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阅读的另一种可能——朱老师的“微群读”
朱红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副总校长,浙江省小语会会员,杭州市名师学科带头人,西湖区首席教师。曾获得“杭州市五一巾帼标兵”、“杭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微群读”——以一篇文章为主,再根据某个主题选择几则片段或章节组合,形成“群文”。所选文本由段或小篇章组成;教学时间可安排40分钟,也可就某个教学环节穿插进行。因其篇幅相对短小,不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影响,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教学手段。
我依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不同的群读主题,采用了“段•篇比较法”“段•篇图式法”和“段•篇研式法”等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段•篇比较阅读
群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目标,针对教学篇章,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段篇,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比较分析,在头脑中构成新优化信息群,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
1.形象主题的比较
这类“微”群读,以一篇课文的某个人物为标杆,引入类似一则或几则新的篇章,进行组合式比较阅读。
如学习《将相和》一文时,学生对蔺相如犀利的口才叹服不已,教师趁热打铁上了“各具风采的古代外交家”一课。
师:我们见识了春秋时期的一代外交家蔺相如的风采。还记得我们之前也认识了春秋时期的另一位外交家——出示《晏子使楚》中的“钻狗洞”片段。请快速默读这个片段,回忆之前学过的全文,思考:你觉得晏子的口才怎样?
师:与今天我们新学习的蔺相如的语言进行比较,你觉得谁更厉害?
生1:我发现晏子与蔺相如面对的都是别的国家的大王,他们面对大王的刁难,都用自己机智的语言进行了回击。
......
师:进一步思考,虽然同是外交家,但语言风格又各有特色,不分上下。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明显的不同呢?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在紧张的思索中。)
师:先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认识我们古代另一位外交家。(出示“苏武”片段,学生快速默读)你认为苏武与前二位外交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沉默半晌,终于陆续有人举手了:“当时秦国非常强大,赵国是小国,蔺相如面对秦国的无理要求唯有以死相拼,才能维护赵国。”......“当好一名优秀的外交家,首要的条件是热爱自己的国家。”
师小结:看来,一名优秀的外交家不仅需要聪明才智,还需要坚贞的爱国热情。同时在“舌战”群国的特殊领域,在什么场合说都与他的身份、背景和环境密切相关的。作为一个外交家,国力的强盛与否,直接决定他说话的内容与方式,这就是“弱国无外交”的意思。所以,自己国家强大是最重要的,大家觉得呢?
从以上案例来看,通过课内外撷取的一些片段组合而成的群读,让学生从更广的时代背景当中理性地认识古代士大夫的侠肝义情。通过本组“微”群读,学生对课文中蔺相如和晏子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外交家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认识的获得是学生自己阅读、思考的结果。
2.表达主题的比较
从语言表达和文本表达方法的角度作群读,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一目了然语文的秘诀。
在学习《蒙娜丽莎之约》一文的时候,教师巧妙地进行了“欣赏名画·表达名画”的“微”群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师:(出示名画“清明上河图”)三年级的时候我们认识了这幅名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详细地描写了热闹的街市,现在请你快速默读描写街市的段落,并与《蒙娜丽莎之约》中描写外貌和微笑的段落比较,你发现了两段话在描写上各有什么特色?
生1:两篇课文在介绍了两幅世界著名的名画的时候,都注意了从“整体——局部”的写法。
生2:在整体中又有了不同的写法,《蒙娜丽莎之约》还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整体感觉。
师:刚才同学们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有了很不错的发现:介绍一幅画作的时候,往往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写法,这样更容易让读者对这幅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在再请大家默默读读《蒙娜丽莎之约》全文,然后再对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静静地阅读了5分钟之久。)
生1:《蒙娜丽莎之约》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课文写“排队等待”很长的一段话。
......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
生:“蒙娜丽莎”是肖像画,肖像画注重把人物的外貌刻画细致传神,所以作者写的时候也特别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而“清明上河”是描写民俗活动场景的名画,自然是以描写活动场景为主了。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欣赏介绍名画的文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干草车》。请快速浏览文章,读完之后,你能想象出文中说到的两幅作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比《蒙娜丽莎之约》一文,同样介绍画面中的人物,作家又用到了什么不一样的方法?
师(小结延伸):同学们通过刚才四篇文章的比较学习,有什么收获?
