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幻魔术秀——手把手教你上一堂不一样的数学课

2015-07-07 星教师

点击蓝字 即可关注


摘要

一副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扑克牌,从中随机抽出一张,吴如皓就能猜中被抽出的扑克牌的花色和点数。没错,这是一个典型的魔术,但请注意,这并不是一场娱乐观者的表演,而是扎实的数学教学,其背后是等差数列的巧妙应用。


自从无意中发现用魔术来讲解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不再在数学课堂上“歪倒一片”,吴如皓就开始专研哪些数学规律可以用魔术来呈现,并一发不可收拾,在台湾掀起“数学魔术”潮流,得到《亲子》杂志等知名媒体的广泛报道。


文中有详细的魔术指南,你不妨也依葫芦画瓢试试,给学生来一场酷炫的数学魔术表演。虽然不一定能让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但至少,数学会变得不讨厌了。



认识吴如皓

吴如皓,台湾知名数学教师,“数学魔术”倡导者之一。承担台湾科学教育馆数学营队规划与教学讲座,研习主题包括:数学步道、资优数学、数学魔术、数学趣味、数学素养等,与林寿福共同著有《数学魔术——27个数学概念奇迹》。


因为成功将魔术与数学结合,打造了崭新、生动的数学教学模式,吴如皓多次接受电视、平面媒体有关数学教学活动的拍摄与数学魔术表演,每年参与讲座一百余场,大受师生群体的欢迎。他坦承,并不会因为学了数学魔术,成绩就一定变好、学习变得更轻松,但至少,数学变得不讨厌了。



他把数学和魔术完美结合同行眼中的吴如皓


对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周智雄来说,从来没想到一次偶然的培训竟然对自己的影响这么大。

暑期期间,他参加了中国新课程研究院组织的数学研修班,听台湾的吴如皓老师“面对面”授课,让他连呼“震撼”和“没想到”:没想到有这么多神奇的魔术与数学息息相关!没想到一至六年级有许多课都可以变成魔术课!他开始后悔没能早点儿结识吴如皓,让已经毕业的学生也能感受数学魔术的魅力。

显然,受到震撼的不止他一人。

“‘精彩’都不足以形容,太激动了。”

数学原来也可以如此奇妙。”

这些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们好像又重新发现了数学的奥秘。一连4天的培训,尽管全是吴如皓的“独角戏”,但没有一位教师离会,不仅如此,下课后,他会被教师们重重包围,充分享受“超级明星”的待遇。

这不是吴如皓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围堵”,在台湾,他同样风头甚劲,名声甚至传出了教育圈,进入了文化圈。74岁的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还曾邀他在自己的咖啡馆里,演讲《神秘有趣的数学魔术》,很多国外教师也被他神奇的“数学魔术”所吸引。

如何用一句话阐释吴如皓的魅力?著名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给出评价:“他把数学和魔术完美结合。这种数学魔术,是快乐自己,激发学生。”

曾经有人问一个科学家,如何保持热情?科学家回答:一是数学,二是数学,三还是数学。但我曾经问学生最痛恨的学科是什么?学生回答:一是数学,二是数学,三还是数学。”

这是吴如皓在北京培训时的开场白,而在10年前,初登讲台的他在刚教数学时,面临这个问题,一样很头大。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喜欢一点魔术的他在课堂上教学生用玩魔术的方法学数学,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开始只会一两个魔术,看到学生那么感兴趣,我想要变更多的魔术。”几年前的台湾,关于魔术的信息并不像现在这么繁多,吴如皓就去图书馆,把所有与魔术有关的书全部借回来。图片太少,没有DVD,他就自学魔术,探索与数学之间的关联。就这样,他“自发研制”的数学魔术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害怕学生只是对魔术感到新奇有趣,而不去思考,吴如皓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的思考改变”上。

如何让学生的思考发生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吴如皓想的是,从提问开始,怎么才能把教师的提问变成学生的提问,怎么才能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想法,怎么才能让没有想法的学生探究教师下一步会干什么,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教学过程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使用规律。

