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观影:7.甲午大海战(冯小宁导演)
2012年12月8日 读经,读经 苏海雁
今天的理论研习时间,冯老师为大家播放了一部电影《甲午大海战》。
一群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在清廷腐败无能的漩涡中,舍身成仁,为国尽忠。
教室里时有叹息声响起,时有同学拍案叫好,时有热泪横流。直至电影放映完毕,教室里仍是按捺不住的深深叹息。压抑悲愤的情绪,让众同学心情纠结。国家民族命运的去向存亡,让在座的各位,有了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大清官场至末年极其腐败黑暗,其根源在于清朝对读书人的严厉管束。中国的士人要读“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但中国士人最后要读大学,大学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清朝的学问,是以训诂考据为主,对人的生命的学问并没有深入契入,由此,学风日渐萎靡,人心、人的志气日渐萎缩,政治上的黑暗腐败,满清两百多年致使中华民族日渐下滑,走下坡路。
黑暗与腐败,致使烈烈忠魂长空叹息不得安,致使清廷签订诸多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一切源于文化传承的日益衰微,文化传承的衰微又致道德本体的折损。
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现在,中国人又有百年不读经了,中华民族,实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教授于此际奔走于世界各地,大力推广读经教育,实是“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之壮举。
儒家是从人的道德意识而建立的。把道德的本体建立起来,则可救世。这一种我与民族同民运的使命感,让我更深层次地体悟,读经教育,是必须的,必然的,是无论如何也要坚定不移去做的!
如果不是行走在读经教育的行列里,那么这一部电影看完,我除了悲愤的情绪,所剩也应该是力不从心的徒叹无奈。我等小民,除了做一介良民,又何来方法与方向,去为我所存身的国家民族奉献更多?
所幸我在读经,所幸从此余生,我会从事与读经有关的工作。读经,引领更多的孩子读经,将读经理念推而广之。建立道德的本体,重塑我华夏之魂。
写到这里,记起了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说:“我们这些人,在改写历史,在创造历史。”我相信,冯老师的心中,是因对读经教育的自信,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看得到读经教育百年后的壮景,乃敢出此豪言。我又何其幸运,走在这样的先驱的行列中。我又怎敢不努力致身于读经教育的事业,又怎能不自信这读经教育,会给我的孩子,给更多的孩子,后代子孙,启发他们生命中的智慧与光明!
“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读经,推广读经,用百折不回之真心去坚持,来日,必有万变不穷之妙用。(作者为北京白羊沟师资三班学员,当时和师范二班合班上课)
2012年12月8日 李雪凌
看了《甲午大海战》,我忽然对“五四”时激进的一派非常的理解了。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会怎么做呢?邻国日本明治维新,全面西化,很有成效,国力大增。弹丸小国竟敢侵犯我泱泱大国,而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黑暗。我们是一代热血男儿,刚刚留学归来,痛心疾首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全盘西化必然成为最直接最自然的选择。而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他们最大的罪过是断了中国文化的根。
我深深地感到牟宗三先生在新儒家的志业中提出的“全盘化西”才是真正的学者的态度。“我们有自己的家产,我们还可以得到别人的财富,我们把它们聚拢在一起相辅相成。”这是怎样开放的心态啊!这样才能学到西方的精髓啊!我们要继承恢复中华民族的智慧,开出学统,并要实现民主建国的愿望,是新儒家的三大志业。(作者为北京白羊沟师资三班学员,当时和师范二班合班上课)
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晚上,内心一直存有一丝忧伤。甲午海战的战败,邓世昌与舰同沉的画面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每想起那些心怀救国大志的少年,每想起那一幕幕沉船的场景,每想起那个以身许国的邓世昌,我都不禁热泪盈眶。我为那个时代的懦弱而悲,又为那种与舰同沉、宁死不苟活的精神而泣。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当日本政府决定每天只吃一顿饭,倾全国之力建设强大海上舰队时,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却在修建宫院,以供统治者享受。清朝最重要的是发展小学,学风日渐萎靡,人心、人的志气日渐萎缩。“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心灵”。在这样的一种教育下,政府无远见,越来越不像样。学生中更是少有志气者。国土丧失,清政府的灭亡已是必然。
回望当今我们从学校走出的大学生,有多少人在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麻木当深沉,把怯懦当稳健,把油滑当智慧呢?对传统的遗弃,让我们很可悲的与智慧擦肩而过一百年。芸芸众生中,清醒者寡,迷茫者众。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必须要回溯源头,寻找我们的根本。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果我们不允许我们的国土再遭受他国的蹂躏与践踏,如果我们都渴望和平与美好,那么我们现在就要从我们的根源处教育好我们下一代,让我们的下一代不再像我们这样无知,不再像我们这样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使他们能学贯古今、融汇中西,成为生活的智者,和平的使者。愿我们的海洋能有一天恢复宁静,大地万物按时生长。蓝图不是由一个人画好的,而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与老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希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作者为北京白羊沟师范二班学员)
2013年11月16日 宋蓁蓁
周一、周二我们观看了纪录片《留美幼童》,又于周五看了电影《甲午海大战》,尽管对留美儿童的历史不能说是完全了解,但也算是初略有些认识。其中触动我处,是他们远渡重洋,在异国遭受文化、地域差异等冲击,忍受与父母离别之苦,而勤奋读书,其中有不少人或客死他乡,或回国后为国捐躯。此等志向、毅力让我十分佩服。学成之后,更是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国家和民族,此为中华民族之精神及士人精神之体现,乃我千千万中华豪杰之真实写照。当我想到,幼童们少年时是怀着怎样的不舍离国之情,又是怀着怎样的报国之志在异乡拼搏,只为有朝一日能荣归故里,彰显父母之德振兴中华,内心的震撼与触动难以言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立志并用一生为之奋斗,此生得有多大的勇气与魄力啊!我更佩服幼童的父母,天下哪有不盼儿女在身边的?能忍受骨肉分离之痛,只盼儿女成才,这样的父母有多大的胸怀,胸襟广大、目光长远,实为难得!
不得不感叹,高中的历史书是多么的单薄,它只用几句话概括这样的留美幼童历史,它只是知识的累积、事实的陈述,仿佛那些鲜活的生命只是一条条死去史实记载而已。当我了解到留美幼童的生平,在看邓世昌他们在甲午海战里壮烈牺牲,不得不愤怒、悲叹、扼腕、感动。当我了解到,他们为了清王朝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却因政治腐败等原因而壮志难酬、悲壮牺牲时,他们又岂是历史书上单薄的某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生命相通处,便能感人之喜,痛人之悲。我们的教育,知识的教育,到底埋藏了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而将其转为单纯历史教育的事实陈述?
感谢读经教育,让我重新认识生命,认识历史!(作者为北京白羊沟师范三班学员)
道中书院·2015年秋季成人读经招生简章(更新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