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军:高考前送给学生的三堂作文课
曹勇军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语会副理事长,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近年来主持“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开发出富有创意的“大树下读书”“中秋月光诗会”“高三时事演讲”等一系列语文校本课程案例。著有《语文的表情和眼光》《语文,我和你的故事》等。
校园里的梧桐树已经有了亲切的树阴。高三复习到了最后两个月。掐指头算一下,还可以写三次作文。
想想三年的作文课,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有喜悦和收获,也有不满和苦涩。尤其是进入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每周一次的课外练笔停了,两周一次的大作文也被漫天飞舞的试卷所取代。学生失去了往昔作文课的兴奋、期待和快乐。疲惫、沉重,缺少激情和追求,学生们似乎在麻木地应付着我的作文课。
我很苦恼。我知道高考很残酷,它需要应试术;但我更清楚:作文是精神的成长、思想的进步、人格的修炼,一旦失去精神的动力、诗意人生的期待,离开精神的源头,必然是冷漠症、软骨病、思想贫血……百病丛生!
在高考这个旧的即将结束、新的就要开始的人生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一次灵魂的震撼、思想的洗礼、写作的精神成人仪式。
我上了最后三节作文课,作为送给我学生的三个礼物。
作文是话题作文,题目叫《爱的真谛》。作文交上来,我很不满意:间架布局、起承转合、修辞造句……倒也有模有样,可是见解委琐、立意平庸。我知道学生患了“高三作文综合症”:什么都能写一写,什么都写不出彩。作文我没有批改,而是发还学生。
讲评课我在黑板上写下两行字:写作文不是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教室里很安静,只听见楼下操场传来的打篮球的声音。
几个前后排的女生交头接耳,我让其中一个站起来发言。女生说:“我们不敢写,怕走题。上次模拟考试就因为审题不严,分数惨不忍睹。”
这是班上同学普遍的心态,也是他们到高三后期的作文策略。
我说:“一个作文题,既有限制的一面,又有让你施展的空间。当然要了解它的基本限制,确保不走题。但这是低要求。”
“有句古老的格言:‘山不来就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就去就山。’就像人生有‘就穆罕默德’和‘就山’两种情况一样,写作中同样存在‘就题’和‘就己’两种情况。‘就题’就只能匍匐在题目面前,谨小慎微,生怕越雷池半步。这是一种仰视,是一种平庸保守的心态;而‘就己’则是超越题目,让思想冲破牢笼,把题目当作三棱镜,让它折射出自己生活的发现、人生的思考。有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文章往往精彩而富有个性。”
这次作文也有同学写得不错。我请其中两个同学谈写作构思。
曹文君说:“要否定最先想到的。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最一般的东西,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学抓到题目时也同样想到的。一旦匆忙下笔,就成了平庸的大多数。要用百倍的热情推翻最先想到的观点,通过一次、两次自我否定,攀登话题的思想制高点。我的这篇《不要爱太多,只爱一点点》,就是这样写成的。”
扬帆补充说:“写文章不能只顺着自己的思路写,要学会经常走到自己的对立面,替对方申辩一下。如果申辩成功了,说明你的论点有漏洞或是完全错误的,那就停笔反省;如果申辩不成功,就接着写下去……”
看到不少同学若有所悟,我追问一句:“难道你们生活中对爱就真的一点都没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认识吗?”
班上议论纷纷,掠过一阵嗡嗡声。虽然听得不十分真切,但我凭直觉能猜出他们在议论什么。他们埋怨父母,对单调枯燥的生活发泄不满……有个高个子男生站了起来,嗫嚅着说:“老师,爱真的有真谛吗?我觉得爱是一种感受,每个人都不一样,好像没有什么终极性的本质啊!”