我们必须从学生的想法出发,一步一步地完成这个历程。当学生学习数学动力不大的时候,魔术就强烈地推动了这个历程,让学生经历这段历程。”

在外人看来,魔术很炫,很耀眼,但在吴如皓看来,表演魔术、破解魔术不是关键,讲答案也不是关键,“数学魔术”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让学生产生想法。“学生的想法跟我的想法不停对话,对话的过程就会形成不完整的知识,而学习就是不完整知识到完整知识的渐进历程。

来自成都的一位教师统计了下,在北京4天的培训,吴如皓呈现了32个魔术,每个魔术都站在数学角度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味道,都用“发现规律——使用规律”来教魔术。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运算、二元一次方程式的整数解、相似形、直角坐标系、负负得正、十进位与二进位等等,都可以用魔术表现出来,而这些魔术所用道具都极其简单,一个小尺子、一张A4纸、一个三角形。

用魔术来讲数学,如何解决课时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在意学生的想法,这需要时间,但不见得是要漫无止尽的时间。教师必须理清楚一些东西,再去讨论那些有意思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东西。”

这显然对教师要求不低,而吴如皓对自己的要求是,找到合适的故事和案例,建立起魔术和数学的联接。他称这个过程为“造例子”。

我会举各式各样的例子,当数学问题太复杂,我造不出例子的时候,我就开始化简,再来观察,所以在这样的课堂里面,充满了猜测和推理,我感觉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为了做这件有价值的事情,吴如皓和同事林寿福撰写出版了《数学魔术》一书,风靡整个台湾教育界,不仅如此,他们还把所在学校——台北市立兴雅国民中学变成了数学乐园。从校门口的电动拉门,到穿堂、合作社、活动中心、操场、游泳池,都设下数学埋伏,总共设计10关、280道数学题,都和国中三年会学到的数学有关:数列、几何、三角、函数、圆周、相似形等。

一切都是为了让数学更有趣。在吴如皓看来,数学魔术的特别的魅力在于,能够很快扭转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尤其是对后进生而言。

吴如皓曾经接过一个“课后补救班”,班上的很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对枯燥乏味的数学了。吴如皓来到这个班制定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取消计算,从第一堂课开始,他教他们怎么玩数学魔术。

从这以后,他们开始对数学课有了那么一点兴趣。”当然,刚开始时,也有学生不会跟他互动,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但久了之后,吴如皓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跟他进行“有品质”的对话,“他们的表现让我超级惊讶,说明他们在思考,在推论”

数学魔术火了。但这种火不是喧闹的浮华,而是发自内心的点燃。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吴先亮看来,一般的数学课不太去体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不知道学生面对数学概念、知识点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心理状态。而吴如皓的“数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得想学了。

4天的培训,面对台下的众多一线数学教师,吴如皓始终在体会观众的动机,调动他们的好奇心,鼓励每一个听众去探索,去发现。

不要把魔术变成教材教法,这样魔术也会变味。”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

表演者的眼神很重要。”

问题越开放,想象力越多。”

他对学生的重视,对数学魔术的专注感染了许多在座的教师。

每次吴老师表演完一个魔术,他都会摊开双手,用略带磁性的声音说:‘谢谢大家!’那句‘谢谢’,自然得那么骄傲;那表情,骄傲得让人嫉妒,谁让他对魔术那么专情呢!”一位四川教师说。

他让学生在着迷的魔术中寻找到数学,吴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学生,接受吴老师知识的我们,也是幸福的。”江苏省常州实验中学教师展翼飞说。

更让很多教师感动的是,这位外表儒雅、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数学魔术师”从不像一般魔术师那样,保留魔术的秘密,而是毫无私心地把魔术的“关窍”公之于众。

教育人就应该是宣讲者和播种者,我希望更多老师能运用这种方式教课,让更多学生对数学充满期待。”

