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悟 | 破解“一把手”监督难的四个切入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纪检机关监督专责,形成了许多有效做法和经验。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对“一把手”监督仍是薄弱环节,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监督责任的任务依然十分紧迫。北京联合大学纪委立足学校实际,破解对学校“一把手”监督难题,明确监督重点,压实监督责任,细化监督措施,健全制度机制,注重小中见大、事中见理,努力探索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
创新监督理念,把握监督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委员会是党执政兴国的指挥部,“一把手”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领头雁 ,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必须作表率、打头阵。解决好“一把手”对监督的理解、认同、参与和支持问题,是有效提升各类监督效能首先需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要搭建目标一致、价值趋同、文化认同的融合桥梁。
摆正监督者的位置。监督者不能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局外人,不能有看客、观众心态,更不能视而不见、形同陌路,要有系统观念,习惯以他人视角换位思考,把相互之间的目标关系统一起来,共建共享、找到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基本的共情与共识,从而培养与被监督对象之间基本的情感认同与思想基础。
把监督融入管理。监督是从根本上挖掘与调动各个管理主体内在觉醒与主动协同的一种管理方法。从监督自身发展的规律看,问题本身是事物发展的矛盾和工作中的短板,是客观存在的,监督也需要不断地探索、总结、提升,也是一种与管理相伴而生的陪伴性成长,通过监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管理者与管理事项等的了解、把握,结合所发现的问题,提出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建议,达到协助管理者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目的。
自觉适应转变,共育良好监督生态
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后,学校纪委如何适应新体制、转变新思维、找准新定位、履行新职能,如何在围绕大局、服务全局中提升政治站位,如何处理好与校党委、校行政、职能部门等的工作关系,需要创新思维,共同培育良好的监督关系、监督平台和监督机制,营造有利于监督各级关键少数的监督氛围和监督合力。
把握好与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工作契合点。学校纪委首先要面对并处理好纪检监察监督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关系,专职监督与其他监督的相互关系,与校党委、校行政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关系等。基于各自的职权与责任、认识与理解、要求与标准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个具体人、事情的把握有各自的关注点与侧重点,需要多从“一把手”、具体分管领导的角度以及所处的时间节点等换位思考、总体把握。从而选择好适当的监督角度、尺度与力度,既不能视而不见、不担当不作为,又要避免各执一词、各取所需,在交流理解求同中找到合规、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
以四个并重为抓手,促进自身“三转”到位。纪检体制改革前,高校纪委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和就监督说监督的小监督思维模式与工作惯性,导致工作中的常被动、不主动和难联动,出现“三转”往回转的普遍现象。改革后,学校纪委主动对加强党内监督,做好高质量党建,树立系统观念、全局意识、“一盘棋”思想等开展学习、讨论,深化认识,以四个并重即被动监督与主动监督并重、事后监督与事前事中监督并重、反向监督与正向监督并重、单独监督与协作监督并重为抓手,自觉创新监督理念、主动转变监督思维、积极拓展监督链条、有效联动监督主体,积极引导、促进和加快学校纪委自身以及校院部门领导班子、“一把手”等的认识深化与思维转变,积极倡导、共同构建“大协作+大监督”的工作理念和格局,有效促进了学校纪检监察工作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
以主动服务赢得支持、有效发挥监督力。在服务全局中发挥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工作作用,需要主动从以往的体制、模式与工作惯性中转变、调整到新的体制要求上来。校纪委紧紧抓住市委巡视整改、违纪违规教职工处理问责、高校科研监督等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主动靠前,牵头联合有关校领导和部门,积极探索关口前移、监督前置、系统分析、联动协同的监督工作新机制,以监督清单、纪律检查建议、监察建议、提醒函等形式,对有关部门、领导行使权力进行积极引导、规范与监督。监督力量的有效延伸与拓展,最大程度发挥了促进工作的作用,得到普遍的认同。
系统深度诊断,找准有效监督切口
探索监督“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难题,需要还原到日常管理运行过程中,注重比较分析自身改革发展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决策案例,系统分析,深度诊断内在问题、症结和基本逻辑,找出加强和改进的切口、抓手。
注重着眼现实,主动找准存在的问题。立足学校发展历史,回顾和分析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改革和重要决策,对一些决策偏差等问题,反思问题背后的症结与逻辑。在对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的理解和把握上,单线汇报、小范围酝酿、主要领导拍板、书面征求意见、程序化过会等方式容易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决策常态,往往存在动议不够严谨、研讨不够深入、参与不够广泛、议题不够成熟、集体决策成为走程序等问题。分工分管替代了集体讨论、集体领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班子成员的一种心态,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体活力和集体智慧没有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的权力被不适当放大,进而失去直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推动集体研讨,优化决策机制。学校编制“十四五”规划开始阶段,正值学校主要领导调动、班子成员刚刚到位、熟悉工作与承担规划编制任务 交织的特殊时期,班子成员普遍存在对如何把握 学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如何找准需要解决的重要和关键问题、如何提出符合学校现实与未来发展实际的规划建议等方面的困惑。学校纪委主动借势,以监督的视角积极切入,第一时间与有关班子成员进行反复讨论交流,取得充分理解、认同和支持,及时与主要领导交换意见,提出建议。紧扣找准自身管理与运行的真问题、把握学校事业发展的真逻辑和未来发展规划的真目标三个关键节点,反复讨论斟酌,提出合理化的班子集体务虚和专题研讨建议,助力校党委对规划重大事项的审慎议事与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认识的渐进统一,提高学校规划编制工作质量。以监督促进议事决策流程与机制完善的背后,本质上是对 “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在重大问题上话语权与参与程度、表达权与沟通方式、决策权与治理效能 的一次监督试验和集体实践,需要继续深化、细化和完善。
紧扣关键节点,深化精准监督实践
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关键,既要不断完善监督的有关理论、制度、管理、规定等,又要不断倡导被监督主体的自觉主动和自我监督,更要聚焦权力分解与运行中的关键节点,坚持分类施策、融合施治,不断释放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强力监督的示范效应。
做足做活知情权、参与权与话语权的大文章。校纪委聚焦权力运行这个根本问题,在及时总结、提升学校基础教学部“用权公开、优化决策”做法与经验基础上,在基层开展了“权力运行与监督”专项实践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深化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深刻内涵、科学方法、辩证关系,广泛汇集和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实践性,从实践流程上限制和约束“一把手”的权力。通过建立权力运行闭环、决策的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机制,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全主体、全流程的监督与约束。
建立完善“点—线—面—体”的工作机制。《北京市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若干措施》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学校纪委将从点(谈话、列席民主生活会、“三重一大”、述责述廉、个人申报等)、线(报告制度、职能监督、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等)、面(主体责任、校内巡察等)、体(信访举报、政治生态研判、领导班子民主测评等)四个维度积极探索、有效实践。认真对照监督“点”进行全面分析研判,优先解决好监督的薄弱点和短板处。注重链接监督的“点”与“点”,形成关联互动的“线”,扩展联动监督效应。重点发挥好各级党组织自身监督的主体、主责作用,切实增强“面”上监督的全覆盖、主动性和时效性。按照一体构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要求,在主动引导、集成各个监督“点”“线”“面”之间的联动、互补、融合上,最大程度发挥好监督“点线面体一体化”的整体效能和治理效应。(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纪委书记、 北京市监委驻北京联合大学监察专员)
来源:前线
作者:杜保德
责编:战泳霖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
蔡奇在市纪委全会上从六个方面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作部署
陈健在市纪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作工作报告
市纪委监委召开2022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监督工作部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