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进成的“正面”沟通艺术

2016-02-25 李进成 星教师


李进成


中学高级教师,《班主任之友》杂志封面人物,班主任培训专家, NLP全国公益联合会副会长,NLP国际专业执行师,NLP教练,国际催眠治疗师和时间线治疗师。他是将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与基础教育整合第一人。著有《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不怕学生搅局:教育机智修炼之道》等,擅长把专业心理咨询通俗化,把潜意识的内容形象化,把日常教育用语程序化。



教育离不开沟通,但很多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感觉无能为力,甚至越沟通效果很差。经常看到有老师发出“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的哀叹,也经常有老师抱怨和某某学生谈过多次而效果甚微的无奈。这样的无奈累积,逐渐成为老师“教育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的魔咒,控制着一个个老师一直在沟通的原地打转。

如何破除魔咒?2005年的一次机缘巧合,在李姗璟老师的一次报告中,我接触到NLP(神经语言程序学)这门学科。之后,不断实践其中的理论受益匪浅。2012年师从张国维博士,更加系统地学习了NLP的全部内容,在与学生沟通层面获得了科学提升的方法。

其中,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确立“正面引领”理念。

分析沟通不畅的诸多案例发现,师生沟通总是无效的原因一般是老师们习惯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本着治病救人的策略,语重心长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次次的强化学生的问题。结果却不断恶性循环,学生得不到足够的认可,自信心越来越低,学习动力越来越弱,最后甚至厌学。老师得不到教育的成就感,无法体会职业的幸福感,结果越来越厌教,最终走向职业倦怠。这样的思维模式,让问题不断地重复,给教育带来无限的伤害。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认为,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正面引领前提就是学会正面关注,那么要关注的是什么呢?

1

关注正面动机,看清学生内心渴望。

一位比较优秀且担任班干部的女生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在历史课上睡觉,问之,原来该女生认为历史老师不关心她,想通过睡觉这种极端的行为来引起历史老师的关注。我肯定了学生的正面动机,又引导她怎样做才能让这个动机变得更有效,然后我又把学生的行为动机告诉了历史老师,一场师生危机很容易就化解了。过后学生告诉我,原来历史老师那么随和,从此就更喜欢历史课了。

NLP(神经语言程序)认为:行为背后总存在正面动机。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背后有获取高分的正面动机,学生课堂讲话甚至讲一些有“轰动效应”的话,可能背后隐含着“渴望被关注”的正面动机,学生迟交作业可能隐含着“把作业做得更完美”的正面动机。如果老师发现了学生错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那么学生也容易对他错误行为的批评并勇于改正,因为当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被肯定被接受之后,他的潜意识会感到放松,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

因此,老师要通过积极思维找出学生的正面动机,然后相机引导,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否定。如果老师只是看到学生的错误行为,忽视或否定了背后的正面动机,甚至给错误的行为贴上负面的人格标签,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抗拒心理,就会造成越沟通矛盾越深,越处理问题越多的局面。

2

关注正面能力,引领学生成长方向。

职业学校一位老师,她班的学生在学校卖烟,被学校德育处抓到后要处理。该生不服,因为规定是“学校不能抽烟”。他没有抽烟,只是卖烟,所以处理是没有根据的。被学生如此一反驳,德育处的领导说,买烟的学生肯定是抽烟的,如果能说出是谁买的烟,你就可以没事了。结果,该生很不配合,说他没有义务说出客户的名字,也是为客户负责。德育处的领导没有办法,于是就让班主任做工作。该老师也是无可奈何,向我咨询该怎样处理?

