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思想者】闲谈“叛徒”张国焘

2017-04-20 艾望华 思想者参考

煮茶论人生    文章滋味长




中国移民来到加拿大后会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墓地建在市区,离墓地十几米就有民居,其房价不会因房主“与逝者共处”而打折。了解的情况是这样:西人见到墓地联想到的是天堂和亲人而非阴间与鬼魂。


在多伦多士嘉堡区南部,有一座遍布浓密松林的大型墓地,它的英文名为Pine Hills Cemetery, 即松山公墓。从我在士嘉堡的住处来到这里只需步行半小时。感觉就像在公园里,走过几条纵横交错的林荫小道,找到了想找的一座墓碑,上面除了英文外有八个令我肃然的汉字:张公国焘、张杨子烈。此碑之下长眠着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他的妻子,他是中国共产党三大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一位生于一八九七年的江西人。


提起张国焘这个名字,海外老华侨比较陌生,三十五岁以上的新移民多半知道。代表国内年轻一代的留学生们了解他的是少数。作为六零后生人,我无数次耳闻张国焘这个名字,印象中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叛徒” 。现在当我阅读较多的相关资料后,对张国焘的看法有所改变。三言两语或者扣个帽子就给这么复杂的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至少是不严谨的。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但不管怎么写张国焘的历史,有这么些内容是不能漏掉的。




张国焘倚仗四年多的辉煌战果,面对严重减员的中央红军在自己身边休养生息,他的内心原有的领袖欲急速膨胀起来,竟然忽视了政治上的名正言顺,而以为胳膊粗就能做老大。于是,他开始向红军的核心领导人毛泽东争夺领导权。在中共中央事关权利部署的“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获任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这并未满足他想掌握最大军权的愿望。因此,在随后讨论红军是北上还是南下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上,带着不满情绪的张国焘一方面有点意气用事,你毛泽东要北上,我偏要南下;另一方面,张国焘把南下的行动当成了一场政治赌博,一旦南下成功占领了川南军阀刘湘的地盘,实现“打到成都吃大米”的豪言壮语,那么他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宣布另立的“中央”也就货真价实了。那将是另一种历史。




曾有一些作者不知受谁的指使写些不负责任的文章,居然拿张国焘的晚年生活以及逝世的过程来丑化他,这些文章明显流露出文革的遗风。说什么“晚年的张国焘穷困潦倒,孤苦伶仃地住在加拿大的养老院里,最后于一九七九年冻死在一个偶然停电的晚上。死后他的太太和儿子们凑不齐丧葬费,是靠蒋经国从台湾寄来的五千美元才得以下葬。” 笔者二零零年前后曾经在加拿大三家养老院服侍老人长达一年(这是本人感到荣耀的工作),我可以证明:


第一,加拿大的老人入住养老院是远比中国更普遍的现象,而且养老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非常好;


第二,笔者从未见过养老院里停过电,而七九年加拿大养老院的福利状况要比二十一年后我所遇到的养老院还要好;


第三,加拿大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应该是世界一流的,就算养老院真的停了电,那么多人难道恰恰就把一个中国人给冻死了?就算正巧是张国焘被冻死,且不说他是非同寻常人物,即使是个终身平凡的孤老,那一定也是加拿大的重大新闻,因为这是个人命大于天的国度,查阅当时的报纸一定能找到线索,我查的结果是无;而且杨子烈及其三个儿子也会为此打一场官司;如果不打官司而是由养老院赔款私了,那凑不齐丧葬费的说法也就不能成立。


第四,张国焘的三个儿子分别是大学教授、工程师、医师,怎么可能付不起在当时也就区区几千元的丧葬费呢?这些不合逻辑的言论忽悠国内的读者还可以,因为他们不了解加拿大的具体情况。笔者凭海外经验所作的逻辑推理足以证明的确有人故意杜撰史料来丑化张国焘。从张国焘三个争气的儿子的择业似乎还可依稀看出,张国焘晚年已经厌恶政治了。


享年八十二而寿终正寝于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太太和三个儿子把张国焘送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大公墓,加拿大各界往生的要人和许多献身二战的官兵与他共享这个陵园。在中华大地上经历了轰轰烈烈、纵横跌宕的大半生之后,他居然长眠在西半球的土地里。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让笔者心中百感交集,远不是成败与是非所能涵盖!当我放下几束紫菊,默默伫立碑前良久,此时我注意到墓碑的朝向是东南,那分明是遥望祖国的方向。这会是张公国涛的遗愿吗?不能证实,但我相信是。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湿了,脑海里浮出几句辛弃疾的宋词: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