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课堂|家长怎么和老师沟通?

魏智渊 星教师 2022-03-28


作者 | 魏智渊编辑 | 阿加



边界感,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我们与老师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契约关系,一种是信任关系。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送到老师手上,就构成了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是对等的,双方都有必须履行的义务。


家长的义务:

1. 履行义务,缴纳契约确定的各种费用。(不用交学费,是因为家长已经纳过税了。)

2. 准时送孩子上学,准时接孩子回家。


教师的义务:

1. 确保孩子在校期间的身心安全。

2. 在学生智力和行为正常的情况下,确保孩子完成规定的学业内容。(先天智力落后和有严重行为障碍者除外)


那么,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1. 辅导或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是不是家长的义务?2. 如果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名,是不是老师的责任?






许多人认为,辅导或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是家长的义务。在这里,我们还主要讲家庭作业。因为这些作业,主要在家庭完成,所以家庭要负责任。此外,这是你的孩子,你不负责任,指望谁?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从契约的角度讲,辅导或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并不是家长的义务。并不是作业在家完成,就是家长的义务。因为作业虽然在家完成,仍然是对学校所学习的功课的巩固,是学校学习向家庭的延伸。本质上,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不是说,不应该要求家长辅导或督促作业?当然不是。核心是,你要求家长辅导或督促作业,这本质上是一种请求而不是要求。要求是一种法律或契约关系,而请求则是在信任基础上的一种彼此承诺,它不具有法律效力。违背了它,会导致信誉受损,但不必支付实际的代价。


例如,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业,我请求家长们在孩子放学后监督孩子完成作业。这是一种请求。但是家长完全可以说,我不承诺,因为可能上的是晚班,可能缺乏辅导能力,可能还要照顾老人,可能我只是想要拥有自己的生活,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指责家长不负责任。相反,家长如果跟老师达成了默契,那么,这本身是一种对老师工作的支持。当然,这个支持的受益者也是家长,否则就不太可能达成一致。


任何老师都应该意识到,当孩子进入学校,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义务教好孩子,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也因此领取相应的工资。不只如此,我们的尊严也与此息息相关。我们发展每一个孩子,这让我们感觉到对得起工资,同时,也赢得了尊严。家长在家里帮我们盯着孩子完成作业,就是在帮我们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不能说,这是你的孩子,你所做的一切就是应该的,甚至变成了你的义务。


可惜的是,老师要达到这种认识,还很难。这需要有极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


这跟装修房子是一个道理。你请一个工程队装修房子,工程队签了合同,契约关系就形成了。理论上讲,工程队就要对这件事全盘负责。因为工程队拿的是装修费,材料费是雇主出的。那么,工程队的职业水平,就在于以最低的材料成本,装出最高水平的房子。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雇主完全不用操心,到时候直接验收就可以了,甚至连验收都不用。这是职业化。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每次装修房子,雇主就得脱一层皮,生一场病。为什么?因为你不盯着,可能各种偷工减料就出现了,装修质量也出现了。


这种情况本来极不正常,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家都这样,不正常的事也变得正常了。最后,图省心的雇主还会被人嘲笑,你家的房子,你不操心,指望谁操心?花了钱,还是这下场。


家校关系因此经常处于扭曲的状态。


因为许多老师,主要是体制内的老师,他的饭碗不取决于家长,而取决于体制,这就妨碍了职业化,妨碍了这个行业的服务精神。作为教师培训专家,作为教育研究者,我希望教育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职业化水平很高的教师。





老师常常抱怨:家长不配合我,我怎么工作?