当时我问该老师,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她说让学生说出买烟的名单。我又问:如果是你,你会说吗?她立即摇头说,如果是自己也肯定不说。在老师眼里,学生难以管教,头疼不已;在学生看来,老师不懂自己,无法真正帮助自己,还总是找自己的麻烦,痛苦不堪。这样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效果不是我们需要的,却在实际中广泛存在。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背后,往往会隐藏着一份正面的能力。只是这份能力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错误。如果看不到学生的正面能力,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也可能会把学生的能力给一起去掉。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看到学生的能力,然后用引领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那么,上述问题如何解决呢?该学校是职业学校,也有市场营销的专业。我立即找到了该生行为背后的“正面能力”:商业意识强,行动力强,善于抓住商机等,老师可以充分肯定该生的这些能力,然后可以让他组建一个学生社团——“营销公司”,只是在经营的范围内做一些改变,不要卖烟了,可以卖其他的学生的必需品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对老师、学校的认同感,这样教育,很可能会培养一个未来的商业奇才。

思路一变,方法就变。该老师听我一讲,茅塞顿开,感觉疑无路的死结一下子变得柳暗花明。

3

学会接纳,是引领成长的开始。

一次同学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该生一开始情绪激动,想要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报复对方。我说:我理解你的心情,换做我也会非常生气的,甚至也会想更激烈的方式来还击,来证明我不是好欺负的。学生听我如是说很开心,告诉我也就是想和我说说自己的心情,因为他知道我不会简单地给他讲道理,因为这些道理他懂得。倾诉完之后他的情绪就好多了,最后告诉我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和对方计较只会让问题更复杂,耽误自己的前程等。最后该生很理性地处理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所谓接纳学生的情绪就是无论学生处在烦躁、生气、绝望、委屈、孤独……或是兴奋、快乐、激动的情绪中,老师都能够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关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对他的情绪。

接纳情绪,并不等于赞同他的情绪,而只是希望你能关注到、意识到、觉察到对方的情绪,从而使自己有一个更宽的视角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主观、偏见的产生。

当学生的情绪受到接纳之后,学生往往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往往是家长、老师所期望的。

常用的接纳情绪的语言是:“噢”、“嗯”、“我知道了”等,或者用描述对方情绪的语言,例如“看来你很生气”“看来你很伤心”“我知道你很难过”等。

人的情绪被接纳之后,就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因为人都喜欢像自己的人,所以便喜欢理解自己、能和自己的感受一样的人。因而学生往往对能够接纳他情绪的老师会产生好感和信任,并愿意与他们沟通,也愿意与他们配合,听他们的话。

4

学会发问,是引领成长的切入点。

一生用手机听歌曲,老师提醒三次之后,该生仍然继续听歌。结果老师一气之下没收了学生的手机,并交给了我。学生辩解说课堂太吵,老师的提醒自己没有听到。结果该老师更生气。于是我通过问话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老师:你说你没有听到老师的提醒,可能是事实。可是老师听起来会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有把责任推给老师的意思。

老师:你说课堂太吵,你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是真的向老师反映课堂纪律吗?

学生:为自己课堂听歌找原因。

老师:你这两个解释都是把自己的错误推卸到他人身上,从他人身上找原因。你自己有没有问题呢?

学生:我听歌是不对,可是我也不想受外界干扰,想学习。

老师:你想摆摊外界干扰渴望学习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那么歌声的干扰和外界学生的谈话声,哪个声音更大呢?

学生:歌声更大。

老师:因为歌声是你喜欢的,而外界的声音是你讨厌的。讨厌的声音会让你心情不定,不过美妙的歌声也会让你陶醉,这能实现你想学习的目的吗?

学生:不能。其实外界也不是太吵,关键还是因为我想听歌。如果我真想学习,会有办法克服外界声音的干扰的。

老师:你有这个认识就非常好。告诉我,克服外界干扰的过程你又学会了什么?

学生:帮助我练习定力,让我的学习心态更好。

老师:知道有什么办法才能做到这些吗?

学生:我会想办法克服的。

老师:只要你瞄准了目标,过程中的障碍都能找到克服的办法。我相信你也能做到。不过刚才你的回答无意当中把责任推给了老师,你知道现在该怎么做才对你更有好处吗?

