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开发实施“杜诗课程”,孩子们怎样与杜甫成为千年知音?|年度星教师
每天一位星教师,遇见更闪耀的教育智慧
今日“星教师”
课程在拉丁文中,名词意思是跑道,动词意思是奔跑。课程就是跑道,是一个老师和孩子一起奔跑的过程。
在成都草堂小学,利用学校邻近杜甫草堂这得天独厚的校本条件,刘奕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开发了杜诗课程,在层层递进的教学相长中,诗意语文落到了实处,开出了繁花。
我叫刘奕,选择教书这门职业是我从小的梦想。1993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成都师范,文化的浸润使我兴趣广泛:我喜欢读书、旅行,也爱好书法绘画,即使对没有选修的音乐也略懂一二。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新鲜事物的渴求,造就了一个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我。
经过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2006年8月,我加入了成都市草堂小学这个团队,担任语文学科大组长和语文教学工作,同时也担任区片联组组长,现在是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并承担本班的语文教学。
在19年的工作中,教学和德育论文获得十多次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获得青羊教育 “专业典范奖” 、“区优秀青年教师“、”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市优秀班主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参与指导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公开课均获一等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大赛、科技创新比赛、书法大赛,荣获上百个奖项,并9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1年5月,参与撰稿《小学古诗词赏析》教学片,2012年,参与编著《新课标小学同步作文训练》。参与国家级、省市区级培训汇报,讲座10余次。
我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参与指导开发草堂课程建设,主研开发《繁体字课程》、《杜诗课程》、《活字印刷课程》《弟子规课程》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奠定孩子的诗意人生
——行走在“杜诗课程”的路上
课程在拉丁文中,名词意思是跑道,动词意思是奔跑。课程就是跑道,是一个老师和孩子一起奔跑的过程。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自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那是2006年初秋,我怀揣懵懂之心走进了我深爱的校园——草堂小学。学校的“诗教”氛围(以诗的真善美办教育,将诗的真善美融入教育过程)深深触动了我,我就像一个在海边嬉戏的孩子,发现了一堆五彩的贝壳,于是,停下脚步细细把玩,竟然发现其中奥妙无穷,进而发现那原本就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诗意,滋生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人性中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悯。即使教材没能很好地引领我们走向诗歌,只要我们认识到“诗教”的真正含义,我们完全可以选编优秀的诗歌进行教学,并依托和借助这些“不朽的文字”,在童年时期为学生培植“善根”,为他们的人生抹上一抹温暖的底色——奠基孩子的诗意人生。
“杜诗课程”的诞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校本因素,草堂为邻,诗圣为伴。之前的印象中杜甫就是一位忧国忧民、多愁善感的诗人,而当真正走进他,才感受到他那让人汗颜的人格魅力。
而我主研开发的“杜诗课程”更为关注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充盈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关于杜甫的资料很多,但有些并不适合孩子们读,枯燥的叙述,深奥的讲解只会让他们停步不前。于是,我就给孩子们推荐了一套书,也是我们每个老师手里都必备的书——刘小川——《品中国文人》,其中有50页就是介绍杜甫的。我们把这一部分复印装订成册,供每个孩子学习。
《品中国文人》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用诙谐幽默的叙述方式,讲述杜甫的一生。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
后来经过研读和比较,我们和孩子们才发现,同样是伟大诗人,同样是千古绝唱的诗数不胜数,别的诗人大多都是作为旁观者书写感受,而只有杜甫就像搬了一根板凳坐在百姓之中,和百姓们一起逃难,亲生经历了贫苦,用他的诗歌诠释了自身的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当孩子们吟诵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赌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
即便他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
孩子们还不乏讨论:杜甫的那双眼睛为何能看到那么多的苦难?
孩子们自读自悟自省,把经典诗句挑出来诵读,感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经过第一学段的了解之后,我们故地重游,抽周末的时间,三三两两的来到杜甫草堂,同忆草堂岁月。
于是,在草堂内,孩子们寻觅着点点滴滴的师生情怀。孩子们来到“柴门”、路经“大雅堂”、走过“少陵草堂”、驻足“茅屋草堂”……当他们惊喜地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还兴奋地给我打电话,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
孩子们归来,用讲述、PPT汇报等方式进行交流展示,兴致特别高!
