的教学工作,获得更大的课程设计实施的空间,让更为灵活的教学时间容纳更为丰富的教与学方式。

一个教师的课程自主权究竟能拓展到多大?

她的课既有历时一个月的大主题探究,有历时一天半日的体验活动,有连堂的专题学习,有单课时的交流分享……她的课有跨年级、跨班级、跨学科的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还有跨越课堂的自由自主阅读和自主申报项目。

思考当下主流的分科教学和西方主流的包班教学各自的优势与问题在哪里,她却没有陷入二选一的困境。认为只要在课程组织模式上选取更加灵活、多元的复合模式,便能更好的消解单一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明显缺陷。她有心地将级任制教学、科任制教学、弹性课段教学、协同教学、连续性进步教育多种模式带入实践,将争取来的课程自主设计空间用好用足。

她追问如果课程规划设计只是教育管理者之责,教师的创造性如何体现?她说她要向管理者争取更多的课程自主权,愿意因此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样的改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课程理解能力、研发能力、解释能力,需要应对诸多束缚和挑战,需要获得教育管理者、同事、学生家长、学生的信任、支持、认同。

从徐莉老师同事对她的评价,可以看出为何她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她有真智慧,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有真性情,待人真诚;有真才学,对各领域研究深入;爱真读书,能将大量阅读内化入教学;做真研究,注重搜集数据和素材;也真文艺,爱好兴趣广泛。”


徐莉

个人介绍



徐莉,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

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做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喜欢富有创意和挑战的任务;凡事求诸己、努力提振自己,而不是整天抱怨、憋着改变别人和世界”的人。在学生的眼中,她是幽默风趣、善解人意的“超级老师”。在其他老师眼里,她有大智慧,待人真诚,做事踏实勤勉,很少麻烦别人。在媒体人眼中,她是一个底蕴深厚、有爱心、有情怀的教育人。在她自己看来,她是一个“课程规划设计师”。



-------------正文分割线-------------



一个人的合唱



提要

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主流是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科目的科任制教学,而国外基础教育的主流是一名教师负责一群学生所有科目教学的级任制教学。实践中,对两种学校组织模式有越来越多的批评,相应的调整改进也从未间断。

事实上,国内外成功的课程组织模式都不是单一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有意无意的在实践中选取多种组织模式复合的方式。与其说多种组织模式复合能更好的体现每种模式的优点,不如说这样能更好的消解单一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明显缺陷。

希望更多的同侪了解,我既不是进行级任制教学的包班教师,也不是从事科任制教学的学科教师,我有意识地在课程组织模式上选取更加灵活、多元的复合模式:级任制教学+科任制教学+弹性课段教学+协同教学+连续性进步教育。

希望更多的同行意识到,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个非学科的领域——课程规划设计与实践,这才是我的专业。

N1

源起



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我被安排在教导处负责管理学生学籍和全校大课表,因为教务繁杂,也是惯例,我离开语文教师队伍转教“副科”。

2000年,社会与思想品德还没有合并,我做了“社会人”。那时候社会科偶尔还会有期中抽考。一次考前,我向学校申请只参加期末统考,期中不考查我所任教的班级。理由是为了减少课堂组织和管理的压力,我将最难上的第二单元和比较有趣的第四单元进行了对调,先学习师生都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学校的态度非常坚决,概括起来的意思是——你没有权力擅自调换单元顺序,作为一个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你最应该做的是严格执行既定的教学计划,而不是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且自作主张。

教育管理者常常强调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表示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但在管理者的经验和实践中,统一更容易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率。

作为现代化核心的工业化进程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背景,现时的教育显然是越来越热衷于追求标准化和高效率,鲜少自省和自控。今天的状况是教师的空间一再收缩,“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在晚近历史上的公共决策中已不再被思考”。

那时候,学校的大课题是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组最年轻的成员,上创新课、概念课舍我其谁?一群人绞尽脑汁出创意,再通过反复试教颠覆,没完没了地拍脑袋从头再来,横竖要整出一节前无古人、开天辟地的新课例,还得自圆其说,给出有理论高度的说法解释。

我们通读各种版本、各个学科的教科书、课程标准,试图找出所有学科都没有涉及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类型,我们费尽力气说服自己,我们使出浑身解数证明,所开发的课例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我们所做的是站在教育乃至时代的前沿。但这些自主开发的“精彩”、“经典”课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面对巨大的课堂组织和管理压力,难以常态化,结果是老师们直斥其“太假”、“太理想化”。

多年课程开发的经历导致我对于教育管理者、教育专家、同行、把教育当做自己兴趣爱好的人们等等种种人的口味,有了深深的不信任,对创新的过度热衷常令人迷失方向、丧失判断。

