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暑假不妨读读这本杂志——《还原民国教育》

2016-07-15 新校长杂志社 星教师





近些年,我国文化界掀起的“民国热”是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其中,“民国教育热”几乎是最核心的内容。我们能读到:


“在短暂的乱世民国,许多天纵的英才,如鲁迅、胡适、蔡元培、林语堂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学者喷薄而出,他们的才华如同耀眼的星辰划过时代天空,其建树,亦是令今人难以望其项背。”


这样的评论;还能能读到:


“民国很贫穷,什么都没有,但却有自由。北洋政府不管教育,国民党政府想管,也不大管得了。至于媒体、文化、艺术,大体上任由从业者随便折腾。有了自由,尽管环境恶劣,别的也可以有。……‘民国范儿’就是一种教养,一种态度,一种文化,一种文人牛哄哄的劲儿。”


这样的赞美与推崇。其中的观点,尽管都各有出处,却不知不觉中把民国教育理想化了。事实上,在民国时期,对于教育的批评,总是不乏其人。


1924年,教育家舒新城在湖南见闻教育行政的各种混乱后写道:


“内乱对于教育显明的影响列下:(一)省教育经费积欠至十个月;(二)指定为省教育经费的盐税附加税为军人提去四十余万;(三)地方教育经费随时被军人提取,致各地欠费自数月至十余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机关,随时被军人占据,学校常不能如期开学……”


更有教育社会学家卢绍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在论及当时的各级教育成效时曾说:


“我国教育,因承数千余年“偏重个人”积习之故,所以近年以来,虽尝闻有“适应社会”之呼声,而学校毕业生尚未能皆为社会上实际有用之人物。试观我国现今学子,除少数外国留学生与国内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讲求实学外,大都徒冒虚名,以“文凭”为目的,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无所裨益于社会。小学毕业生,知识幼稚,姑置勿论。中学毕业生,往往学农不农,学工不工,学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赋闲,成为社会上之寄生虫。……”


不难理解,“民国教育热”中的民国教育,不完全是真实的民国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心目中理想教育图景的映射;对民国教育有意无意的“美化”,恰恰是有情怀的教育人对当前教育不满的一种表达。显然,这种情怀值得我们尊重;然而走向真实却是更高层次的尊重。


本期杂志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从感性回归事实,用数字代替想象,让有些朦胧缥缈的民国教育真实具体起来,原原本本地白描它的本来面貌。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我们认为,客观真实是最大的尊重。这就意味着,对民国教育人,我们应体会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选择;致敬他们的成就,也同情他们的无奈、无助和不足。


那些先辈的思考仍在,已经化为民族的精神养分,当我们打开这本杂志,这一切就会奇妙地复活。学者傅国涌说,还原民国的教育,是在回望过去,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寻找未来。



杂志简介



本期杂志以年度人物—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为线索,追溯他的成长历程和办学历程,解读他的中学教育思想,到先生的中学教育实践,从一个比较立体的角度,真实呈现出张伯苓先生“知”和“服务”的一生。



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w0011ty9lws&width=670&height=502.5&auto=0&encryptVer=6.0&platform=61001&cKey=tnLLwd6T409HPe0ISFf0QWuN3noQvp8Fs55tXJ8evnuQIer2RKhJObmwFTcOLr64



杂志还从“课程与教材”、“经费与经济”、“宏观管理”、“区域特写”和“名人与名校”五个维度对当时的民国教育现状作了一个全景式的梳理。



1课程与教材


随着民国的建立,很多课程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教材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加之民国时代正式颁布过两次学制,即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的《壬戌学制》,因此课程与教材的发展演变就更显得不那么一目了然了。

本板块中,我们对民国时期各门课程、教材及其教育效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那些中学语文的经典名篇


民国的语文教科书,爱选哪些文章、谁的文章?又透露出怎样的时代主旋律?"民国中学十佳散文课文"、“十佳诗词课文”和“民国语文十佳作家”各有哪些?我们能从这里找到答案。



中学数学难度大    


大部分数学教科书都是以单元组织内容,以条目呈现知识,几何教科书偏重推证,即证法;代数教科书偏重计算,即算法。

有意思的是,在内容编排中,民国数学教科书很尊重中华传统:“不少教科书选取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注意在教科书中贯穿爱国主义精神。”



英语教育好得反常  


综观“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从整体上来看,其发展是缓慢的。但英语教育在这种反常的国内外气候中,却得到了畸形的发展。英语教育一直处于压倒一切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质量也相当不错,为中国的英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音乐课数易其名,走向成熟  


很少人知道,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极力提倡大有关系。我国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不仅为国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来的音乐教育积累了大量有益的实践经验。



2经费与经济


提起民国教育,很多人都会想起收入丰厚的大学教授,并进而认为整个教育都因为政府重视而“不差钱”。这无疑是陷入了以偏概全的误区。事实上,民国教育一直经费短缺,尤其是抗战爆发后。也正是这种戴着镣铐跳舞依然不舍不弃的坚持,更能赢得人们的敬意。



3宏观管理


由于一直把欧美等先进国家作为学习对象,客观地讲,民国当局在教育上表现出了很高的宏观管理水平。具体表现在,不仅在教育行政制度、教育立法、学前教育、女子教育、私塾改造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小成绩,而且出现了诸如蔡元培、蒋梦麟、严修、范源濂等令人敬佩的教育官员。



这一模块从教育行政制度、政校关系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反观此时期教育管理制度的变迁,其中所折射出的民主、多元和开放的精神是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4区域特写


民国时期,由于政府的权威性远远不如今天,因此各个区域的教育差异也比今天更大。通过此模块,我们可以走进各个区域,对民国教育做更深入的了解。



5名人与名校


众所周知,民国是个教育家与名校长辈出的时代,我们对他们也比较熟悉。虽然如此,本板块还是选择把他们收集在这里,因为少了他们,民国教育便失去了很多鲜活和精彩。尽管一些学校因太过前卫,终究没能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但仍然无法掩盖他们的价值。


春晖中学一景


其中有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春晖中学,有汪懋祖的“学术化中学”苏州中学,有廖世承力践全人教育的光华附中,也有林砺儒时代的北师大附中,还有熊育钖的心远中学。这些名人与名校为当时的民国教育提供了某种参照。




6延伸


民国教育持续长达38年,其丰富远远不是以上几个板块的角度所能体现的,同样也不是本期一本薄薄的杂志能够涵盖的。延伸的文章不再预设统一的主题,但求能更多元地反映民国教育。



杂志目录







购书须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