于是我们选取了两幅赞誉草堂、诗圣的对联进行深入的学习:
柴门: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通过真正亲近诗人,在与诗人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大家又发现杜甫生活化的一面:爱喝酒、爱交友、喜欢种菜、种花、种药材、钓鱼、写诗……他曾说:诗是吾家事。随时写诗。
我和孩子们开始一起有意识地搜集相关资料,很多田园主题的诗就自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杜甫《成都府》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杜甫《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杜甫《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 》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我们犹如发现了一个宝藏,一遍遍诵读,诗歌所特有的节奏以及内容的贴近吸引了我和孩子们。
在诗歌中,我们更充分了解了杜甫内心所拥有真诚、单纯、爱与神圣;在诗歌中,杜甫是可亲的邻里,杜甫是写诗的能手,杜甫是普通的百姓,杜甫是可敬的长者……他观察周围的世界,他看待自己的生活时,都会罩上一层美丽的光晕,保有这样的“赤子之心”,也意味着生命底色的健康、美丽。
当然,一切的领悟和感受,都要给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彰显能力的平台。主题单元的教学实践正是正是引导孩子们用自主的方式,拥有诗的情绪,心的愉悦。
在这里的造境入情的“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它们统一于“经典诗文”中。
《茅屋秋风》主题单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凸显杜甫情怀,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成为孩子们毕业在即的必读诗歌,神圣地被誉为“毕业诗”。这首诗对于小学6年级学生来说,要真正体会诗人推己及人、悲天悯人的高尚思想境界,挺难,因此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交流、和探究学习,并引领学生在读中悟,深切领悟诗歌情感,感悟诗人的思想境界就是难点。
为了孩子们对杜甫的形象有更加丰满的认识,教学中的第一乐章“同忆草堂岁月”,让孩子在自然的亲近中还原一个田园的杜甫,热爱生活的杜甫,充满情趣的杜甫。于是,在故事情境中,杜甫的田园情怀在孩子们的吟诵声中娓娓道来。
一首首诗篇如行云流水一样,呈现出了鲜活的杜甫形象:爱喝酒、好客、喜好种花种草种药材……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
而现实的不公,却难以了却诗人内心的苦痛,八月的秋风吹破茅屋的艰难处境又给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诗人深深一击,情何以堪。在鲜明的对比下,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杜甫时代的生活的艰难,诗人痛心疾首的遭遇经历。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诗歌教学的 “朗读训练”就是重点:
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两个层次的诵读:古文今译——对对碰,目标是:音准、流畅、知意;(自由诵读诗文译文)你问我答——解疑难,目标是:达意、解疑、共进。(再读诗歌,疏通大意)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自创的诗歌小队“月朗”和“风清”两队按照惯例分别准备两个诗意疑难问题考对方,孩子们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重现了诗意,巩固了对诗意的理解。
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后,孩子们的提问都能围绕难句或关键句展开,孩子们的回答也对答如流,表明孩子们之前的预习和自学的有效性,使展示朗读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
千古名篇就有千古名句,从最后一小节千古名句入手,初步感悟诗人的心愿和情怀之所在。通篇的理解围绕:“他到底经历了怎样遭遇让他有这样的愿望?”展开教学。
如诗中的第一小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在诗人眼中,风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通过追问:风中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和风中会有怎样的情景?来使学生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这样更能感受风带来的恶劣境遇,为下文的理解做铺垫。
第二小节的“群童报茅”后的焦急和愤怒,则做了略讲处理。
第三小节的“寒雨淋屋”,则着眼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启发学生感受风雨的无情,境况的辛酸。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回到杜甫的心路历程后,学生再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就有较为深刻的感悟了。
之后,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和诗人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明白诗人所想,诗人所怨,诗人所思,诗人所盼,诗人的推己及人、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终在学生心里树立起来。
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子美谣》主题单元
《子美谣》并不是杜诗,而是研究杜甫的著名专家叶嘉莹女士的弟子——黄晓丹,专为草小的孩子们创作的,也是唯一一首专为小学生创作的歌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三字节律的方式呈现,朗朗上口。歌谣选取杜甫人生经历中个人成长、家庭生活、爱国主义三部分内容,依托杜诗本身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从《壮游》、《病起书怀》、《恨别》、《客至》、《赠蜀僧闾丘师兄》、《江村》、《绝句》、《秋兴八首》、《进艇》到《狂夫》等杜诗中汲取精髓,着重强调其与四川的关系,特别是与草堂小学周围现存遗迹的关系,力图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与杜甫足迹的重叠性。
本课教学分为4大板块:
教学的开头,对杜甫“简单”的评价和感悟,其实是寻找一条盛唐与现代的对话之路,带领着孩子们与诗人同欢欣、共悲戚的基调。
对文本的读,是在预习文本,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孩子通过自主选择阅读方式,达到读通读顺,读懂大意的目的。
诗意的境界,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正如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是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起自由的天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交流,探究学习的氛围,努力给孩子们一个无边界的开放学习空间,倾力为孩子创设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必备的情绪背景和动力源泉,在大量、充分、生动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发展:学生自由选择研读内容、自由借阅素材,自主地领悟学习材料,自主交流成果。