看着他一脸困惑的样子,我点了点头,说:“不错,爱是一种个性化的感受,但这些感受有深浅高下之分。”我顿了一下,指着黑板上的四个大字,继续说,“那些表达人们对爱深刻理解和永恒追求的内容,就是爱的真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真谛,就像鲁迅说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自来水管子里流出来的是自来水。这个话题是考察我们对生活人生的感受和理解。”
“我知道进入高三大家很苦,被沉重的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眼睛黯淡无光,我们心灵积满了尘垢。我们忽略家人对我们的爱,不再对生活中的美好感动,不再关心日出日落、春花秋月、草木虫鱼、粮食和蔬菜……但是换一种眼光看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并不缺少爱,你也一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来,我们一起做个爱是什么的造句练习。一起来,爱是——”
“无私”“真诚”“理解”“关心”“尊重”“不求回报”……起初声音很大,渐渐声音小了稀了。我等待着。
在我的鼓励下,有同学说:爱是一种人格修养。一个人没有谦和、勇敢、忠诚、忘我的品质,就不会爱别人,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爱。
有同学说:爱是一种人生责任。爱使你和别人牢牢联系在一起,他的事就是你的事,他的生命就是你的生命,你会不遗余力,万死不辞。
有同学说:爱是宽恕。中国留学生卢钢在美国枪杀了他的导师安·柯莱瑞博士,可导师的家人在给卢钢父母的信中,却宽恕了无知的孩子,体现了爱的真谛。
爱是互相理解而又各自独立。
爱要能禁得起追问,禁得起平淡流年的冲洗……
我告诉我的学生:爱是付出,可不是单向的付出,在付出中会得到更多。爱是在付出中获得。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句经典台词,“我的慷慨像海一样的浩淼,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越富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爱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奉献”,因为你在付出的同时,得到了精神的满足、人格的满足。爱需要学习,爱是我们一生的课程。
看见同学们发亮的眼睛、兴奋的脸色、庄重的神情,我提出要求:回去认真思考,重写这篇作文,写一篇对得起自己的《爱的真谛》。
张晓风有篇短文《高处何处有》:说的是一位老酋长病危,于是找来村子里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要他们尽可能爬到村子前方的神山最高处,然后回来报告见闻,以便确立接班人。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说:“酋长,我爬到了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那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周后,第二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神情疲惫,满脸风霜。他说:“酋长,我爬到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一个月过去,第三位年轻人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酋长追问道。“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自己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这个寓言不同于世俗的励志神话,给人许多启发。我选它作为第二课的作文材料。
作文课上,我公布了作文材料。教室里一片寂静,看的出来大家受到深深的震撼。我随即提出了作文的要求:“平时写作文大多是老师给一个题目、给一个话题,今天我只给你们这个故事,请你们依据自己的感悟,用一句精练的话说出一个立意角度,然后我们大家讨论,选择两三个大家都认可的作为这次作文的话题,好不好?”“好!学生十分兴奋。”
同学们奋笔疾书,不一会就有同学抬头看着我,期待着交流。
朱莉同学第一个发言。他的话题是“生命在高处”。他认为,拥有宁静谦和的心境就拥有了生命的高度,即使没有机会站在地理意义上的高处,生命一样可以彰显美丽。高处的生命,总是能如雪莲花一般,绽放出纯洁、勇敢、智慧的美丽。
张宇同学则从“高度与渺小”的角度阐发他的理解。他从生活感受谈起:他家住在五楼,在阳台上举目远望,有一种高度感,伴随而产生的是渺小感。他话锋一转:伴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越来越自大,以为可以主宰一切,认为人定胜天。于是乎,滥杀动物、滥砍滥伐、围湖造田,欣欣然以为成了主宰。人类此刻需要渺小感,去战胜自大、狂妄和目无一切。
陶然是课代表,本不想让她发言,想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但看她急切的样子,还是让她发言。
“我还没有完全想好,不太有把握。我想虚构谭嗣同在狱中给他老师康有为的绝笔信,阐发‘历史高处的风景’这个话题。”我知道她虽是学理科的,可特别喜欢历史,读了不少书。看来她想展示自己的阅读积累,在历史题材中驰骋。
“我觉得谭嗣同这些变法志士就登上了民族历史的高处,就构成历史高处的风景。在信里‘我’要向老师,也向世人倾诉为民族富强而献身的壮烈情怀。也许要虚构一句他老师的话,比如‘大凡成功者都是孤独地前进,独自承受苦难,因为他们站在前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等,说明老师对谭嗣同的教育和影响,还要化用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自流血始’以及‘有心杀贼’的绝命诗,增加一点历史的真实感。这个构思能表达我对‘历史高处的风景’的理解,虽然没什么点题的句子,全文整体上扣住了题目……”
我看见不少同学不住赞赏、点头。
我很激动,开始总结这节作文指导课:人生没有至高点,我们总是在追求各自心中的某种高度,心想到了那里便能够呼风唤雨、永远安逸。可是那些真正到了‘高处’的人感觉如何呢?