吴如皓数学魔术团队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z0158ligq5l&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长6分39秒,建议Wi-Fi环境下浏览


魔术大揭秘


1“总能猜对”的扑克牌


现场:一副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扑克牌,现场随机抽取的一位观众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吴如皓就能猜中被抽出的扑克牌的花色和点数。

揭秘:这副扑克牌并非杂乱无章,其花色按照“黑红梅方”顺序排列,后一张牌的点数是前一张牌“+3”,如此,只要知道一张牌,就能推断出下一张牌的花色点数。

如红桃5,按照扑克牌的排列规则,它下面一张牌的花色应该是梅花,点数应该是“5+3”,即梅花8。

又如,看到的扑克牌是梅花Q,那么下一张牌的花色就应该是方块,点数是“12+3”,由于扑克牌最大点数为13,“12+3”的点数结果应该是2。同样,如果看到下一张牌推断上一张牌,将花色反向推理,点数减3即可。

当然,在观众随机抽取扑克牌并展示时,表演者转身过身去,就可以查看被抽出扑克牌的前一张或者后一张的花色点数,按以上方法推算,便能得知被抽扑克牌的花色点数。

提醒:生手需要多次练手并检验,因为思维会有漏洞,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抽出一张牌之后,关键要看到上一张或者下一张,方便表演者推断,因此这时整叠扑克牌不能合上,一定要用手做一个固定这张牌的动作,可以趁着孩子看扑克牌的时间,自己转过头去,很自然地看手中的牌。

若想反复利用同一副扑克牌牌表演这个魔术,请注意将抽出的牌回归原位,方法是抽牌后,将其下面的牌整叠放到最上面,抽出的牌放在最上面或最下面皆可。

延伸:可以将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各种游戏,利用花色排列规律和等差数列。总而言之,就是用数学思维去看待这个魔术,让孩子去发现更多好玩的游戏。最好的方法是,用纸笔记下来,然后找到规律,这样会让孩子的思考变得快而敏捷。如果能够突破扑克牌这个道具的限制,就可以在纸上写出无数个好玩的游戏了。

点评

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在没有揭晓谜底之前,答案有多种甚至是无限多种可能性,要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教给孩子如何去操作。告诉孩子,其实你手上的扑克牌并不是扑克牌,而是闪闪发亮的数学,这能让孩子在课堂、考试之外的时间里也想学数学、使用数学。


2神奇的“外套”


现场:吴如皓将自己的外套撑开,将一张打印出来的大黑桃A放进去,弹一弹,转手拿出一张小黑桃A,再放进去,再拿出来一张小小黑桃A……连续几次之后,原本手中B3打印纸大小的黑桃A已经变成了手掌大小的黑桃A。

揭秘:事先准备好一张B3打印纸,并在上面依次按照如右图顺序打印上黑桃A的图案。当第一次展示给观众时,是一张完整的B3大小的黑桃A,在外套后面迅速折叠以后,变成了缩小比例的小黑桃A,然后继续……

提醒:事先打印好设计好的图案,多加几次练习,确保不会将空白的部分多展示出来。考虑到透光等因素,表演的时候尽量让纸张贴近自己的身体,避免“泄露天机”。操作的时候,要事先在纸张折叠处折好折痕,否则会手忙脚乱或者对折不准而露出马脚。

延伸:给孩子一张空白的纸,可以做很多的东西,一些孩子的设计完全超出了老师的预料。引导孩子思考:应该从最小的图案做起,还是最大的图案做起?可不可以利用正方形、圆形等这些无差别的图案,化解因折叠而导致的图形变化的矛盾?