不喜欢这样的教师——在短短一两个40分钟里有意无意地征服、感动观众,试图屹立于潮头浪尖引领潮流,刻意制造新意启迪他人……如果和孩子们每天的相处都是这样,孩子们还是被一种外在的企图心所控制,教师仍然是将满足自己的需要优先于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派纳在《理解课程》一书的导论中郑重宣称课程开发生于1918年年,卒于1969年。他特别提请我们注意,随着年代的流逝,在教育的日常语言中,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慢慢衰变为缩略语“课程”(curriculum)。他希望通过课程历史的梳理,让我们感受到从课程开发范式到课程理解范式的转变过程。

2002年我开始参加国家教材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编写,断断续续十二年,其间一次新课标制定(2002),一次课标修订(2011),我亲历一些字词的斟酌、推敲、替换,几个句子的消失,亲历课标中的一句话在无数次讨论、争论、妥协之后演绎成教科书一个单元的几十个页码,亲历琢磨国家大政方针走向、评审专家的口味偏好并做出相应修改调整,难忘以读书写书为业、从不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评审专家反复说“这个例子离孩子们很远,不是孩子们的真实生活”。

在几年时间里,我先后参加五套地方教材的编写,涉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民族教育、书法教育、研究性学习。

这些教科书有的是应时应事而生,有的只是印证某个课题的运用推广。作为主编和作者,最先考虑的仍然是迎合评审专家的偏好顺利通过评审。其次,是让多数老师不用费脑子拿起书就能上,但最终仍有许多连作者自己都知道无法在课堂上实施的内容被编写进教科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在报告里使劲地强调说明,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001年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大事件是教科书编写资格的放开。

虽然教科书的版本越来越多,但教科书选用仍是区域性统一的。区域性统一的考试、考查以某一版本的教科书为准,轻易就将师生的教与学牢牢地捆绑在了教科书的内容和知识体系之上。而教科书的编写过程,实际是多方博弈、最终妥协的结果,满眼尽是明明可以更好却不得不如此的权宜。

作为教师,被这样的教科书绑架怎能甘心?如果你想对教科书的状况有个直观的感受,建议去看看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向青少年新发布推荐的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名录,自上而下的全局安排,难免笨拙。


N2
挣脱


我想挣脱——教育管理者永远的振振有辞合情合理,教科书的压迫,还有自己以及同侪对“创新”过度的渴望和追逐。如果教育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因“试图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起,作为整天和学生一起生活、距离孩子们很近的一方,教师就要能读懂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为自己挣得时间、空间乃至可能去满足、分辨、摒弃那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藉口的蛮不讲理。

2008年秋季,我申请承担同一个教学班多门副科的教学工作,采用连堂排课的方式,将分散的课时打通使用,走出摆脱班级授课制时间、空间、学习内容限制的一步。我做到三点:

l 足够多的课时数与孩子们交道相处。

一个副科老师的常态是每周每班1-2节课,一周7、8个班走一两趟,一年下来,连学生名字都叫不全实在太正常了。如果认识并了解每一个学生漫长而艰难,怎么可能实现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而选择和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动态地去把握学科发展、儿童需要、社会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

精心设计教学吸引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当教育教学缺少了师生情感和心灵的参与,多数时候也只好优先执行既定的教学计划,耗时耗力于控制课堂、控制学生。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们在一起,观察进而理解他们,做出更适合他们的课程设计与安排,是解决问题的另一路径。

l 灵活的教学时间容纳更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是可以预设的,但意外难免,孩子们的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总是热情专注。如果这个学习内容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作为教师,我是否可以结束这个主题,或者另择合适的时空展开?如果这个学习内容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我是否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和探索,30分钟、40分钟、80分钟、120分钟乃至更久行不行?

当我可以把一个主题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个下午、一周或者一个月中渐次展开,可以在一个学时的教学活动之后转换到另一个学习领域、另一个主题,不再被课表所限,把时间、空间划分得七零八落,让学习活动得以自然地伸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规律,弹性地分配时间就成为可能。田野旅行、自由开放的小组讨论、访谈等在40分钟内不能或者鲜少能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终于可以开展起来。

l 用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将三级课程作为整体来规划安排。

作为公立学校,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是分内之责。国家课程意味着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多数都有经过国家审定的区域内统一的教科书。语文、数学、英语因其具有基础性,又有眼前的高利害,在课程推进中内、外动力都十分充足。

于是,我选择从课程动力不足、课时少且分散、质量价值备受质疑的“副科”入手,用好政策允许的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课时,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和安排,突出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对学生个性化需要的适应性。

关注者按照已有经验叫我包班教师,“江苏省和武汉市的初中都曾开设科学课,因饱受质疑而取消,也就是失败了,你知道吗?”“一心多用,你会不会因此降低了这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一个老师教几门课究竟是你的个人兴趣、个人成长路径还是学生的需要?”“不具备开足开齐课程的边缘薄弱学校,也是一个老师上所有的课,你的创新在哪里?”“没有自己的学科就是没有自己的专业,职称晋升怎么办?”感谢一路的质疑,是各种问题而不是赞美带领我想得更多,走得更远。