从“同忆子美”到“蜀中生活”,让花香、草香、茶香,酒香,肉香溢满课堂,不墨守成规,边想象边学,边闻边学,边喝边学,边吃边学,让课堂变成最具人情味的,最具书卷气的,雅俗共赏的“草堂”。
再通过“乱世流离”对比体会蜀中生活的安宁和快乐,还原一个爱生活、爱家人、爱朋友、爱国家的杜甫,像诗人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壮志未酬,依然拥有着赤子之心的信仰。
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就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实现自己生命追求,并不限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而是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因此,教学最后的环节:为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主设计家庭作业,在吟诵歌谣感受吟诵声里中华子弟的读书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遭遇的美食
于永正老师说:“要教学生写字,老师就要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要教学生读书,老师就要喜欢读书,会读书,才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要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教作文就不难。”于老师说的,概括成一句话:只要老师喜欢语文,具有相当的语文素养了,教语文就不难了。
当然,这可不是远离教学一线的教授学者们的观点,而是几十年来耕耘在语文田野上的老教师的切身体会。
又想起了我的恩师赵慧君,是我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他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上课从不看教材,因为实在用不着,所有的课文都能倒背如流,无论向他请教什么,他都能不假思索,张口即答,我们这些小屁孩简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19年前的秋天,我也当上了语文老师,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终于真正体会到要教好语文,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一个精神充实的教师,也必然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当然,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这些年,我喜好读优美的散文,读古典文学,读天文地理,因为教师更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对学生们提出的无数个为什么。
教育启蒙类,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张文质的《唇舌的授权》、《幻想之眼》、《保卫童年》等值得阅读,《沉默的大多数》(相关图书包括“周国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某报刊有好文,我还会剪下来贴到读书笔记本上,并简单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必读的教育类的书,是工作的有益补充,工作得心应手,心情也会愉快。
书或许不在读的多少,每学期研读一两本足够。当然,如果能读一些教育杂志、教育报刊、教育电影(《春风化雨》《音乐之声》《大国崛起》),权当作是盛宴之后的小菜。
近几年,我实践教育,研究教学,承担了省市区各级的师范展示课,基于主研开发的国学课程《繁体字课程》《弟子规课程》《活字印刷课程》《杜诗课程》,便重点选择了广泛呈现名家课堂实录讲堂的书,对于推动和实施课程目标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本书收录了21位名师、专家的讲演录,其中有专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校教授,有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也有在一线教学的青年名师。每个人的讲演都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带你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
《诗意语文课谱》收录了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和品悟。细读一节节经典实录,就如同亲眼目睹和聆听王老师对于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策略的独到见解,从语文教学的化境到诗意人生的引领和确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限开放,生生不息的学习空间。
《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则是浓缩的精华,因为书中都是聚焦了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把这些亮点做成了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现在读者面前,弄个明白,品个透彻,从而让这些经典细节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人心。从这些经典细节中,可以看出贾志敏、支玉恒、徐善俊等老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切领悟,体现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高超艺术。
“不看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我品读了,收获很大:课前交流怎样才能诙谐幽默,亲和力十足;课堂评价怎样做到实事求是,学生受用;课堂的展开、生成、提问怎样充分互动交流,体现睿智灵敏;课堂拓展怎样总结升华才能充满生机,自由发展;课堂结课如何新颖有趣,引人思索……站在巨人的肩膀,审视自己的课堂,在反复推敲和钻研中,成就了入情入境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放无边界的《走进杜子美,品读子美谣》灵动课堂。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80个妙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都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读实践类型的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把人家的语言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的能力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我们工作中的生产力。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星教师”所有,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年度星教师300人”
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关注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课程 | 班主任 | 学前教育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信息技术 | 音乐 | 生物 | 思品 | 物理 | 心理 | 历史 | 地理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