问题是,家长有义务配合老师吗?准时接送不是配合,而是履行义务,不存在一个配合的问题。你和你的搭班老师,才有配合的问题。


你不能说,我是为了你好,为了你的孩子好。你在教我的孩子,首先是在履行职业义务,而不是做公益事业。我履行了我们契约中的义务,就是在配合你。我可能不是一个好家长,那应该是我爱人指责我不配合,而不是老师。如果我虐待了孩子,那应该是政府出面,剥夺我的监护权,而不是老师。但是,在这个层面上家长的义务,不是家校契约中的义务。


一个家长把孩子长时间一个人放在家里,如果被投诉,法院可以介入,甚至剥夺家长的监护权,但这跟学校没有关系,他违法了,但没有违背跟学校的契约。


例如,在罕台,我们发现一个孩子上学来伤痕累累,仔细询问,发现是家暴所致,而且是经常性的。于是学校向派出所报警,派出所出面调查干涉。在这里,不是家长要负有对学校的责任,而是负有对孩子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所以,法律有权干涉,国家机器要介入。当然,你在学校里虐待孩子,就跟老师相关了。


在家校关系中,家长委托学校完成对孩子的系统教育,学校无权干涉家庭的教育。学校当然可以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但这种指导是建议性的,而不具备强制性。


也有相反的情况,过度承担不属于自己的义务,有时候也是不对的。


有一个老师,班上有一个问题孩子,很可怜。母亲吸毒而死,父亲又找了老婆,生了孩子,对她漠不关心,生病了都不积极去看。这个老师就主动照顾这个孩子,最后跟我提出来,要接这个孩子跟她一起住,让她脱离自己家庭的环境。


我说,你关心这个孩子,甚至给她买衣服,带她洗澡,我都容忍了。但你要近乎收养她,我就不能容忍了,因为我觉得你越过了界限。就像我可能会给乞丐几块钱,但不会负责他的一日三餐,虽然我有这个能力。她说那这个孩子怎么办?我说你不是她的监护人,她自有自身的命运,我们不要企图改变别人的命运。我们只是别人的环境而已。





当然,家庭作业是一个特殊的概念。


如果家庭给孩子提供了另外的学习,这就跟学校无关了。例如,有的家庭,可能让孩子去学钢琴;有的家庭,可能让孩子去学奥数。这些学习,跟学校无关。学校不教钢琴,学校只教国家规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可能开设更多的课程,但那是学校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不是义务。


家庭在学校之外的教育和教学行为,这才是家庭教育。就像前面所说的,学校对家庭教育有指导,但是,不能强迫。如果观念上有冲突,那么,更应该说服,而不是强制。





如果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名,是不是老师的责任?


当然不是老师的责任。因为老师无论如何努力,倒数第一名总是存在的。重要的不是孩子是不是倒数第一,而是有没有达到契约规定的学业标准。


标准是什么?


是除了极个别共同认可的例外(智力和行为有严重问题的儿童),正常儿童,在经过学校教育后,应该达到合格水平。如果没有达到合格水平,就是教育的失败,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不应该出厂。所以,在高中,有两类考试,一类叫会考,这是水平测试,是合格率的测试,一类叫高考,这是选拔性考试。家长更在乎后者,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更在乎前者。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是孩子的事;能不能合格地高中毕业,是学校的事。


这就是说,学生没有完成学业标准,这是老师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可能是因为对学生关注不够。


举个例子。病人被送到了医院,缴纳了医疗费手术费,但是病没治好,甚至病人死了。你怎么理解?这时候就要判断了。一种情况是,这病本身是癌症,是无法治好的,这不是医生的责任。一种情况是,这病本身能治好,但是因为医院和医生的缘故,或延误治疗,或采取了错误的方案。而医生的问题又分为两种,能力问题和责任问题,如果是前者,会降低医生或医院的信誉度,如果是后者,可能就构成医疗事故,就要被追究责任。


我们可能能力有限,但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让所有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学业水平达到合格等级,这是我们对家长的义务。





那么,学生在学校出现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老师要承担责任吗?


这里面有一个责任分配的过程。


举个例子,孩子在上厕所时忽然昏倒了,被送到了医院,发现有先天心脏病。那么,学校要为学生的昏倒负责任吗?学生在课间相互做游戏时,忽然有人滑倒了,结果受了伤,学校要负责任吗?在课外活动时,两个学生突然起了冲突,打架,一个学生受伤了,学校需要负责任吗?一个学生因为与父母的冲突受了刺激,在上课时突然毫无征兆又来不及阻止地跳楼了,学校要负责任吗?