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主流是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科目的科任制教学。在某个领域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专攻一门,在学科知识上具有专业性,随着组织和管理经验的积累,他们越来越擅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教育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的学科知识扎实牢固,基础学力稳步提高。

国外基础教育的主流是级任制教学,一名教师负责一群学生所有科目的教学,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广阔的时空里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与学生建立彼此关心、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

随着对两种学校组织模式认识的深入,对二者的不足有越来越多的批评,相应的调整改进从未间断。事实上,国内外成功的课程组织模式都不是单一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有意无意的在实践中选取多种组织模式复合的方式。与其说多种组织模式复合能更好的体现每种模式的优点,不如说这样能更好的消解单一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明显缺陷。

希望更多的同侪了解,我既不是采用级任制教学的包班教师,也不是采用科任制教学的学科教师,我有意识地在课程组织模式上选取更加灵活、多元的复合模式:

l 级任制教学:给同一班级学生上科学、科技制作、品德与社会、书法、美术、心理健康等课,与学生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辨别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并帮助学生辨别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辨别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辨别每个学生学习某一个学科的最佳时间,并通过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类型。

l 科任制教学:对于科学、品德与社会、美术这类国家课程,充分利用各学科现有的资源,在有需要的专题学习中,采用分科教学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l 弹性课段教学: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主动应对外部的各种变化,灵活安排调整课段,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体验和探究活动,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类型。

l 协同教学:邀请其他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共同担任学科教学和某一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充分利用同伴、家长、社会人士的力量,灵活地与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互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l 连续性进步教育:通过开设可选择课程,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特长,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

课程规划设计与实践才是我的专业。


N3
把美好行在大地上



你是谁?


45人的班级规模在我看来已算是令师生身心负荷过载的大班额,精确到分钟的一日作息时间表将师生一齐牢牢地钉在了流水线上,加上对整齐划一和高效的一味迷恋,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有序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追求看得见、可检验的教育教学成效。

大班额、班级授课制、分学科教学,这些教学组织形式为师生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设置了无数时空障碍。当师生之间相对更加松散自由的相处和交流被一再压缩,教师渐渐成为离孩子的心最远的人。

接手新班级,始业课上,我会给孩子们每人一份问卷,告诉他们老师希望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感受、想法和愿望。

看过问卷,我得到一份特别关注名单——参与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方面都需要给予关怀帮助的孩子,我还会特别留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交往中需要小心谨慎的方面,或者某种亟待干预的班级整体的趋势。

我会立即安排与每一个觉得“同学不怎么喜欢我”的同学聊聊,了解状况后,留意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安慰。对于三年级孩子而言,这是非常困难和重要的事情。

D在特别关注的名单里,当他在课堂上和同学打成一团,被我制止后还一面继续追打同学,一面梗着脖子大叫:“不公平!是他先打我的!”时,我虽然也感到意外,但并不觉得难堪和被冒犯。我知道他的感受,在他的感受里,他觉得同学、老师不喜欢他,都和他作对,所以对自己的出手不善和出言不逊毫无半点不安和歉意,满心只有对可能出现的指责、压服的戒备。

作为教师,我除了必须应付眼前的危机,更要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帮到他。根据经验、问卷和访谈结果,我不仅能解释他为什么这样,还有这样的一幕会一再上演的心理准备。基于这层了解,我对D的期待不是收服他,让他迅速转变,和其他孩子一样知道界限、自律自觉——这是不恰当的。我期望的是他逐渐同父母、老师和同学建立相互关心、相互关照的正向的关系,有更多内在的力量主动约束自己,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在意他人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感受一个更好的自我。

有这层了解,我的力气便不会放在立即分出对错上,只要双方不再动手,等到情绪平复,再来帮助他理解别人的感受,告诉他这样处理问题不被接受。我当然不是在放纵他的问题行为,也不是宽容,我是怀着另一种期待——他愿意约束自己、明白为什么要约束自己比他服我、怕我更重要。

我在他有兴趣且能做好的任务上给予他机会、鼓励和肯定,同他的父母沟通,希望父母给予他更为宽松、有更多理解和支持的家庭氛围,建议任课教师主动避免与他频繁地发生激烈冲突……

他还是常会有和同学打作一团的事儿,可次数在减少,再没有当面顶撞老师的现象,老师喊了停,他无论多么委屈难过都会停下手。对老师的信赖、喜爱让他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正,且会自省——那天他喜滋滋地拿自己的作业单给我看,面对赞许,得意又不好意思地说:“可惜我字写得有点不好。”

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确定适当的目标,这些比空谈的理解、宽容、激励让我更踏实、从容。

