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中语文如何“读写相长”,他只用了四个方法

2016-07-27 星教师


罗良建


成都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教研员,省市课改先进个人、市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专家。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但长期以来,读写教学“少、慢、差、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初中,教师唯恐学生读之不“劳”,写之不“逸”,苦口婆心,剖析内容,灌输技巧,结果收效甚微。


我在语文教学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坚持实施对课文进行“练、写、评、读”的“四‘一’活动”:即学一篇课文,要做好一次试笔训练,搞好一次书面复述,写好一段书面评论,读好一遍初学课文。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益,延伸了课堂教学,又减少了重复累赘的练习,形成了读写能力,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做有益的试笔尝试


初中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写能力,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比高中生更乐于表现自我且可塑性更强的特殊性。随着阅读心理与写作心理研究的深入,我便大胆地作出尝试,变“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为“逸于作文,劳于读书”,进而变传统的从“读”到“写”的线性模式为“读写相长”的复合模式。


在课前


我充分利用媒体,如幻灯片、电视录像、多媒体投影仪等手段,让学生与作家一样平等地感知写作对象,再要求学生把视觉形象或提供的语言环境诉诸文字。或成篇作文,或片断描写,或直抒情感,或表达见解,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光去捕捉,自己的情感去体悟,与作家平等“竞争”,并在竞争中尊重他人,尊重自我,拒绝抄袭,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如我在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前,就先向学生展示一幅教学幻灯片,让学生从图片上领略雪后山景,启发他们应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尤其是刚学过的朱自清的《春》的有关知识和写作技巧,按照写景抒情散文的读写方法和规律进行“写生”。写——由情入文;读——批文入情。


结果学生写出了一段段富有层次、情感细腻、辞彩华丽的语句,描绘出了一幅幅与老舍风格殊异、情感跌宕、贴近时代又富有童趣的雪景图。作文在班上交流,引起了同学们的巨大兴趣,由于审美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课中


我以课前写的一篇作文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总结学生的闪光之处,用以观照课文,进而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学生豁然开朗,兴趣倍增,读得进去,用得顺手。


在教《济南的冬天》时,我便从这幅雪景图入手,利用录音媒体,让学生闭目静听,去感受济南;然后进一步和学生一起来分析鉴赏课文,反复诵读,领略老舍的神来之笔,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让学生饱览济南雪后小山独特的光、色、态,其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尽收眼底;这时,再对照《春》文的“春雨图”与《济》文的“雪后山景”,朱自清的阴柔细腻,舒庆春的爽朗灵动,尽在其中。


在课后


根据课文及学生情况,结合单元训练,适时引导,有时单独安排课时完成单元作文训练;有时在课余对原文进行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写心得,甚至将课前试笔的片断重写,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再现和内化由探索与学习得来的知识和审美体验。


在《济南的冬天》课后,我则布置了单元课堂作文《校园一角——金石苑》,学生将一个小小的校内花园,写得色彩斑斓,同时将鱼石花草人格化,寄寓了小作者的喜恶爱憎,富有情趣。



任何探索都要具有可操作性才有实际意义。我在实践中根据媒体、课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根据媒体、课文情况,有时可以观察图片,有时可以观看录像电影,有时可以观察实物,有时提供相同题材的不同看法;根据学生情况有时是成篇作文,有时是一个片断,有时在全班进行,有时小组轮流承担,有时按学生特长分工,有时让部分同学“定点生产”,有时师生共同比赛等等。


搞好课文复述活动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零破碎的现象,这样做虽然使学生在考试中碰到类似考题时有似曾相识之感,却牺牲了文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脑海中只有“小街小巷”而没有“城市的一幅完整地图”,因而应变能力较差。


针对这一问题,我告诉学生们,每学一篇文章,要整体去把握,试着写一篇书面复述。


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给他们讲了美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以写助读的阅读方法:


读文章,先熟读一段,接着用自己的语言在纸片上简明地记下那段要点,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读第二段、第三段……过一段时间后,就参照自己的要点,写出那篇文章,力求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效仿,进行详细复述。


结合初中2册《第二次考试》课后练习,我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概括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考察和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们兴趣盎然。


复习时,学生又可对照自己的书面复述去想课文,有的甚至动手写课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前练笔和预习之后进行复述,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文,教师上课讲起来轻松,可以真正做到精讲精练,抓住学生兴奋点、兴趣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树立了老师的威信与地位,建立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因为老师所讲的不是一般教辅书上照搬的,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


写好课文书面评论


目前,各种各样的资料泛滥成灾。发的练习册有答案,书上的课后练习学生也可以弄到答案,甚至还可以弄到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一做练习就抄,名日“参考”,结果老师也无法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课文讲完,学生忘完,学生没成“主体”而成了笔录员。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课文只有一个例子”,“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既然不要你那样教,自己就要舍得放权,敢于“不教”;既然他们手里有资料,就让他们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自己去归纳、总结、评判、鉴别、思考、吸收。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宣传在科学上一律平等,不论长幼,“达者为师”的思想主张;一方面鼓励他们写出书面的评论文字,写一篇或一段,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喜欢不喜欢,为什么?喜欢哪一点,哪一点又最不赞同,说出道理来;一方面又加以引导,传以方法,培养兴趣。


学生随机发言,其他同学加以讨论,教师平等参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专家们的见解供他们参考,同学们在比较、鉴别中强化了知识,走出了认识的误区,增加了兴趣,提高了认识和审美水平,培养了读写能力,使读写教学得到深化。


抓好课文朗读训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前面对课文的熟悉、揣摩、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涵泳体味,反复诵读和背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正如郭沫若说的:“大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日,冷暖自知’……”


要提高读写能力,诵读是一条捷径`,况且课本中所选文章,大多是经专家精选的名家名作,定有可取之处,读熟读好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为搞好朗读训练,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学生语感能力和读写能力:


一是集体背诵、朗读。除早读、午读外,还利用上课起立时背诵重点语段篇章,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又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


二是朗读比赛,以组为单位,从第一人起,有读错或背错处则立即坐下,后一人由此接着背下去,依此类推,直至完成全部内容,最后以哪组错的人少,哪组为胜。这种接力赛朗读也很有效;


三是利用电教手段,找几位同学课余录音,上课时选一位的录音范读课文,这样既促进了他们下来勤查字典常翻书,又训练了他们的朗读技巧,更让他们享受了播音专家范读录音的权利,完成了对课文的艺术再造。



【本文综合整理而成。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处理。转载请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 | 杨元飞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