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美,语文空无一物 | 王崧舟专栏

2015-12-22 星教师

王崧舟

特级教师

作者简介: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著有《王崧舟讲语文》、《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等。

这种美,透着一股精气神,传递着祖先造字时的生命体验,透露着音形义一体的汉字作为符号背后的智慧与情怀,它正是语文之神!

近读《读字》,见作者对“大”字如是品读 :

正面站立的人形,本义可能是指成年人。古时胎儿为“巳”,小孩为“子”,侧立为“人”,“大”字则是手脚伸展、顶天立地、能担当的大人。

显然,“大”字取象于人,但其义却在表示抽象概念的大小。古人为什么要用正面站立的人表示“大”呢?对此,作者先引用《盘古开天》这个神话故事,然后意味深长地写道:

天地相距九万里,而盘古日长一丈,高达四万多里,这种顶天立地、开天辟地的形象,够不够得上一个“大”字?

真没想到,简简单单一个“大”字,蕴含了如此之美的形象和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大”字的教学。据查证,“大”是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出现的第四个生字。学“大”,字义没得说,读音也早已耳熟能详,至于形,一横一撇一捺,不难。当然,为了扎实起见,组个词是必须的,“大小”“大米”“大爷”什么的,倘或有孩子脱口而出“习大大”,你也不必大惊小怪。还有,照着田字格认认真真练写三五遍也是大有裨益的。为了更扎实些,你也大可使用诸如“一横平正写中间,撇长捺扬分两边”的口诀。

按说,这样的教学似已滴水不漏。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东坡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只论形似,定非好画;拘于字面,绝非好诗。因为,那样的画那样的诗是没有神的。

我所常见的“大”的教学,形似已足,字面也在,所缺者,神也。而那《读字》中的“大”,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天地与立,神化攸同。真是无与伦比的美,让人感动。

这种美,透着一股精气神,传递着祖先造字时的生命体验,透露着音形义一体的汉字作为符号背后的智慧与情怀,它正是语文之神!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稿)的深入研习,“学习语用,指向本体”愈来愈成为我们的课程共识。但同时,“为了语用而语用”的焦虑也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学。语文天然所具的审美特质和过度强调“语用”实用价值的追求似已形成了一种水火不容的矛盾。两者博弈,两败俱伤。汉字之美、文学之美、精神之美乃至语文教学艺术之美几乎都因怕被冠以“非语文”的帽子,而被老师们悄然放逐了。

事实上,“语言文字运用”不过是一种事实描述,而语文绝非一门描述事实的课程,语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选择。因此,我们必须追问:运用语言文字,何以为之?运用语言文字,意欲何为?

我以为,第一问是语文学习的起点,第二问是语文学习的终点。

就起点而言,孩子们真正要学习的内容是“以何种方式运用语言文字”。答案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语言文字”,而这,正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秘妙。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陶本一先生主张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艺术”。

就终点而言,我们必须追问“运用语言文字做什么”,这才是语文课程的终极关怀。如果,运用语言文字只是为了掌握字、词、句、段、篇,却不能丰盈一个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如果,运用语言文字只是为了提高听、说、读、写、书,而不是更真诚、更自由地去表达和创造自己的思想之美、体验之美、心灵之美,那么,运用语言文字对孩子而言又有何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潘新和先生主张语文学习的目的乃是“引领诗意的言语人生”,“通过言语表现进行创造性的自我实现以建构精神家园”才是语文的本体。

汉字本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更遑论文学与教育的艺术。美是语文的本体,它从不外在于语文;美也是语文的终极旨归,它在意义的最深处给语文以自由、澄明与轻盈。没有美,语文必将空无一物。

从美出发,回到美,这是语文的诗意轮回,也是言语人生的凤凰涅槃。

寻找“星教师”

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关注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来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咨询电话:023-67515741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课程 | 班主任 | 学前教育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信息技术 | 音乐 | 生物 | 思品 | 物理 | 心理 | 历史 | 地理 | 化学| 美术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