当同伴问我,问卷分数低是不是表示这个孩子不正常的时候,我一再解释应如何看待和理解问卷数据。问卷不是诊断书,问卷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结论,给孩子们贴标签——谁谁心理不正常、某某心理素质特别好,问卷是为了帮助我了解并理解孩子们的体验感受,以提供及时适当的帮助。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问卷获得的信息并不准确,唯有长时间的相处,在各种活动和事件中,你才能更多地了解他们。在我看来,教育过程实际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质性研究过程,教师在其中与环境、孩子互动,你必须用眼用心时时看到他们,提防着自己大脑的懒惰、心里的偏见,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我们和它们


整个9月的重心都是师生彼此了解、适应,安排的学习内容是科学第一、二单元的学习及其拓展——认识、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

绝大多数三年级孩子喜欢这门新开的课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意味着课堂组织管理的压力相对较小,容易建立师生之间积极正向的关系。这样安排是为了尽力给孩子们更多对人对事的惊喜和期待。

在实践中,科学教师们为三年级科学课学时分散且不足而苦恼。比如观察大树,一个课时内既要交流指导又要外出观察,回来还有一轮交流。这样的课堂不容忍任何意外——对于制造意外的孩子,老师立即要给予严厉地批评,力求最短的时间消灭节外生枝者。


自然笔记:虹树的变化

老师当然容易显出紧张和严苛,因为实在没空去了解孩子们怎么想,今天状态如何,赶紧跑完这个课时的教学环节,其余的哪里顾得上。第一阶段交流指导的时候孩子们若不在状态,老师就会按捺不住地着急生气,站队外出的时候孩子们一旦推推挤挤、打打闹闹,教师想到观察之后不能回来展开第二阶段的交流,下一个课时在一天、两天甚至三天之后,孩子们会遗忘,前后衔接很困难,而且后面的课时还有既定的学习内容,紧巴巴的不容侵占,便会气急败坏。

现有的课时数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空给教师组织管理教学,硬拉教学流程的结果是,孩子们越来越松散,课堂组织和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学效率低下最终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在中年段的科学学习中增加一些课时数,让教育教学活动简单清晰完整,让孩子们的心情、状态有时间安放调整非常必要。

而且我非常反对把科学等同于实验研究(科学),尤其在小学中年段,尤其应该突出科学的博物传统,让孩子们多与自然打交道,看重学习从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观察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我会花很多时间和力气带孩子们认识身边一花一木、一虫一鸟,观察并记录他们的特点和变化。一天天慢慢积累的自然日记当然会包括用各种感官有顺序的观察,用简图、维恩图、气泡图、表格等形式整理、归纳、总结植物和动物的特点,但是更重要的是对身边的植物、动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充满热情。

孩子们从此便会习惯把花事、果事、虫事、鸟事第一时间报告给我,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激动的心情,我和孩子们,我们和它们——花草虫鸟融成一体,我们有一个共享和值得反复分享的世界了。


提供可选择的课程


每学期开学我都设计一份自选课程清单放在孩子们夹作业单的“活页夹”扉页,10个主题中总有一项创意作业,涵盖孩子们觉得有趣、乐意与大家分享的所有内容。其他9个主题有的是与本学期学习内容相关的长期作业,这类作业可以拓展和加深学习体验,有的是基于这个班级的状况量身打造的主题,还有一些诸如种植、养殖记录、运动日记、垃圾减量日志则是固定不变的主题。


创意作业:我发现一只特别的虫子,并在百科全书里找到了它的名字

把运动作为生活方式,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作为生活方式,通过种植和养殖活动平复内心,收获踏实安宁……每一个主题背后都有一份用心。

我也会因时因事临时增设项目,但开学初的始业课上,大家已经约定好,这些全是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呈现形式的学习内容,完成后随时提交作业单,或与我预约发布展示时间,我期末会给予总评加分。


创意作业:1元钱可以买到什么?

孩子们可以一时兴起一蹴而就,也可以长久谋划点滴积累,可供选择的课程鼓励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进度,这是连续性进步教育带给我的启发。


一周上完一本书


每周1课时的科技制作活动属于地方课程,每学期约16课时,提供的教科书上一般11个主题左右,允许教师自主安排教学内容,自主设计考查方案。按部就班,一步步教学生制作最是吃力不讨好,往往是一部分孩子忘了准备制作材料无所事事,一部分孩子上课的时候懒得跟随胡闹捣蛋。

同样是在始业课上,让孩子们花几分钟通读教科书,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3个主题回家准备制作材料。拿出一周6个课时,全部按照所选主题分组,和兴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阅读书上的步骤说明制作。缺制作材料就互相借用,不明白的地方就一起切磋,实在不行就找小伙伴搭个手,完成制作后一起反复调试修改。

