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蒲大四系丨一个星教师,总要有点不可思议

2017-07-31 蒲公英大学 星教师


认识徐莉


同行者常说倦态和迷惘,羡慕我特别有热情,特别明晰自己的方向。

殊不知,二十年的执业生涯,头十五年满心满脑的都是辞职。

是拉开一定的时间空间回看,才明白所谓的方向,才恍然大悟缓慢而艰难的职业认同之路。


我是一名一线教师,喜欢每天传递善意美好,带着孩子们求真求智,喜欢悠长的假期,喜欢安稳而又可以挥洒创意的教育生活。

我努力做到更好,希望更多的同侪了解,我既不是进行级任制教学的包班教师,也不是从事科任制教学的学科教师。

我有意识地在课程组织模式上选取更加灵活、多元的复合模式:级任制教学+科任制教学+弹性课段教学+协同教学+连续性进步教育

希望更多的同行意识到,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个非学科的领域——课程规划设计与实践——这才是我的专业。

专家引领自我成长同伴互助被认作教师发展的三个支点。

于我,第一是自由自主阅读,第二是争取“小红花”复又超越“小红花”的旅程,第三是珍惜同道又不刻意经营。


书托:没有哪一本书非读不可


当我说我性格内向的时候,朋友同事只当做撒娇或者冷笑话来听。

事实上,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除了阅读,我完全找不到办法寄放自己。

我有一个仅长我一岁,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姐姐。

她外向、聪慧、美丽、自信,没有任何一件事我能够做得比她更出色。

亲朋、邻里、所有教过她又来教我的老师在有意无意的比较之后,看到我俩一定摇头惊讶地大叫:“你是她(她是你)妹妹?一点都不像!”

我长年跟随她,努力像她一样显出聪敏能干,总是挫败又从未放弃。

仅在阅读一项,带给我些许安慰和自信。

说到我这个妹妹,“内秀”是姐姐对外的辩解。

从小,娘仨个去逛街,我都是主动要求被寄放在新华书店里。

那时的新华书店没有凳子,也不允许席地而坐,单脚、双脚、单脚交替着一站大半天,放眼不过是一本本作文集。

走亲访友,亲戚朋友家多是没有书柜的,看到寥寥几本闲书也不好意思借阅,匆促翻过。

倒是租书的小店比图书馆更普及更方便,不论身在哪里必是一站地之内。

武侠、言情、三毛、今古传奇、故事会、作文选、四大名著和极少的世界名著,是生于七零年代的我的阅读起点。

这些在父母师长眼里对学业并无多大助益的文字,却让我习得自由自主阅读的习惯。

从不间断、乱读、喜欢某人的文字就一口气集齐读完所有作品的执着由此开始。

犹记带着几箱旧书出嫁,后来搬新家时为最沉重的家当——一箱箱的书所困、

每次夫妻之间发生争执时暗暗劝服自己,绝不离婚,搬书什么的简直太恐怖了。

三十多年积少成多,实在列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之类的书单。

只觉一路走来,最打动我的文字往往因那时那人那事的交汇,走过了,便有了新的问题和求索,又有了新的激荡与回响。

其实,没有哪一本书非读不可。

因为习惯,觉得读书不过消遣而已,并不艰苦。

因为坚持,质和量兼备,阅读速度和理解力不断提高,读书之杂,读书之多渐为同行朋友所称道。

常有同行同事朋友为自家宝贝、为自己、为学生、为自家老人索书单的,求乐趣、求智趣者皆有,日子久了得“书托”的别号。

背包里总是背着一两本书,书桌上同时摆放不同门类的几本书,一目十行,便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与旁的前后上下关联。

这些都是一本本读出来的能力,而不是专家指点所能企及。


为“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按三条线索荐书:

一是哲学思想史书籍:

沿着西方现代性思潮的脉络从洛克读到卢梭,再从伯林、罗尔斯读到桑德尔、泰勒,如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伯林的《自由论》,麦克里兰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卡西尔的《启蒙哲学》、萨托利的《民主新论》……哲学家擅于架构的思辨,硬质的阅读提高自己理解力,让思想更加有穿透力,超越日常琐碎

二是读社会学的著作:

像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巴比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的“万卷方法”丛书等等,它们提供的是科学研究的理念、方法和工具

三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

如派纳的《理解课程》、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范梅兰的《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新出的《课程: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中课程、规划和进程的国际观》也很不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中的《教学勇气》、《为什么孩子这么难教》等书让我获益良多。《学校社会学》、《课程统整》、《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组织行为学》,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也给我很多启示和帮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万千教育”、“万千心理”中的很多书,比如《儿童纪律教育》是我以为最佳的幼教和普教教科书。

与专业有关的阅读只是我阅读中很少的一部分,爱读书的人对一切文字的东西都会敏感、有兴趣。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聊天,顺着大师们的足迹为自己启蒙启智。

是从不间断的阅读让我得以在平庸琐碎的生活中亲近大师,提振自己

在有限的际遇中多出无数的惊奇惊喜。


小红花大全:只是一部分阅历的纪念


再怎么超脱也必须经历申报评比才能晋升职称。

多年受罪之后,我总结出一套最省力的应对模式——将自己所有任职后的荣誉证书扫描后分门别类归入一个叫做“小红花大全”的文件夹里。

一旦遭遇就让打印机辛苦一天,整理后送到学校门口相熟的小店里装订成两本厚厚的册子交上去。

虽然这些做起来已非常熟稔,当其时仍然不耐,比起曾经的烦躁平和很多。

我的“小红花”不算少,但是兑换职称和荣誉称号之路却不顺利。

首先我缺少一类归做“红帽子”的荣誉称号,由政府或者教育局颁出的“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之类