高处没有想象中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的只是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罢了。当我们疲惫地站在高处俯视一切的时候,一切的狂妄自负都化为成熟的领悟,一切辛劳痛苦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清静与平和的心态。
当我们经历磨难勇敢地在那让人迷茫的高度思考人生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成功的登高者。这是一个让人思考的寓言故事,大家努力思考,立意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是文章的立意,更是人生的立意!相信经过这堂课的讨论碰撞,大家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话题不用我说,大家已经定下了,就是——”
有人站了起来,我一看,是班上的“思想家”孙目。
“老师,我还想补充一下,生命有时有不能承受之高。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不是天,而是心中的欲望。我们要有向高处攀登的理想与决心,但不要盲目求高。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也许有时到达山麓、山腰的收获会大于到达山顶的所得。”
这回轮到我不住地点头了。
高三“二模”和令人昏昏欲睡的五月末的夏天一起逼来。下午上课,是个不小的考验。
下午作文课上,我向学生报告一个好消息。我说,最近曹老师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曹老师把我们高三一学年做过的近20篇作文进行了分类整理,并依据题目的类型选出了40篇佳作,每篇后加上一句评语整编成一本作文选,作为高三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资料,也作为曹老师最后送给大家的一份人生礼物。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大家异常兴奋。
我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安静,说:“不过,这本作文集中最后还缺一篇压轴的作文。我们就要走向考场,告别中学时代,开始新的人生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关键时期,写什么样的作文题才合适呢?”
一番讨论,课代表说出大家的心声:“写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好!”我顺水推舟,公布了最后一次作文的题目:“翻阅《现代汉语词典》,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最能表现自己人生期待和追求的词语,并以这个词语为话题,写最后一篇作文。”
晚上我充满期待地开始批改作文。那一篇篇洋溢着青春激情和对理想人追求的作文,深深地打动了我……
朱莉同学选的是“天真”一词。天真不仅是孩童的天赋特权,我们同样希望长大后仍拥有这种至纯的性格。因为天真是对理想和追求的一份执着,天真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一份悠闲,天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天真是对生命对自然的崇敬,天真是对挑战的热情、对生活的期待和乐观。
王寅同学特别钟爱“空”字。在文中,他针对社会的现状,冷静的分析社会、人性。在这个博大的世界面前,我们本该一无所有,我们本该两手空空。看看那些狂妄叫嚣的机器和大片消失的森林,看看那高高耸立的烟囱和浓烟滚滚的天空,我们的谦卑哪里去了?再看看那些处心积虑、明争暗斗,看看那些被无止境的欲望充斥头脑、疯狂忙碌的人群,我们的感恩哪里去了?
如果破坏是谦卑,暴戾是感恩,那么什么是人性呢?是把毁灭歌颂成“改造”,是把欲望掩饰作“追求”,还是把勾心斗角称为“竞争”?真正的改造出于对自然的尊重,真正的追求源于对人世的认知,真正的竞争是对自然的谦卑和对万物的感恩。
世界给了我们空空的双手,不是为了让我们攫取,而是为了让我们感悟——感悟自然的博大,感悟自己的渺小,感悟那高举双手仰望星空时豁然开朗的心境……其实人本来就是空空的,双手空空、脑海空空,只是被文明填入了太多太多的承受不起的意念。我们早已疲惫不堪!