基于共同兴趣的合作学习,让课堂组织和管理变得轻松简单,孩子们会自发解决很多以前全部依赖老师帮助的各种问题。而我特别看重制作完成后一起对自己和同伴原来的设想和作品不断修正、调试的过程。最后带着自己的作品与小伙伴合影就算是提交作业、接受考查了。


提交作业:我们的“鸭式”飞机

“少即是多”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3个主题6个课时,而不是3个课时,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解决制作方法问题和交往合作的问题,这比老师一路催促强制要让彼此愉快得多,孩子们的体验感受也深入持久得多。

设计一个鸡蛋保护装置,让一枚生鸡蛋从二楼或四楼落下不碎裂;用报纸和透明胶制作一座高塔,再不断刷新它的高度;设计制作一座纸桥能承载自己不垮塌,这三个孩子们最喜爱的主题活动一般都安排在家长开放日,或者学校大型活动前后和假期调休期间,孩子们普遍比较低落倦怠的时候。

鸡蛋保护装置展示

即便孩子们有时会因为过度兴奋而疏于反思总结,这种高峰体验对于孩子们的积极作用也能保持很久。设计制作课之后孩子们念念不忘,有的班甚至向我提出再做第二遍,他们向我保证“这次我们会表现得比上次更出色”。


私人订制


有老师向我申诉3班的课上不动,我笑着回应:“是啊,他们是我教过最温吞的班,除了吃,其余什么都难以让大家激情四射、发光发亮。”

发动无数次,自选课程一个学期仅4个同学参加;无论你怎么气急败坏,作业单永远稀稀拉拉交不齐;无论你反复强调多少遍,仍是大部分人带不齐学具……但我很喜欢他们,和他们吃吃喝喝了三年,开心而难忘。

学习观察方法,买来各种苹果吸引住全班眼球,看、闻、摸、听,大小、形状、颜色、味道,维恩图比较相同与不同……一个苹果分到44张嘴巴里还有剩余,一种种一轮轮地尝。

学习传统节日和民俗,带着孩子们搓汤圆、煮汤圆、吃汤圆,自带电饭锅四处搜罗杂豆杂粮,带着孩子们煮腊八粥、喝腊八粥,给他们讲为什么要把月饼切成莲花状,然后一人一瓣过中秋。

冬至搓汤圆

讲家乡物产,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一个人发一粒生板栗,随你细细剥还是使劲啃。柿子上开十字口,一人舀一勺,多数孩子舍不得一口吞下,那些吞得太快的后来被同学投诉“他的勺子都要吮化了”。

3班的自选课程清单里永远有学做一种主食、点心或菜品一项,每个学期我都会拿出一整个下午做班级美食节,安排孩子们轮流去学校小厨房完成食物的烹制,捧到班上来展示分享。

满足孩子们对食物的热爱帮助我找到了进入混沌一团的情感世界的路径。自我服务带给孩子们良好的自我感受,帮助他们从那个混沌的自我中慢慢分离出来,逐渐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我后来取笑他们:“是不是一看到徐老师就会淌口水啊?”

5班的家长对孩子管得又多又细,比如开放日那天我们做亲子活动,任务全被一群爹妈包圆了,他们热火朝天地干活,任由孩子们一旁无所事事打打闹闹。过度关心、过度保护、过度替代的结果是,孩子们缺乏自主能力,放出去不会自主活动和游戏,同学之间一点点小事情就不知所措地哭天抹泪,普遍为同学交往中的问题感到有压力和很焦虑。

6班的孩子因为学业落后,主课老师不得不长期轮流在班上苦熬苦练,学业上的过度用力,造成孩子们大面积厌学,还练就不怕不顾的性子。

刚接班那会儿,上课铃响过,班上没几个人还吵闹不休。有一次,我边管理课堂纪律边等待,课时过半还有5人没到,把孩子们反映的信息碎片费力拼合起来——一人被反锁在厕所隔间;两个同学在操场中间打架,一人留下观战;一人上节课朝同学扔石头被老师留堂。他们班的课必须上5分钟,组织管理课堂纪律5分钟,如此交替直到下课。所谓组织管理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吼叫斥责,除此之外油盐不进——可怜我的嗓子。

两个班情形不一样,但我开出的药方是一样的。

回想,这两个班是室外活动时间最多的两个班。只要天气晴好,我会尽力设计组织室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努力简化室内课的教学流程,留出时间让他们去户外自由自主地玩耍,我则坐在一边等孩子们主动过来找我闲话,随时准备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

渐渐地,5班能自己凑一拨玩得开心尽兴,自己解决一些或简单或复杂的交往问题。6班则是通过奖励室外自由活动,生出内在的动力自我约束,厌学和对老师的抵触都有所缓解,从而减轻了课堂组织管理的压力。

2班的孩子因为父母太忙,家中无人照料而选择在校时间特别长的日托班。一早送来,晚上接回家洗澡睡觉。缺乏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孩子心境眼界难免局促,我特别希望帮助这个班的孩子增广见闻。