我不是中共党员,离开班主任队伍多年。

其次,任职近二十年,除了一次专业技术考核优秀,一个年度考核优秀都没有,历年都是大众版的“合格”。

起先是因为我年纪轻资历浅,很多前辈辛苦一辈子,最后的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依着总有一天“媳妇熬成婆”的原则,也算公平。

后来则是我只做我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并不在小组里和人际中经营,不渴求便被看做不需要,搁置也符合常理。

第三,被自己归入以课程规划和实践为专业的我没有学科归属。

在任何一个学科专家主导的评比中,都会看到许多非此学科的“小红花”,然后生出“你应该申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学科吧?”之类的迷惘和“确定一个学科,把全部精力放在里面,要不太可惜了”之类的劝解。

第四,我的很多“小红花”都过保质期了。

评比条款明确规定所有的成绩必须是“近三年或者近五年”的,而我自认在某些领域已曾经沧海,心思气力有限,浪费可耻,人生有涯,必须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专题,不因为评比的需要重复低效劳作,刻意打怪攒积分升级。

我是很努力很用心的吧。

参加各种公开课、竞赛课、展示课,反复试教、对着镜子修正语言、姿态;参加编写了一套又一套国家、地方教材;去做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指导教师;在文章获奖和发表上用力……

有好几年我从没在凌晨两点之前睡下。

许多事情,你没有尝试过就会不甘心。

可是,从我自己来看,挣得一朵又一朵“小红花”并没有让我真正快乐起来,让我觉得所付出的心思力气、所承受的委屈苦楚非常值得。

但凡以职称、称号为目标的加法只会以失败告终,因为总有人比你幸运,看着自己和身边同行日益加深的挫败感和虚无感,我心戚戚。

那种珍惜各种机会,惦记着发表文章,多上公开课、竞赛课、展示课,多出去交流、报告,一心攒够了证书和知名度去兑换的日子,在用奖赏置换了教师职业中更宝贵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翻翻“小红花大全”里的各色文件夹,颁发单位和等次是各种因缘际遇,并不全是操之在我。

我看重自己用职业生涯一半的时光,尝试并经验了一个教师能做的一切领域,在每一个领域都尽力做到了最好。

严谨规范地做研究;参与修订课程标准;编写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师范院校教科书;坚持写作,文章从被发表被辑入到有了自己的专著;执教各级各类竞赛课、展示课;承担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参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教育专题策划;受邀在报纸的教育版和电视台的教育类专题中做专题讨论和点评;投入小微学校的建设;主持家庭教育工作坊……

我以无穷无尽的热情与好奇心投身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活动,去经验去感悟。

“小红花”是一部分阅历的纪念,还有很多“小红花”之外的收获,我很爱惜。


同行同行:不必刻意经营


朋友取笑我:“别走得太快,我们跟不上了。”

我笑答:“习惯一个人了。”

面对好心的探问:“你这样怎么与校长相处?怎么和同事相处?”

再笑答:“各自做事而已。”

不论跟校长还是和同行、同事,因事而聚,比如编写国家教材,十二年断断续续地相互磨砺;比如做课题,三年五年间的分工合作;比如做项目半年一月一周的彼此切磋……

事不同,时间或长或短,做成了,各自都有收获,各自都有开心。

相伴一程,同行的人就是同伴,在尽自己一份心思力气中有了互助,所以不必刻意经营什么。

存着把事情做好的心,同意或者反对,赞美或者批判都无碍,一以贯之的人,不用再去刻意强调什么,总是这样,自然会被同行者信任乃至倚赖。

感激二十年前不因为我个子矮小、不美丽动人而不适合上公开课,决定留下我任教给我一份工作的前辈们,让决心凭自己的力量找工作的我有尊严的入职。

感激在我任职不到三年就提拔我,让我成为学校最年轻的中层的前辈们,虽然多年以来一直是大家眼中“提草鞋的官”,这段艰难却满是机遇挑战的十二年学校中层生涯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眼界和胸怀。

感谢杜时忠老师当年的看重,在我职业生涯最低落时,听完课不吝赞美,不拘一格召我参与国家教材的编写,给予我新的平台,助我转出颓唐努力前行。

感激带我走入教育写作的张文质老师,让我体悟到如何在自己想表达的与读者想阅读的之间求取平衡。

感激林少敏老师的提点,助我超出直觉的感悟,体验智性考究之乐,获得走出混沌的决然。

感谢二十年身边同事的理解、尊重、包容,让我总有勇气做我自己……

我可以开列一份长长的需要答谢的师友的名单,一一讲述与他们同行的日子中的灿烂明媚。

即便很多师友已经分散东西,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我知道大家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做着自己那份课业,尽自己那份责任,想想便是开心满足的了。

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一个人走不远,一大群人吵吵嚷嚷也走不远。

所以说,聚在一起的时候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这便是互助,便是彼此成就了。



徐莉老师将于2017年8月在蒲公英大学【新教师培训】课程中与大家一同探讨教师资源整合与个人成长的话题,敬请期待。


识别二维码点击原获取更多课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