在以上的“微”群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扣住“名画欣赏,表达各异”的阅读主题,在一组各具风格的名画介绍中,引领学生走进不同作家对不同画作特色的生动翔实的介绍,使学生触摸到了不同艺术风格的表达策略。
二、段•篇图表式阅读
“微”群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整合信息、质疑讨论。图表式阅读法以其别致、清晰的特点越发受关注。
1.以图表式获取文本信息
“图表式”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课堂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知识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形状可以五花八门,但是共同作用是快速获取信息、有效重构信息。
表格式
“表格式”是“微”群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某个阅读主题梳理文章,快速获取信息。例如三年级进行的“一组童话故事”阅读单:
在这种表格式的阅读中,教师可以比较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初步阅读状况,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已有知识原点的分析,关注到学生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方式。这种表格式的图式在许多群读中都可以使用,它简便易行,易于学生操作。
意见椅式图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快速阅读“微”群读材料过程中,需要对所有的阅读信息作判断并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下图是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了六下年级选读课文《狱中联欢》之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阅读一组“狱中英雄”文章时的学习单。教师选取了《红岩》中的江姐、成岗、许云峰、小萝卜头四位英雄的片段,请学生快速默读之后,完成这份在这样的图式阅读。
这种图式在高段的群读中,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比如,在学习五年级《景阳冈》之后,教师也可以运用这种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在阅读《俗世奇人》一书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书中的“苏七块”“泥人张”“背头杨”等人物引发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些人物身上的“俗”与“奇”,逐渐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
2.以图式构建认知结构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以后,跳出来,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能作一番评价,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得越缜密、越深刻、越有见地,越能表明理性思维的水平。
(1)树形图式。这种结构类似于一棵大树,我们称之为“语文知识树”。在中低年级单元组合式的群读中使用比较广泛,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单元阅读体系,整体认知单元文本。比如,四上第三单元“童话”的知识树:
“童话”知识树除了引导学生感悟课本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审美情感,更是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得“童话树”得到浇灌、培养,成为真正感人的地方。
(2)蛛形图式。这种图式因其形状像蜘蛛而得名,其设计运用在于将零散的单篇文本设置一个对比点进行整合的过程。当我们将人物、事件、性格特点、表现手法等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在一起后,我们要思考“作者在表达方式、谋篇布局”上的异同,感悟“同一主题下,情感的迸发与共鸣”,分享阅读。下图是在研究“作家笔下的动物”一组群读教学时设计的蛛形图式:
这个教学案例,教师选取了《白公鹅》《柱子上的母鸡》《青鸟情》和《北极母熊》四篇文章。在基本完成思维导图后,让学生回顾几篇文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高潮,尤其对那只为了拯救弱小孩子而牺牲自我的“白公鹅”深有感触。学生对这种英勇无畏的父爱敬畏和感恩,联想到了课外阅读很多动物形象,甚至将这种情感迁移到了人的身上。
通过这种蛛形图式,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组描写教师特点的篇章从人物特点、文章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会产生非常明晰的认识。
三、段•篇研式阅读
在“微”群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某个话题用“小课题研究式”的一般开展群读。这种阅读方式尤其适合高段学生。
1. “评论性”微群读
教师选择好一组群文和研究话题,让学生在指导之下开展主题式的带有评论性质的阅读行为。
我们来看“不一样的狐狸”的教学案例(节选)。
师:刚才我们通过绘本和《百科全书》的片段阅读感觉到不同文本中描述的狐狸特点不太一样。现在就带着这些疑惑去再去读读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几篇文章,看看是否还会有新的发现。(《狐患》《两只狐狸》《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边默读文章边填写阅读阅读单,7分钟后学生汇报交流。)
生1:《感人的故事》中我读到了一只懂得感恩的狐狸,大地震来临的时候,狐狸为了报恩用聪明才智营救了老人。
生2:《狐患》中狐狸就像一群淘气的小孩,会看球赛,会跟人们捣乱。
师:刚才我们又一次阅读了这几则文章,请你结合课前的批注,再根据小组的讨论在学习后面写上你的评注。
其中一个小组是这样评注的:
哦,原来是这样的——
在所有的动物当中,狐狸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种。从小读《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那里的狐狸是多么狡猾、多么可恶。直到现在我对它们都没有好感呢!不过,这一次看了老师发的四篇关于“狐狸”的文章后,我发现了狐狸的另一面。
师:同样是写狐狸,作家的观点怎么如此不一样呢?
生1:这些文章有的是童话,有的是新闻报道,有的是科普介绍,所以这些文章中的狐狸也就不一样了。
生2:每位作家对狐狸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不一样了。
师:同学们不愧是六年级的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发现了决定作品取向的有:作者的情感,题材,写作意图,基本特点……可能还会有很多,等待着你的发现。在孩子们的眼中,狐狸不再是单一的形象,有时是聪明的,有时是善解人意的,有时是富有灵性的。
这类“评论性”群读关注学生整体把握各个文本的思想内涵,将零散的阅读体验和认知水平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阅读认知。
2. “求释性”微群读
微群读教学为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如“科学的推测”微群读教学:
师:(出示“恐龙化石”图)这是我们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时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古生物学家徐星是如何根据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一步一步推断出恐龙的演变的?
(学生快速回顾性阅读,思考:图中的哪些内容在课文中一一体现出来了?)
师:这篇科普文得益于徐星严谨的科学推测和严密的科学表达。在很多科普文中,科学家都是用这样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为我们写出了一篇篇有趣的科普文,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久远时期的地球的状况。接下来请大家阅读《琥珀》和《黄河象(有删节)》两个材料,边读边思考:在这篇文章中,那篇文章的推测写得更加严谨?
(学生根据阅读单自由阅读四人小组讨论填写。)
生1:《琥珀》的推论更加令人信服。文中讲到了琥珀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酷热的天气、高大的老松树、活苍蝇、不远处的大海,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才形成了一块非同寻常的琥珀,读起来就像真的一样。
生2:《黄河象》这篇文章中,好像缺少了一点什么。比如天气情况,如果天气不炎热,大象可能不会很渴,不会很渴的话象群就不一定到有淤泥的地方去喝水,这样就不一定会产生“黄河象”了。
师:同学们非常厉害。科学家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而《黄河象》因为缺少一些条件,看起来不那么令人信服。那么你能补充一下,使这篇文章也合情合理吗?
(学生再次合作讨论补充《黄河象》中缺失的段落。)
……
师小结:这几则都是科学小品文。这种合理的、科学的推测能够帮助科学家去研究以往存在或发生的实物和现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的时候,可以试着当当科学家,也去推测一下,会发现这样的读书也是非常有趣的。
在这组群读教学中,教师围绕“科学的推测”,选择了选读课文《琥珀》和资料袋中的“恐龙化石”图片、《黄河象(有删节)》三个阅读材料。教学中通过两文结构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推测”严密的生疑;借助学习单的填写讨论“析疑”;对推论材料补充适时“释疑”,这样一步一步的阅读体验中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创造性阅读的乐趣。
课题中所阐述的“研究性阅读”有别于专家的研究,其中是否有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习方法,过程即是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过程、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受教师的特别关注。
责任编辑 | 田佩
【本文为综合整理而成,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处理,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