和他们共处的两年,我设计安排了许多开放课堂的活动。邀请各个领域的奇人、专家来执教相应的主题;煞费苦心地安排访问社区、访问博物馆等校外实践活动;设计跨年段、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了让他们明白志愿者、公益组织的概念,我甚至带他们一起申请了国际绿色基金会的项目,邀请基金会的督导给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自然农人贾瑞明给孩子们讲水稻种植

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班也不一样,我试图通过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安排来回应、解决孩子们成长中的不同问题,即便是同样的主题活动也常常指向不一样的目标,有着不同的希冀盼望。


儿童社会化发展项目之自由自主阅读项目(FVR)


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二年级学生的向师性最强,到三年级陡然下降,问卷和访谈中反映,他们开始指出“老师从来不笑”、“老师不公平”、“我没有得到我赢得的表扬”……

三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逐步从混沌一团的感受中分化出自我和他者的概念,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与父母相处都特别容易觉得委屈、愤怒。多花些力气帮助他们厘清分辨,明白老师、同学、家人并无恶意,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教给一些简单的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方法,是此阶段儿童迫切的需要。

后来我将问卷、持续访谈、个别辅导归入到儿童社会化发展项目,并增加一些子项目推进它,其中被误读最多的是Free Voluntary Reading项目(简称FVR)。


在推荐栏里我读出这个时代儿童的精神面相

我发起并推动建设一流的班级图书馆,将最新最好的图书第一时间放入班级书架,让孩子们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我通过项目前测、培训、分享、答疑,说服家长和班主任,孩子们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不用回答问题,不喜欢不用勉强读完,因为一个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的孩子,只会学得、读得更多更好。

我通过日常观测说服家长,与全体任课教师达成共识,当孩子们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完全可以立即获得自由自主阅读时间——不经过老师允许在教室里走动,去书架拿书、换书。我尽力与学校协商,允许我引导同学们自由自主选择午休方式,允许孩子们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午睡或自由自主阅读。


四年级下学期,小陈读完7本哈利波特全集,阅读量累计300万字。惊人!

事实证明,只要给孩子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把更多的好书放到孩子面前,没有孩子不热爱阅读。

允许孩子们在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后,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自由地在教室里走动着拿书、还书,不仅不会影响课堂秩序,干扰教育教学活动,还能改变原来教师控制、强制过多造成的学生学习倦怠,缺乏内在动力的问题。项目后期,孩子们已经习惯完成当堂学习任务后,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形下,安静做自己的事情,是否投入阅读老师也不干预。

这个儿童阅读推广项目在提高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而项目更大的意义在于丰富教师和父母对孩子们的认识与理解,帮助老师、父母、孩子重建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关系,使师生、亲子之间的关系由单向管制逐步过渡到双向协商,从而通过改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社会性发展。


书法课不只是教写字


在武汉市教育局颁布的课时计划中,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完全由教师自主开发、实施,起初这块真正的自留地正好被我拿来贴补科学课时。后来学校获评书法特色学校,引进专职书法老师,安排利用校本课程的学时学习软笔书法。

可以想见低龄的孩子在小小的课桌上摆开笔墨纸砚、悬肘悬腕多么混乱,衣裤、手脸、桌椅、地面、墙面、走廊、洗手台全部墨黑一片。书法老师困惑于一周一次的40分钟效果不佳,刚刚组织好,就差不多下课了,很难静下心来习字,羡慕我可以集中安排2-3周完成书法教学。

而我想的是,语文老师已经教过笔法,不能熟练运用的孩子多是对硬笔的控制力不足。每天10分钟集体练字的时间里,多数老师还会讲讲间架结构。笔法、间架结构练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量重复容易让孩子们感到枯燥无趣,生出厌烦。虽然冗余也有必要,但孩子们对笔的控制力,有意识的表现线条、布局之美,尚需力量、心智的成长,不全是方法指导之功。整体感受体会书艺之美,比苦练笔法、指导间架结构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4班是我教过的班级里软笔书法普及程度最好的班,一半孩子都在校外书法班学习隶书和楷书,我不统一内容和进度,给予他们选择权,可以在书法课上习练自己的字帖,我重点教授、指导章法,让他们体会完整书法作品的整体之美。条幅、横幅、斗方、扇面,不论你字写得好不好,书法的味道出来了就会有惊喜。

试笔,过年贴门上的祈福小品

3班的孩子总是带不齐学具,我建议他们用水彩笔、水粉颜料、国画颜料习字,家里有什么学具带什么学具,连油画棒都行,把学习重点放在习练象形字(东巴文)和大篆的书法作品上,和他们的心智水平、偏好一致。五颜六色的书法作品,每个字的画面感和整体的画面感都很强,加上一点章法的知识,孩子们“玩”得就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象形字练习

6班和8班缺少秩序感,我为他们选择了秀丽笔,它比毛笔更轻便好操控,未来肯定运用范围更广。连带的好处是,能减少泼墨事故,减少了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冲突。同样是教章法,我会花很多时间带他们打格子,告诉他们打好格子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格子就是整幅作品的设计图,图设计得好能弥补单个字的不足。我会特别强调不涂改这一项,落笔无悔,必须想好了再下笔。第一次交作品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觉得难以置信,“我竟然能创造出一副这么像样的书法作品!”