学生立刻走到值班老师面前道歉,老师也很大度地宽容了学生。

科学发问是师生沟通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发问就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挖掘自我盲点,发现他的潜力所在。

有效发问的方式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开放式,第二种为封闭式,第三种为诱导式。

开放式询问,对方可以畅所欲言地做开放式回答。一般用在谈话之初,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获取信息,了解沟通双方的期望和目标、目前的状况及问题;另一个是让对方表达看法,目的是找出问题,发觉对方问题背后的期望,并加以鼓励。

封闭式询问,是你问出去的问题对方只能选择二选一的答案。一般用在谈话的中后期,如果用在谈话之初可能会导致不良结果,而且事与愿违。例如:你是想认真学习还是想混日子?如果是谈话初期,学生还可能处于高度情绪状态,很可能会做出不理性的回答。而在中后期,有前面的谈话引导,学生的情绪也基本平复,这样借助封闭式询问,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诱导式的提问方式较为复杂。首先是封闭式询问,在它的基础上加上你的主观意志,暗示你想听到或者想期待的答案。比如:“告诉我,克服外界干扰的过程你又学会了什么?”“这能实现你想学习的目的吗?”这些发问都是带有强烈暗示性的发问,引导学生形成正见解。

那么这三种询问方式的优势和风险在哪里呢?首先,封闭式问题的优势在于节省时间,对方只要回答好或不好、是或否。但是,它的缺点就是收集信息不完整、谈话气氛显得紧张。相反的,开放式询问的优势是尽可能收集大量的信息,这恰恰是封闭式的风险。同时,开放式的风险是耗费时间,也正是封闭式询问的优势。所以,有效提问的原则就是:用开放式的问题开头,一旦谈话偏离了主题,使用封闭式问题提问。如果发现对方有些紧张,再给予开放式的问题,灵活穿插使用,将会给我们的发问带来非常有效的运用结果。

下面的经典八问,老师们可以灵活运用,在教育沟通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第八个问题:“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5

学会反馈,注入成长正能量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对话回馈,往往影响最终的教育效果。有的老师容易针对学生的问题上纲上线,给予贴标签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往往杀伤力极大。真正好的回馈是能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注入正能量,给学生成长的力量。

1、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要肯定他这个人,纠正他的行为,而不是把整个人一起否定。例如,学生迟到了,老师可以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守纪律的学生,这次迟到是什么原因,以后如何杜绝迟到?”而不能这样说:“你就是一个爱迟到的学生。”

2、针对学生的优秀行为,要学会从行为本身上升到人格品质,这样的回馈才更有力量。例如:一次早读的时候,学生会检查教室卫生。我班一女生看到她的过道旁边有一纸片,就下意识地捡起来放在了自己的垃圾袋里。针对这个行为,我就表扬该生有班级集体荣誉感。这样的回馈会注入 64 24569 64 15791 0 0 2884 0 0:00:08 0:00:05 0:00:03 3133格力量,给予更多成长的能量。

3、多用比较式反馈。例如:你今天很努力啊!看似表扬,其实学生往往听到的是老师在说他以前学校不努力。而比较式反馈是这样说:你越来越努力了。这样既肯定了他眼前的努力,也肯定了他之前的付出。学生会更乐意接受。

4、少用“但是”,多用“如果”。很多老师评价学生的时候,习惯一分为二,先肯定好的方面,然后用“但是”一转折提出存在的问题。其实这样的方式效果很不好,前面的肯定往往都失去了应有的力量,而后面的转折在学生听起来更像是批评。例如:你很聪明,但是就是太懒了。这样的回馈,让学生感觉到真正的意思是批评他懒惰,而不是表扬他聪明。注入能量的反馈是这样的:你很聪明,如果你再勤奋一些,那么你的进步就会特别快。这样,学生不但听到表扬,还听到成长的方向。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长善救失,促进学生身心灵的健康发展,而学生的成长核心来自内在的动力,而不是他人的代劳。而“正面引领”,就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正面因素,找到学生成长的方向,然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无限的潜能,通过引领,学生会自觉自发地成长,这样的教育既轻松,又能让老师感受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 | 田佩

【本文综合整理而成,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