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教师和家长的20本“不正经”图书
下面是我推荐教师阅读的书目。说实话,对于荐书一事,诚惶诚恐,一来读书少,二来不能推荐自己没有阅读过的书,三来每个人情况不同阅读的书目自然不同。难以推诿朋友所托,且就挑选了下面这些曾经阅读过的书籍供参考。说不正经呢,主要是这些书里面基本没有纯理论性读物,基本以叙事书籍为主,读起来难度不大。
如果说野夫当年的《江上母亲》带给我的是悲天悯人的大恸,高尔泰这本《寻找家园》撬动的是更深层次的灵魂敏感区。相较于阅读干枯的历史性理论书籍,这本来自现实记忆的诚实记录更容易将人带往那风霜的历史烟尘之中。不愧为一本在“漂泊中写作的书”。
对于夹边沟农场的采访记录,本书读来详实又震撼。我们现在很难想象饥饿是什么样的,更难去回想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读一读这些故事,可能会唤起我们对历史,对自身的未来的许多思考。正好本书与《寻找家园》能够相互对照着看。今年有一个传道人李景沆先生去世了,他曾经也是夹边沟农场的少数幸存者,写过一本书《蒙恩历程》,也可以参考。
徐晓老师很少写书。作为最早的《今天》诗刊的重要编辑,她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本书中的《永远的五月》、《爱一个人能有多久》、《无题往事》等等篇章都给我带来许多震动。12年夏天,在她家吃饺子看《今天》观《浪潮》,看到一位老编辑经历生活的磨难,如今变成一位为同学们服务的“家庭妇人”形象,很受感动,高尔泰所言“弱者的胜利”。
齐邦媛先生在本书自序中说:
“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犹太人写他们悲伤的故事,至今已数百本。日本人因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惹来了两枚原子弹,也写个不休。中国人自二十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八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湮没与遗忘了。”
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教育砖家们如何高喊教育改革,属于本族本家本国的历史,没办法选择性遗忘。
这本书来自基督徒朋友李晓秋的推荐,她作为本书的编辑,对此书评价还不错。
本书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贾维斯校长的演讲文稿结集。作为基督徒校长,贾维斯关注学生的品格塑造,挑战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全书在亲切平实中透出沉甸甸的语重心长,校长对学生挥不去的深爱跃然纸上。谁适合来阅读这本书呢?1、高中生、大学生和家长们;2、教育工作者;3、基督徒。
《旁观者》看似是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书籍,但是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管理的秘诀其实并不在于管理本身,而在于人,基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也是人,是人与人的影响,人与人关系。如果一所学校的领导总是抱怨学校教师不认真教书,素质不高又不能提升,那首先可能不是工作的问题,而是人出了问题。
有些书呢,还没有卖出,就已经下架,胎死腹中。《盗火者》就是这样一本被“禁书”,不过网络上还有《盗火者》纪录片可以搜索出来看。本书是纪录片的文字扩编版,是一份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真实记录,深度采访30所大中小学、50位一线教师、20位学者教授。披露了大量纪录片中未能详尽的人物故事和幕后细节,多地多维的教育现场及观念,涉及了教材改革、课堂变革、在家上学、农村职业教育、华德福教育、留守儿童、异地高考、大学生求职、公民教育等社会关切的话题。不说别的,开点儿眼界没问题。
自从柴静所在的《看见》栏目采访报到过卢安克之后,这个扎根在广西农村的小伙子便被更多做教育的人所认识。可惜的是,我们还是只能把他当成一个高高的远远的“理想主义者”来看待,一句话:离我们太遥远。但是如果认真读过他的书,思考过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了他这样的人,他长期做教育研究的力量来自何处,我想我们才能真正从他身上获得力量。
卢安克的书籍,我认为适合所有想当一位真正的教师的教育工作者研读。从中,我们将看到,教育的全部过程就在于教育者自身与学生共同行进,包括我们的课程观念,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等等。
想必关注我们公号的多数读者都认识“范美忠”范大侠。遥想高二那年汶川地震,出门便大骂“范跑跑”,没想到几年后竟得以认识此人。其拳拳之心,纯净之灵,世之少见。本书是其教育思考结集,其中有他在待了十年的光亚学校的IB课程描述,还有对教育电影、教育现象的评述,颜值与思想并在。
著名育儿奶爸蔡朝阳老师出了好几本书, 我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这本《寻找有意义的教育》。那个时候,大家还有“理想”,还能在凌晨谈诗,还能隔空打电话去“慰问”都江堰的“穷鬼”范美忠……还有李玉龙这个江湖上的传说。讲真,蔡朝阳写人最好,温情又文艺,真诚又浓烈,动不动就“泪流满面”,把人撩得一塌涂地。哈哈,我是怀揣着这本书走进问对教育办公室的。在遭遇疲乏无力的教育生活时,本书是一剂上好鸡血!