我还为没有一点书法功底的孩子设计了画画的练习活动,关于布局均衡,笔画均匀的观念,都通过他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慢慢体验和感受,书画同源,不必拘泥。

每个学期花上半个月体会软笔的特点属性,感受书法的形式之美,了解书体的演变历史,最重要的是很多孩子因此喜欢上书法艺术。足矣。


从看电影到讲故事


以前班上没有安装投影的时候,我常常费力地借场地、买碟片带孩子们看电影。后来学校每个班都安装了投影设备,我却很少用了。

因为方便,很多老师上课都用电子讲稿,教室里的空间有限,总有几个孩子距离屏幕特别近,总有几个孩子斜着看屏幕侧面的人影幢幢。想到孩子们在校时间长,加上逐年增长的近视检出率,学校开始经常安排看电影的活动,我便尽量不用投影,把以前的电影课变成课前或课后讲故事,把长片换成短片——奥斯卡历年的获奖短片就是不错的选择。

课多从故事开始,一些故事指向新的主题和专题的学习,其余则指向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业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故事带出来。

讲植物的叶,听《一片叶子落下来》。

几个孩子在故事开始时还说,这本书家里有,早已读过。讲着讲着教室里越来越安静,只闻弗雷迪的一个又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呢?”“我们全都会死吗?”“我们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既然我们要飘落下去死掉,我们干吗生长在这里呢?”讲到丹尼尔落下去了,弗雷迪这最后一片叶子终于也安静地、轻飘飘地往下掉,他第一次看到整棵大树。他睡着了,不知道春天将要到来,雪将要化成水,不知道他这片无用的干枯叶子将跟水混合起来,让这棵树长得更强壮。他睡在树下的土里,不可能知道,春天来时,新的叶子将要长出来。

教室里有几声轻轻慢慢的叹息,“我好感动啊。”“我自己看过,但老师讲出来让我觉得很感人。”了解植物叶的结构、生长变化不难,难的是在了解叶的生长和衰老之余,对生命体有心灵层面的感受,这一点,故事可以,因为故事里的形象有强烈的感染力,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可感易感。

我一再给学生讲述、带领学生回顾《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讨论师生的互动关系:所有的学生都会期待遇到态度温和、爱笑的老师,为什么这么好的尼尔森老师会“不见了”呢?老师其实也很希望和学生好好相处,这会令工作更加轻松、愉快,老师当然应该为此付出努力,只是作为学习者,你们做到自律、自觉了吗?单方面向老师提要求显然是不合理的。

课堂有时难免会出现对表扬和批评都无动于衷的嘈杂,无法逆转的涣散很快就会让课堂陷入混乱,用强力当然可以,不一会孩子们便又故态复萌了,此时要么彻底停下教学整肃,要么任由此种模式循环下去。而我常会选择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一定要有许多细节的描写,有细腻温暖的心情感受,比如,金波的《两只棉手套》、汤素兰的《红鞋子》。

故事一旦开始,教室里便立即恢复了秩序,且越来越安静,眼见着孩子们的眼神越来越明亮晶莹,他们会因为小松鼠在棉手套中安身轻轻笑起来,会因为小老鼠说孤单不是肚子饿轻轻笑起来。那笑声既有怕打扰故事的克制,又非常自然甜美,整个教室里缓慢流淌的是故事传达出的温暖和煦。

当故事讲完的时候,总能听到几声满足的叹息,之后是半晌静默。然后,然后你可以继续讲课了,或者安排做练习,只是需尽力延续听故事时的呼吸节奏,那种舒服的感觉会让孩子们更专注地投入课堂上的工作。

真的会有奇迹。

布置孩子们寻找并观察蜗牛,虽然一再嘱咐要爱护小动物,虽然说过只需要一两只,但大部分同学仍克制不住地抓了一只又一只,永不觉满足。稍稍改动了一下希腊神话中弥达斯的故事,细数弥达斯心爱的那些有生命的物与人随着他对金子的无限追求而死去。许多孩子听完故事,留下一两只蜗牛,余下的全送回了当初发现捕捉之地。

很神奇,说了那么多道理,却是一个故事更加引人觉知、觉悟。“故事的神秘和强大力量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它们以无形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你心灵和内在自我的方方面面,在改变你的同时成为你的一部分”。澳大利亚资深幼儿教师、“故事医生”苏珊·佩罗称之为故事的疗愈功能,Healing——使达到平衡,变得健全或完整。