学生在学校里发生的身心健康方面的安全事故,有些学校是不负责任的,有些学校要负全部责任,更多的时候,学校和家庭是要分配责任。哪怕体育课上,学生也可能受伤。举个例子,足球赛上,学生正常冲撞受伤,如果体育老师或学校都要负责任,那么,学校就再也不会举办足球赛了。


学校里的安全事故,有些纯属意外,有些有肇事方,有些是学校设施、管理和教育中出现了问题,要分别处理。如果要求学校承担无限责任(只要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学校就负全责),那么,所有学生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连体育课都可能取消。


讲清楚权利与义务,是对所有相关方的保护。




信任感,是一切关系的核心




确立界限,并不是说就不可以越雷池半步。


遵守契约只是底线,在底线的基础上,关键是建立起信任关系(存在关系先于认识关系)。信任关系,会无限地降低沟通成本,以及提升合作效率。


信任关系是一种选择。


有一个网友家在武汉,自己在广东教书。年龄大了,多大我不知道,反正家里人,觉得她应该结婚了。她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家里给介绍了一个,有点逼婚的意思。她就很纠结,无法做决定。结吧?觉得自己并不爱那个人。不结吧?自己老大不小了,也不愿意孤身一人。然后,向我咨询到底应该如何选择。


我说你结婚或不结婚,不关我的事,我也没有什么好的意见。但我要指出的是,无论结婚或不结婚,你必须学会接受现实,并在你选择的生活中去追求幸福。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选择了不结婚,除非遇到真爱,否则独身。那么,你就必须接受独身生活,并充分享受独身带来的便利或者说幸福。独身的坏处,你要当成成本接受下来。就像你选择了住在北方,就得接受北方的干燥和寒冷,选择了住在南方,就得接受南方的潮湿和炎热,这就是生活。


同样地,如果你选择了结婚,你就要努力地相信对方,去付出你的爱。你的爱未必会唤起对方的爱,可能唤起的,只是对方对你的好感,这已经足够了。最糟糕的情形,是你选择了一种生活,又念念不忘于它的坏处,不愿意接受它,这样,就容易形成怨妇情结,是人生不幸的根源。本来你一个人过着,挺自在的,你偏偏怨天尤人,觉得别人都成双入对,你怎么这么悲惨?别人家暴的时候,你未必看得到。


同样的,你明明选择了嫁给一个人,结果你对他各种不满意。最后,好好的婚姻,也可能被你毁了,反过来,又验证了你的不满意是对的,何苦呢?你既然选择了他,就在关系中积极主动地投入。这样,会让关系变得更好,至少不那么糟糕。这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家长和老师之间也是这样。


孩子分到了某个班,就宿命性地跟某几位老师建立了联结。这个时候,你总觉得隔壁班的老师更好,就是给自己找不愉快。而且,往往并不是事实,事实是你放大了自己老师的缺点,放大了隔壁班老师的优点。


对家长来讲,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信任我们孩子的老师。


为什么?这跟老师值得不值得你信任,或者老师有没有赢得你的信任,没有任何关系。你必须信任他,只是因为他是你孩子的老师,你对他的信任,对他很重要,对你更重要。之所以说信任比不信任更好,甚至是惟一的选项,是因为信任比不信任,结果更好。





在自然的状态下,我们不会轻易信任一个老师。相反,我们在刚接触一个老师的时候,既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不信任。在漫长的岁月中,老师可能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可能失去了家长的信任,这都可能发生。


这里面有一个潜藏的前提:你只有做得好,才能赢得我的信任。


这有点像银行贷款,你们公司发展得越好,越能贷到更多的钱,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但是,还有另一套更重要的逻辑,就是“无论你做得好或者不好,我都信任你”。就像新的银行思路,只要不触碰底线,我会一直支持你,帮助公司发展壮大,而不会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撤资。


也就是说,真正的爱和信任,都是无条件的。


在老师做得不好的时候,你是选择信任他,还是指责他?这是衡量你是否信任一个老师的尺度。


为什么一个老师做得不好的时候,仍然要选择信任他?因为我信任他,他可能做得更好,我不信任他,他一定不会做得更好。选择信任,比选择不信任,结果更好。至少,结果不会更坏。这不像去商店买东西,你不喜欢这家商店,可以换一家。当你无法换老师的时候,你就没有别的选项的。


那么,这种信任有没有底线呢?


