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用一种方法,同时解决了阅读和写作的老大难问题
江伟英
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各种方式释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在图解语文教学上有深入探索。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学习了课文,却只有认得字词的感觉,课文中的字词在他们眼里往往只是没有什么意义联系的单位,即使在教师很精心地讲解、教导下读懂了某篇文章,换一篇同样类型的文章,还是会有读不懂的情况。
学生作文中也仍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如何交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笔记本”,以便他们自主、大量地阅读和储存管理读写知识呢?如何交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步骤,让学生能自主搭建阅读和写作的“脚手架”呢?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借助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为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有着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学习语文和发展思维息息相关。
享受思维导图解读语文的乐趣
大多语文阅读指导过程常常只注重帮助学生归纳笔记,指导写阅读批注等,阅读拓展也只注意为学生列出大量的推荐书目,鼓励做读书卡、写读书笔记。结果,学生们越用心写笔记,越是不能专注于阅读思考,甚至会因不断重复单一的笔记动作而对阅读失去热情,更因书中所作的批注分布在不同的段落或页面,而且样式单一,造成知识点分散、凌乱,难记忆、难查找,难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为此,我尝试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允许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以图式呈现,鼓励学生自由运用多种形式的构图呈现自己的阅读理解。
《草原》这篇散文,是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全文情景交融,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学生揣摩这些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一点,就在阅读思维导图上记录一点,学习到一处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就在阅读思维导图上记录一处。每个学生都通过画阅读思维导图,呈现出了各自对课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解读。
有的根据文章作者移步换景,最后以凝炼的诗句结束的特点,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画出放射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
有的根据文章层次井然,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边读边画思维导图,逐渐感受到文章的形象感和画面感,于是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风光图、迎客图、主客联欢图等,一幅幅图画,连成了线性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
有的按照文章由景及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的内在联系,画出了环状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
学生画出的一幅幅阅读思维导图,让《草原》这篇作品的文学品质尽情地在图中闪耀,直接呈现出学生对课文整体上的把握,对课文语言悠长的品味,对这篇散文多元化的理解,如此的阅读气象,怎能不让作为老师的我欣喜若狂?
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许多好处,它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总是有不同。在集体交流学习或讨论问题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构成了这个学习过程中极有价值的一部分。
只要把思维导图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带动小组合作研读,共同讨论,利用思维导图串连起小组成员对所阅读课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就能更好地引导小组成员更有效地展开阅读思考,使学生各自的阅读收获都能得到互补、完善与扩展,并最终以阅读思维导图的图式来整合,不让小组中任何一个个性化的理解遭受冷落。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各自阅读《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时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带出更多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然后是分小组汇报。学生分组在黑板上绘制《假如没有灰尘》的阅读思维导图,每组负责一个线条下面的分支。学生由此逐步清楚文章是要说明: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组的学生选择画连线①的分支内容。学生很快就用图标和关键词记录了: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是“人人讨厌”的罪魁祸首。
……
当六个组的学生都完成各个线条上的绘制,黑板上出现阅读思维导图的雏形后,我鼓励学生们再反复读课文。
学生们又从连线②~⑥的分支内容中认识到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此外,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也将会变得非常单调……
学生们积极地讨论,发表意见。有学生从图中发现文章中的设问起着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思考和导出下文的作用。
这时,班中同学举起了手,要求在黑板上加一条连线。李语芯同学加的是一条虚线,她发现了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设问:“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和文章的结束语:“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有前问后答、前呼后应的关系。
这样的一种绘图导读,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沟通交流,又使学生专注于阅读思考,随时能分享到各自的阅读发现,还催生了许多有创新性的阅读理解。
课堂上,师生兴致勃勃地围绕大家共同在黑板上完成的这样一幅阅读思维导图,直观地分析,渐渐领悟到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的,要正确地认识它们,我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以图导写,用上阅读中获得的好东西
一般小学生都不太愿意阅读大量的说明文字,但边读说明文边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反复斟酌课文的说明内容,不断丰富思维导图的构图,激发了学生极高的阅读兴致,使学生对阅读枯燥的说明文字及分析其说明的方法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对写说明性的文章也有了强烈的自信。
按照人教版教材的安排,五年级学生首先学习的是《鲸》这篇说明文。在自主阅读时,我指导学生画出文章的阅读思维导图,由此图式直观而清楚地了解文章是从鲸的体形、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三方面展开对鲸的说明和介绍的,而且认识了文中多处运用的打比方、作比较、分类说明、列数字说明等说明方法。
通过画《鲸》这篇课文的阅读思维导图,激发了学生主动认识并记忆说明文的各种类说明方法的热情。学生还可以用“八爪鱼”形态的思维导图形象记忆常用的八种说明方法,和记忆常见的两类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借助阅读思维导图,学生具体了解了多种说明方法应用的范围、使用的环境,还在创作《鲸的自述》的小练笔时,进一步借助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更彻底、生动、明确地理解课文所说明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同时,思维导图的发散性还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自己描述得更具体,更有条理。
把学生自己转变为“鲸”这个角色,有的仿照课文的阅读思维导图的放射型结构构思自己的文章,有的利用环状结构的思维导图,绘出具有个性的写作思维导图,再来创作各类“鲸”或“鲸的家族”的自我介绍。学生可按图索骥,尽数家珍,有序地介绍,把想象加入关于鲸的科学知识介绍之中,写出极富有人情味的说明文,使对鲸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变得更生动、更富有趣味……
请欣赏学生改写《鲸》的佳作吧——
虎鲸的自述
关子杰
“是鱼不是鱼?海中,我最大!”咦,谁在说话?就是我——虎鲸!
你们别以为大象很大。其实,它在我的眼里,只是一只小指头大小。虽然,我在鲸里面是算较小的那一种,可是,我是非常凶猛的,胆大狡猾的,你可别小看我,我最大不过10米,体重7~8吨。我的口很大,上、下颚各有二十几枚锐利的牙齿。我的身体很强,行动敏捷,并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
我们长着一口牙齿,在海洋里专门袭击海豹、海狮、海象等大型动物。我们有时会几头虎鲸一起袭击140多吨重的蓝鲸。
由于我凶猛如虎,所以人类叫我虎鲸。
我们原来生活得很快乐,可是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及人类的大量捕杀,我的伙伴也越来越少。我在这里大声疾呼:救救我们吧!
利用思维导图还能做些什么?
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 000倍。因此图像比词汇更有感召力,更精确也更易于触发广泛的联想,从而加强创造性思维和记忆力。
而且大脑有向美的自然倾向,思维导图越是多彩而且图形美丽,越是能帮助学生创造和记忆更多的东西;越是能轻松地把信息放进大脑,并易于整合和有序地从大脑中取出来。
如,读《泊船瓜洲》一诗,可知其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读诗句过程中,手绘出了放射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很快就熟悉了全诗的内容,并很快就能把诗句背诵了下来。还有,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之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学生也能在阅读思维导图中,通过用不同字眼的罗列、对比,体味诗句描写出的鲜活形象和盎然的春意。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系统复习过程,可以避免再读些长篇的文字材料,浪费时间去记些不必要的内容,从而轻松地把握语文复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温习。
例如,复习记忆小学阶段所学到的拼音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呈螃蟹状的思维导图,一目了然地记忆相关的拼音知识。
【本文整理自作者博客,欢迎朋友圈分享,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处理。】
责任编辑|邹雪平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