故事也一次次帮助我从高度紧张工作带来的情绪风暴中逃离出来。很多时候,讲完一个故事,看孩子仍沉浸在故事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由衷对孩子笑笑,再无须多说什么。满腹愤怒——我当然会因为孩子们的“不受教”而难过——随着故事的流动而消散,我的期许随故事抵达。故事时间也是自我平复、修复的时间,召唤理智、理解、体谅回来的时间,让我免于因情绪失控堕入更深的沮丧。


当道德不再作为纯粹的知识


我对所有执教过的书面考查科目,都做过这样的实验,开学初先拿上届期末考试的卷子考一遍,看看哪些是不用教孩子们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考试结果稍作分析,可以用作课程设计的依据,哪里不会学哪里;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期初和学期末的考查结果对照,了解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孩子们在哪些方面有所进益,哪些方面仍存在问题和不足,用来验证、反省自己的课程设计。

最有意思的是对品德与社会科的考查,从卷面上看,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分数的差别不大,很多知识不用教孩子们都是知道的,而有些东西即便你用心使劲教了,孩子们还是没法完全掌握。中年段的教科书中知识点不多,读一遍就知道,读几遍就记住。中年段一个学期近40个学时用来做什么最有价值和意义?

其一,以主题为线索,鼓励家人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比如姓名的来历、他人眼中的我、采访学校工作的人们等等。

其二,多做体验活动,比如采访学校工作的人们、半日体验残障人士的生活、超市购物行、班级跳蚤市场、博物馆系列、开放课堂系列等等。

其三,多做开放性的讨论,比如逐条讨论班规的合理性、在困难面前是再坚持一会还是另择道路、热点时事新闻酷评等等。


家长志愿者参与的超市购物活动

总之,设计各种活动让孩子在其中去践行毅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实践活动给他们愉快而持久的体验,我也因此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


N4
合唱



学校北面是五幢老房子——原两湖书院斋舍。这里多数时候都很僻静,绿荫掩蔽中抬头即是白色瓷砖敷面的五层教学楼——我对国人热衷于在建筑内外面一律敷上瓷砖十分无奈。走廊在朝南的一面,管理者探头探脑突如其来的巡视和同事来来去去有意无意的窥视都能落入教室内师生的眼里,多少有些警惕,只北面五排规整的四方大窗因为悬空,让人踏实放心。

孩子们拖腔读书、大声号叫的齐唱、嘈杂中几声“老师来啦”和随之突兀的爆笑,老师经微麦扩大后声嘶力竭的电声讲解、话剧一样抑扬顿挫的讲课——我仿佛看到她前倾的体态和生动得有些陌生的面庞、厉声训斥某个或者全班学生,播放电影热闹的对白配乐从劣质的音响中轰隆而出……

你看不到教室里整洁美观的布置,五颜六色的作品展示墙,孩子们正襟危坐,或迷惘或清澈的眼神,老师美好的仪态仪表……这是学校另一面,无人看顾的一切从整饬的铝合金窗子涌出,汇成一体。这便是“课程是一部合唱”的真实意味。

课程研究领域是“社会理智的公共体”,这个系统和其中各个部分“会话”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累和变革的。面对实践中汹涌澎湃的嘈嘈切切,我常觉微妙有趣,感叹其中理智的部分太少。置身其中仔细分辨、大胆尝试、不断反省修正,正是我作为一个课程规划设计者的志业。我知道,有时候我的声音也会从其中几扇窗子中涌出来,和所有的声音合为一体。

朋友让我拟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毕竟颇受进步主义的影响,“让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之类的观念总还是在价值格序中排位靠前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一转念,虽然这个领域经年聚讼不已,但每一种教育实践都难以回避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哲学的思辨,遂勉强为之:

l 我具有专注力和好奇心,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了解自己、提振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为值得的事情倾尽全力,只因我喜欢或者认为这是有价值的,而不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以及他人的奖赏。

l 我有自控力,自己规划管理时间和个人的事务。

l 我热爱运动,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主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保护自己。

l 我既合群又爱独处,我喜欢我自己,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l 我试图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并乐于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擅于合作。

l 我遵守规则,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并乐于通过沟通与人共建规则。

l 我对不同的文化保持尊重,不断发现并消除偏见。我希望,这世界因我变得更加美好。

l 我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课程 | 班主任 | 学前教育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信息技术 | 音乐 | 生物 | 思品 | 物理 | 心理 | 历史



·END·

每位教师,都很精彩!

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


2015年4月起,“星教师”微信公众平台将以每天推出一位星教师的方式,在国内外筛选“年度星教师300人”,呈现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队伍,以及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


关注“星教师”: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