当然有,如果老师违反了职业底线,信任成本就非常高。如果非常恶劣,就会彻底丧失信任。问题在于,这是小概率事件。出现小概率事件,大概也就到了换老师的时候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面对的,都是成长中的和我们一样充满了优点和缺点的老师。彼此信任,是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助力。





有一种普遍但不正常的家校关系,就是交易性的家校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家长对待老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讨好老师,言语或礼物贿赂,一种是给老师施加压力,动辄找校长,或联合其他家长投诉老师。老师对待家长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讨好家长,忽悠家长,什么好听说什么,或恐惧家长,回避家长,尽量不跟家长接触,一种是指责家长,摆布家长,利用手中的棋子要挟家长。


也就是说,不是相互尊重,而是相互博弈。


交易性的关系,给人的感觉实际上并不好。摆脱交易性的关系,关键是确立自身的边界和原则。


讨好老师,营造出来的,是一种虚假的信任感。


当我们在讲到信任感的时候,并不是说,老师犯了错误,不应该指出来,而是说,家校之间解决一切问题,应该以信任为前提。出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坦诚地讨论,但是,是以信任为前提的。




家校关系,出现问题怎么办?




家校关系中的种种问题,80%是误解导致,或者说,是信息不畅导致的。


但是,没有人去倾听对方,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感受和逻辑里。一旦真诚地沟通,发现往往是误解。


举个例子,你可能发现,老师不喜欢你家孩子,甚至有意地排挤和打击。


问题是,这可能只是你的感觉,或者只是孩子的感觉。站在老师的角度,有各种可能:1. 你家孩子犯错误了,例如经常上课捣乱,老师对他进行必要的惩罚;2. 老师因为注意力的原因,忽略了你家孩子;3. 老师因为专业不成熟,表达出了对某些孩子的喜爱,而你家孩子不在其中。


家长很容易情绪化,并且,在情绪的指引下,形成一些反应。例如:1. 有的家长,非常生气,但是怕得罪老师,不愿意表达出来,但是心里对老师的不满就潜伏了下来,老师往往并不知道。2. 有的家长,不愿意对老师表达,但会对其他家长说,这造成了更广泛的层面的误解。3. 有的家长,会公开地或私下地质问老师,有时候误会消除了,有时候增加了冲突。4. 有的家长,会直接向校长反映。5. 有的家长,会找关系向校长施压。


我觉得,生活中面临的一切问题,都既是危机,又是契机。你可以让它变成坏事,也可以让它变成好事。


我会怎么做呢?


第一步:我会相信老师和学校,信任他们的动机,相信事情一定有我不知道的一面,哪怕最后证明老师或学校错了,他们也不是有意的。


第二步:我会尽可能心平气和地还原事实。还原事实的方法,就是打消一切顾虑地向各方面了解信息,而要避免根据片面的信息得出结论。尤其有时候,我们怕得罪老师,不愿意说,但又相信自己看到或听到的就是真相,这样,老师可能被冤枉了,也没有澄清的机会。


第三步:澄清事实以后,再寻求解决方案。可能是一场误会,皆大欢喜。可能哪一方犯了错误,改正过来就可以了。可能双方都有问题,心平气和地分配责任。


第四步:重建关系。问题解决以后,与老师推心置腹,达成谅解。这样,关系反而加深了。


这样做,能够最大限度地赢得老师的尊重。一味地忍耐又生气,或者动辄找关系摆平,都会恶化关系,最终使各方受害。





在这个过程中,校长和我,是最好的咨询者。


就是说,许多事情,自己心里放不下的时候,就咨询校长和我。一方面,便于我们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会给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保护家长。万一真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可以协助高效地解决。