非专业写作者冯丽丽老师,豪不隐晦和丈夫在教育女儿天天上的失败和软弱,更不侈谈夫妇俩自身性格的“缺陷”,忠实记录了带女儿下乡的教育故事。我一向对诚实的写作者心怀敬意,《下乡养儿》就是这样一本呈现真实问题的书。读了这本书,可以想见,其实哪里有一种教育会全然成功呢?百分之百,包不出问题,包治百病……那都不要信!
图书市场上,“只见观点,不见儿童”的育儿图书已经够多的了,只期望市场不要再制造垃圾。对于教育来讲,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泼的天天站立在我们的面前,“看见”如此重要,而这种看见,只有通过摄像机般的文字来抵达。可以说,通过这种“流水线”的记录,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家人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弥足珍贵。
去重庆就是好,白宇极兄请吃火锅还送书。哈哈,这本书就来自于他的赠送,读了之后,觉得非常好玩有意思。然后找到这个学校的Facebook,看到更多有意思的课。
本书作者粘俊熊说:“我们创造出一个这样的地方,有树林、有溪、有同伴,然后不断地玩,不断地玩直到他们的童年完成!” 这个学校就是粘巴达假日学校——是一所从不上锁的学校,一个让孩子孕育自由与爱的乐园;在这里,没有体罚,只有真诚得相待;在这里,每个孩子的特质会被发现和欣赏;在这里,孩子们有一个被看见、快乐、野气的创造性童年!
这本书再次声明一个观点:玩,童年生活的核心。
本书已经相当普及,还没有读过的赶紧啰。《绘本窗边的小豆豆》在“小豆豆”出版33年后,于2014年由日本讲谈社首次出版日文版。简体中文版由北京飓风社引进,新星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可以买来小朋友阅读。
夏山学校主张尊重孩子的天性,以爱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许多孩子来夏山之前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觉自发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也懂得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另外有《夏山学校毕业生》( 英]侯赛因·卢卡斯/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一书推荐。
奇怪的是,我都喜欢不那么成功的育儿图书。比如《下乡养儿》,比如粲然这本。推荐蔡朝阳老师对作者的评价:
我说中国式的妈妈只有三种,一种是孟子的妈妈,主要责任是搬家;第二种是岳飞的妈妈,主要的事情是在岳飞背上刺字;第三种妈妈是孟郊的妈妈,缝衣服的。这三种妈妈有一种非常接近的东西,她们的形象给我们呈现出来的都是一个词,悲情,很苦。但有了粲然之后,中国妈妈的形象就改变了,因为以上三种妈妈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都放在这个孩子上,并且用这种爱和悲情绑架孩子,粲然令人惊讶在于,她一点悲情也没有,她所作所为的一切都那么地理直气壮,没有一件被她看作是为了孩子而作出的“牺牲”,她只是在享受这一段甜蜜的亲子共处的旅程。
关于了解华德福教育的一本入门书籍。本书讲述了作者带着一个华德福班级从一年级升到到八年级的历程,再现了这段丰富多彩而又充满启迪的教学生活。作者用亲切流畅的语言和轻松幽默的风格,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对华德福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做了引人入胜的介绍。在《学校是一段旅程》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同舟共济、携手探索彼此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八年的感人历程。本书既是写给父母们的,也是写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书中有许多教学范例,可以帮助读者理解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读一本稍微理论性的书籍,我的头皮就要发麻。所幸本书每章节前面的引用诗歌非常吸引人。教学需要勇气,而对心灵的探索、自身的认同、 教师共同体的组建等等将会带来战胜恐惧的力量。分享本书里面的一首诗歌:
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多么孤单,
整个世界人你想象翱翔,
像大雁般朝你呼唤,
声声叫人心动——
一再宣告
你在万物之家的地位。
——奥利弗(Oliver,M.),《大雁》
作者马丁·洛森在华德福学校任教二十多年,同时兼任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的教师。他积极参与国际华德福教育运动,常到世界各地演讲和授课。
本书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帮助父母了解和支持孩子。书中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走路、说话和游戏,节奏对儿童的重要性,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该在何时上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青春期问题等。作者告诉我们,父母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来滋养、培育与启蒙孩子,创造出最佳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十一学校太火,其掌舵人李希贵校长的书不得不看。李校长的书里面,还是都能看见人的,嗯,他喜欢讲故事记录故事,难怪,会讲故事的人才能当名校长,当推送教育革新的校长。