点评

这个游戏之所以能够操作成功,是利用了数学中的比例的作用,√ ̄:1,√ ̄的数值,就相当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腰长为1的三角形中的底边长度。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几乎所有的纸都是这种长宽比例的纸,对折后的长宽比也是同样的√ ̄:1。


3万无一失的“心理测试”


现场:吴如皓事先做好了3张纸卡,上面写着3种不同的答案:“没有缘分”、“毫无默契”、“心有灵犀”,将3张纸卡反扣,将其中写有“心有灵犀”的纸卡放在第3位。任凭观众如何抽取3张纸牌,然后采取“点点点”的方式,分别把每一张牌的点数数完,同时移动落点。3个数字的“数点点”之后,答案无一例外地落在 “心有灵犀”上。

吴如皓还讲了一个很好玩的实践:一个孩子学会了这个魔术后,很想讨好妈妈,于是将这个魔术带回家中,3张字卡分别写上“笑里藏刀”、“作威作福”、“沉鱼落雁”,并事先将“沉鱼落雁”编排在第3的位置。然后孩子开始了表演,第一次结果出现以后,妈妈不敢相信,就说再来一次,结果不断地重复循环之后,相同的结果出现了,都是“沉鱼落雁”。让妈妈开心得不得了。

揭秘:在具有数学思维的人看来,所有的正整数有以下规律:被3整除余数分别为0,为1,为2,将这些整数按照余数为0、1、2的规律顺序排列起来,即可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将其中任意3个数字相加,都能够被3整除,亦即无论如何“数点点”,其落点都能落在第3张字卡上。

提醒:反扣的字卡一定要落在指定的位置,如上述例子,一定要落在第三个落点。其次,洗牌的时候掌握技巧,不能乱了顺序。

延伸:4种答案的纸卡,应该怎么玩这个游戏,注意最后的落点应该在第几个纸卡上?5种答案的纸卡呢?老师不妨和孩子一起“数数看”。

点评

这3张纸卡在数学高手眼中看来,不是“好凌乱”,而是“好整齐”,因为每一个数字被3整除之后,依次得余数为0,1,2,0,1,2……,将其中任意3张牌抽取出来,相加之后也能被3整除,意味着无论如何“数点点”,其都能落在第3张字卡上。


吴如皓著作




《数学魔术》

《数学魔术》

作者:林寿福、吴如皓

出版社:台北市尖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

国际书码:ISBN 978-957-10-4075-2


序言

文/洪万生(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

一般人对于魔术表演的印象,多半停留在外行人看热闹的层次,除非有人指点,通常很难看出一点门道来。现在,寿福与如皓两位老师将有趣的数学知识,融入魔术表演之中,他们除了为数学教学活动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之外,也成功地见证了九年一贯数学领域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是令人与有荣焉!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精心设计了二十七种魔术表演,涉及的数学概念或方法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pattern、一元一次式及代数式的运算、二元一次方程式的整数解、等量公理、因数与倍数、相似形、多项式加减法、直角坐标系、负负得正、穷举法、十进制与二进制、质数与余数、9 的倍数判别法、二分逼近法等等。在各个魔术表演画面之后,作者再加上相关的教学指引,如“使用时机”、“适用教学对象”、对应的“能力指标”、所需的“数学能力”,以及“活动目的”。

最精彩的部分,当属“设计说明”和“原理说明”,以及各个魔术的“学习单”。 在魔术设计及其原理的说明中,两位作者将魔术表演与数学概念或方法融为一体,无形中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门坎,从而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策略。同时,在“学习单”中,也提供了合宜的演练,让学生可以在魔术表演活动中学习数学。这些都是本书最有创意的内容,较之同侪作品,绝对是上上之选。

本书的读者当然是中小学数学教师,不过,一般的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相关的魔术表演,进而领会其中所涉之数学概念与方法。因此,本书除了是一本教师进修书籍之外,也是一本极佳的亲子数学读物。此外,校园中的魔术社团也可以善加模仿,进而研发其他相关的魔术表演节目。

我有幸在本书出版前夕先睹为快,在感动之余,请容许我以上述寥寥数语,作为对本书的最高推崇。谨为序。


“年度星教师300人”

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关注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课程 | 班主任 | 学前教育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信息技术 | 音乐 | 生物 | 思品 | 物理 | 心理 | 历史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