最后大家会发现,80%的问题,是误会。而在另外20%的问题中,又有80%的问题,是由能力或注意力不足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更需要帮助,而不是指责。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文化,以及家校文化,我认为是特别重要的。


在文化中,我认为有三条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透明,二是公正,三是信任。


信任是基础,公正是核心,透明是保障。要防止学校成为人情关系泛滥的场所,防止不正常的资源争夺。如果排座位,演童话剧,都有其他力量的介入,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任何家长,如果你手里有资源,无论是财富资源还是权力资源,都应该用来为学校做贡献,为班级做贡献。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而不应该用来搞等级,谋私利。一种好的学校文化,好的家校关系,能力强的家长,更应该用心维护。


我举一个例子——童话剧演出,谁家孩子应该做主演?


从学校的角度讲,应该确立几条原则,让家长清晰地看到主演选择的原则和诞生的过程。


原则是什么?


1.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乃至于全体参加童话剧演出,不能为了节目精彩,让更多的孩子丧失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参演童话剧,是每一个孩子应得的机会。


2.有天赋的孩子,应该通过公正的竞争,赢得更多的机会,例如成为主演。这是他们赢得的机会。


一句话,既要机会均等,避免少数孩子霸占舞台尤其是主演机会,又要公平竞争,让有天赋的孩子能赢得相应的机会。这中间的分寸感,就需要老师依据原则来把握,通过规则和程序去实现。


那么,从家长的角度,需要怎么理解和处理这件事情呢?


首先,你要理解老师在童话剧方面的设想,以及角色竞选的设计原则和程序。如果老师在这方面不成熟,也可以指出或提醒。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如果你的孩子,六年都没有机会担任重要角色,这重要吗?不重要。你的孩子,天赋可能在数学上,不在这方面。盲目地为孩子争取机会,是没有必要的。一个从心底里能接受配角并把他演好的孩子,是很了不起的。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未来世界中的幸福的人,甚至领导者,我们就要对一些原则性的根本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


1.在家校关系方面,我们要走出自我中心,努力做规则的捍卫者。捍卫规则,是对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最好的守护,而不是想尽办法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利益。


2.我们不但要帮助自己的孩子,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地自我进步,而不是打败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未来世界的领导者,是把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吗?不是这样的,越是未来世界,越强调每一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自己也从中获得利益以及满足感或者说价值感。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是不冲突的,相反,是相互促成的。越让别人获益,自己也会获益,这才是更好的社会,而学校,也应该是这样子的。


强调家校关系的边界感与信任感,意义就在于此。学校是未来社会的预演。





我们很容易焦虑。


我觉得,焦虑的核心原因,是我们理解的社会模型太过于单一,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竞争环境,而不是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长环境。所以,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胜过别人,而不是把别人当成参照系,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幸福的自己。


华为为什么要出售荣耀?不就是被美国打压得不得不断臂求生吗?为什么?不就是因为科技不如人吗?


我们老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很差,但是,在高端领域,基本上是欧美人的天下,这是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孩子,兴趣和爱好,基本都在你争我斗中消耗掉了。而一个人,只有热爱一个领域,才能够走得足够远。


2020年,河南省300分以下的学生,将近20万(加上高职,是49万,而要考上211,600分可能都不够),这是个什么数字?高考300分意味着什么?这些孩子,这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更何况,没上高中的,还占到40%多,这两项加起来,学业失败的孩子,占到了多一半,而且,伴随着学业失败,还有许多潜在的伤害,所以,我经常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是失败的,小学教育,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所以,让孩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培养孩子的道德人格,在这个时代,有多重要?如果孩子热爱某个领域,那么,终其一生,他都会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很幸福。


这一切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我们今天对孩子抱怎样的期待,我们今天怎样回应孩子内在的呼声,以及,我们今天为孩子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


来源 | 公众号“知教师”


xingjiaoshi@dett.cn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