培养野性而高贵的人,这句话来自本书作者柯领。他说:“我们非常有必要找到一条通向心灵的道路,并唤起一种渴望、一种内在的冲动,让‘’美与爱”成为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与内心深处的道德法则!” 《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2010年第一期也专门做过柯领教育研究专题《为教育立心》。
本文中前面提到的那几本与教育无关的书,阅读它们,为的是了解我们的生存现状。基于对生活的真实认知,才能汲取前行和坚持的力量,那颗为教育的心也将走得更远,适合所有教师和家长阅读。后面有几本书,都算是体制外的教育实践,多了解一些体制外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或许可以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还有几本书,有专业书籍,也有对孩子的观察书籍,不过都很耐读,而且只要读进去,相信读过一定会留痕,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上面这些书籍都是我现在想到的,也是我全部读过的书籍。对我的印象都相对比较深刻,总体上没有多少理论性很强的书籍,均属于故事类或者实践类,所以读起来趣味性和难易度都还可以。推荐给教师和家长朋友,希望你们受益。
阅读延伸:隆重向老师们再推荐一本好书《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
推荐书目
《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
万玮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08月第一版
推荐理由
一线教师最感困惑的问题是什么?它可能是一个问题学生的挑战、一次家长的刁难,也可能是人际关系的压力,或者是职业发展的迷茫。它可能是一个个细小的具体问题,也可能是教育者信仰和价值观的大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却很难得到切实的指导,哪怕是有人愿意倾听!
本书即是著名教育专家万玮老师对一线教师提出的最具典型意义的36个问题的集中回答。这些问题涉及教师成长、人际关系、班级管理等诸多方面。
作者的答问并不限于提供教育技巧、解决具体问题,更重在启发读者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学会处世与自处,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为了价值观而工作。
书中,教师的提问直接、尖锐,引人共鸣;作者的回答真诚、幽默,设身处地,沁人心脾。本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班主任阅读,也可作为教师培训读本。
作者简介
万玮,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班主任专家库成员。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现任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在《中国教育报》《班主任》《上海教育》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00多篇。先后在《江西教育》《班主任之友》《湖北教育》等开设个人教育专栏。专著《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等畅销数十万册。
自序
文/万玮
教师这个职业,表面上很公开——我们去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可以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一切,但本质是隐蔽的——那种真正的成功与挫败,常常只有教师自己才能体会到。
任何的复制与模仿都是徒劳。如果你是一位歌手,你可以模仿巨星的演唱,做到惟妙惟肖,然后在娱乐节目里一试身手娱乐大众。也许有人会为你惊叹,但你很快就会被淡忘,你终究不会有成就,你不会达到那些巨星十分之一的高度,除非你有自己的思考与表达。
做教师去模仿就更难,虽然我们总是从模仿起步。从我们第一天走上讲台起,我们就摆脱不了那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给我们打下深刻烙印的教师的影子。是的,我们需要学习,需要模仿。运气好的话,在一所不错的学校,遇到不错的班级,我们很快能走上正轨,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们能维持教学秩序,能完成教学进度,考试也能有过得去的成绩。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被冠以合格教师的称号。
如果是这样,你永远只是表面上合格而已,哪怕你即将面临“毕业”——结束你的教师生涯。换一所学校,进入另一个体系,你很可能会被打回原形——发现自己得从零开始,像一个新老师那样迷茫、无助。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种修炼。他在多大程度上优秀取决于他对教育和对他自己的理解有多深。就像一位得道高僧一样,他的修行凝聚成舍利子,记录他的精神。
如同学生的学习一样,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也并非简单灌输所能成就,而是一种内化。这种内化需要教师有两大品质:激情与智慧。
有一种思路,是这样来设计课程的:把学生想象成是最笨的,把教师也想象成是最笨的,教学内容分解到无比简单,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个个分解的小目标,便自然能达成大目标。这是一种技术主义的思路。教学是一门技术,教育是一门技术,只需掌握“五步”“八法”,就可以走遍天下。
然而学生和教师毕竟是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机器”的一面,但如果把他们完全当机器,必然走向极端。有一种东西课程专家永远无法设计却发挥着巨大作用,那便是——激情。
校园生活应当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学生的激情需要教师来点燃。可是,教师的激情呢?