他的结尾精彩而又深邃,给人感染:面对世界,我本两手空空。有的只是那份迟来的谦卑与感恩,以及与天空一样平静空旷的心境。
盛誉同学则从《大学》中选出“止于至善”,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善”,孔子告诉我们要“止于至善”。
所谓“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程度,成为最完美的。只有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后,我们才可以达到至善并止于至善。
“至善”,指的不仅是技艺、事业方面,更是指在精神和觉解上达到最高境界。我们在不断追求技艺、事业上的完美的同时,也在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和觉解程度。虽然至善境界难以企及,可我们仍要向着它去不断努力。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人们会感到幸福和满足。
正如德国思想家莱辛所说:“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同样,充满希望地追求至善境界,比止于至善更有意义。追求至善的脚步永不该停止,而至善境界永不会达到,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止于至善”。为了不在达到的高度上停止,我们将永远努力下去。
……
面对这样的人生自白,“构思新颖”“逐层深入”“分析透彻”之类的评语,是那样苍白和可笑。我只能写下我的激动和感悟:诵读你们充满少年意气的华章,我受到深深的感动。我为你们的人生选择而自豪,为你们的生命追求而喝彩。追求理想的路曲折而坎坷,走下去,靠的是敢于担当的勇气,和不计成败的韧劲。我愿把风浪留给自己,祝你们一路平安!
作文批改完毕后,我开始准备明天的讲评课。两个班共104位同学,合并重复出现的,共涉及到41类话题。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1、静、淡、空;2、独立、思考;3、真、天真、善良;4、爱、爱心、博爱;5、责任;6、谦卑、谦逊;7、悲悯;8、宽容;9、规矩;10、坚韧、拼搏。
41个话题涉及到人格追求、理想抱负、人文修养等丰富的内容。我想好了,明天的作文课上,我将根据话题的类别让同学读自己的作文,互相学习交流。最后,再谈“我”对话题的理解。这样就对各类话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我再在讲评中指出优秀典范作文写作上的特点,并提出几点建议作为参考。
这不仅是一堂实实在在的高考前作文指导课,更是一堂永远的人生修养课,是我送给学生的一份人生礼物。
夜深了,我却毫无睡意。我对学生的高考作文充满自信,更对学生的未来充满自信!
.1.
在几次省内外讲学中,我曾说过我的“高三作文三堂课”,引起与会教师的共鸣。我想原因可能是,这三堂课不仅说明了我的教育追求,更从一个侧面让我们比较清楚地认识素质与应试的关系。
素质与应试的论辩夥矣,总觉得两者水火不容。这种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想法,反映了我们认识的片面和肤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其实,素质不排斥应试,应试中也可以渗透素质。如果本案例还有些启发性,这可能是一点。
.2.
人文与工具应该是“一张皮”,就是用工具的手段达到人文的目的,反过来又在人文的照耀下,充分体现工具的作用和价值。
具体到作文教学上,就是让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写作的技术,指向精神人格的进步和成长。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战术大师,更应该是一个战略大师。
在这次“一拖三”的写作实践中,我比较侧重精神的引领、人生立意的拓展,不仅有战略的考虑,更出于战术的安排:一般技法在高三前面复习时已经掌握,而此时学生普遍的问题是写作兴趣不大,思想麻木僵化,需要下一点猛药,泄一泄、补一补。
.3.
作文教学具有随机生成的特点,充满了智慧。它要求教师自主地构建写作过程,创设写作情境,提出写作要求,把握评价标准。
这次系列写作,从给定话题写作,到选择最佳话题写作,到完全自选话题写作,构建了一个充满情境的动态过程;而让学生在立意上跳一跳,到后来全面辨证地认识人生,到最后敢于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以增加作文的个性鲜明度,都有具体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标准。
顺便说一下,我最初的考虑并没有这么清晰,是随着写作实践的不断深入,想法渐渐清晰起来,这样目标指向也更加具体明确。
.4.
有朋友可能会问:你这样做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明显地进步?如实奉答:大约70%—80%的同学是欢迎的,他们觉得有收获、有进步;但也有部分同学(一个班10个左右)觉得收获、进步虽有,但不大,完成作文比较吃力。
原因比较复杂,有自身基础的原因,也有写作态度的原因等等。对这部分同学,我面批了他们的作文,指出问题所在;高考前又开小灶,专门个别辅导,最后他们都顺利地通过高考,语文上没有吃亏。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责任编辑 |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