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我有渴望吗?会兴奋吗?有成就感吗?”
教师的热情只能自己点燃,哪怕周围一片黑寂,我们内心也要有一盏火把,熊熊燃烧。
激情的火苗能烧多久,取决于另一项品质——智慧。
一个人热情再高涨,却总是鲁莽有余,细心不足,便可能四处碰壁。内心再强大,终究不是铁人。
智慧是激情的燃料,它让我们永远在进步,永远在提高。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在探索,总是能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因此永不厌倦。
相比激情,智慧更难。智慧是一种思维习惯。在我看来,两点最关键。
一是反思力。有没有一种习惯,不怕失败,悦纳失败,反思失败,从失败中得到尽可能多的营养?反思常常会有一种灼痛感,可是不觉得这也是一种浴火重生的痛并快乐着吗?每一次的挫败都意味着你有一个高峰要攀登,当登上峰顶,那将是多么开阔的风景!
二是洞察力。世界纷繁复杂,似是而非的干扰无处不在。能不能看穿事物的表面,找到隐藏在背后的逻辑与特征?这时候,需要的是冷静与分析。要知道,我们所见所闻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当大象只是略略地抖动尾巴,我们能分辨出那是头看不见的大象吗?洞察力非一日之功,需要阅读、游历、静思。
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我在做正确的事吗?”
不会马上有答案,可能永远不会有答案,但至少,在茫茫的时空中,我们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与坐标。这个过程永不会停止。
是那么可惜,激情与智慧,这两项至关重要的品质,我们无法从别人那里学到。甚至,当我们向别人学习时,我们看到的都是不重要的东西,那些真正重要的,我们一点都看不到。
但是有一点却可以做到,那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秉着一种为他人服务的态度来做教育。
教师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学生。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关注他们的差异,关注他们的需求,容忍他们的错误,期待他们的成长。因为,学生的成长,本来就是我们服务的目标。
教师的服务对象也应当包括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是最大的关注者,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士,应当承担更多的专业职责。当家长迷惑、彷徨乃至无计可施时,教师的援手是最好的服务。孩子的问题根源通常在家庭教育,帮助家长进行调整,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应当是教师的分内之事。
教师的服务更应当面向社会。校园在社会中,受社会的影响,但也应当能够独立于社会,并且引领社会。教师应当是理想主义者,即便社会再功利,也能够凭借自己的激情与智慧,点燃理想主义的星星火苗,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方净土。
教师更应当为自己服务。人生一世,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还有什么比教育更容易达成这个目标的呢?别人理解也好,不接受也罢,并不重要。他的追求,他的修炼,不为任何人,首先为他自己。
这本书是对诸多教师朋友提问的回答与汇总。相当多的问题涉及技术层面,性急的老师总是希望能够有锦囊妙计指点迷津,但聪明的读者应该能看出来,内化的智慧根植于价值思考,简单的模仿与重复毫无意义。
对我自己而言,回顾16年的教师历程,有一种再攀高峰的感觉。然而,教育永远没有止境,而我身在此山中,必有许多暂时无法克服的不足与谬误。欢迎读者朋友继续批评、沟通、指正。
文章来源:问对教育(ID:cdwendui),略有删改
责任编辑:任海洋
·END·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