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举:读经宣导问题三则
一、回应“道不足还不如不宣导”
有人说,读经基础不够去宣导,会有负面影响,还不如不宣导。
是的,宣导员能力要很好,再出去宣导会很好。这个道理,人人尽知。
但我更知道,宣导是不能等待的。不是有了很强的能力再去宣导,而是,一个能力尚不足的宣导员敢出去宣导,就代表他有足够的诚意,一旦外出宣导,诚意会使他在不断的宣导实践当中,用心提升能力。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有了能力再去宣导,而是有了诚意去宣导,就有了宣导能力。
对于一个能力还不够强大,但确有诚意承担者,我们赞叹都来不及,难道还要责备他们能力不够吗?对于披荆斩棘的拓荒者,我们要笑话他们能力不够而伤痕累累吗?
习主席也说,要敢于到大海里游泳、经历风浪才能真正成长。历史不会等待犹豫者,天上也不会掉馅饼。
读经人不怕砸牌子,就怕失去信心,不敢拼闯。牌子是拼闯出来的,捂着不见风雨,恐怕会生锈。(2017/01/31)
二、诚则明矣:诚意是宣导第一要素
都在说诚意,但先生讲的诚意是活的,是心性的本源。可参看先生《大学“格物致知”试解》对“诚意”的疏解,若要再详细,可看《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先生对“诚意”的疏解。
王阳明讲心意知物,有诚意,就能知是非,就能格物。
也可说诚意是基础,但决不是死的基础,而是活的基础,是能生能长、本立而道生之基础,所谓“至诚无息”、“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读经教学和宣导的心法,都从这里开出。心法的根源若不透彻,就会在细节方法上下工夫。
平面地看,诚意不是万能的,还要能力。立体地看,有诚意就够了,因为一旦发出诚意,什么都有了。读经宣导,讲一个诚意就可以,因为诚意包含所有的宣导能力。
至于有人以为,有了诚意还不够,还要宣导能力,那是因为他理解的诚意,没有心性的本源灌注,如牟先生评朱子“空头的涵养”,若把诚意看死了,自己的心也快死了。(2017/02/01)
季谦先生:其实我曾经说过,宣导要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有学问,读经的理论;第二要有口才,这个口才包括你要能表达的清楚,最好是表达的流利,随时能够谈笑风生;还有第三项,不管有没有第一项和第二项,第三项最重要,就是我们的真诚!其实刚才说要有读经理论,要读经理论很清楚,其实读经理论是很简单的,不过应该说是简易,不能说是简单,简易就是大道至简,简单呢就是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大的道理,很庸俗,这叫做简单,其实就是简陋。每一个对读经理念了解的人,他都可以很容易把握到读经要领,何况是已经受过培训,何况是立志于宣导的人,何况是已经开始教学的人,甚至有些是已经开学堂的堂主,那对于读经的理念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再进一步说,读经理念还没有认识的非常清楚,只要他把读经的大要讲出来,那都已经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对读经的理论,我们说希望大家多多的去研习、深刻的思考,但是我比较不从这里要求,因为这也是慢慢形成的。而宣导读经这件事,在这个时代里面是不能再等的,所以你觉得你有宣导的责任你就去宣导吧!至于你有没有口才那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你有真诚,纵使没有口才你也可以感动人,只要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受你感动,你就会想到跟你一样去感动他人,你以你自己的感动去感动他人,就好像灯灯相传、光明遍照。(20161219讲于道中书院北京年会)
王欢锋:只要做事,难免会招致一些非议,这在所难免!总之我们不去理会,做好自己就好,平时讲课该怎么讲怎么讲,但要适当注意我们的态度言辞,不要给人留下任何把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心胸格局!
像习主席在达沃斯的讲话也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中国人绝对不会犯红眼病,我们希望大家都好!欢迎大家来搭乘中国的顺风车!
我们也要有这种胸怀,我们希望天下读经人都好,包括体制,我们也真心的祝福,我们希望天下人都来搭道中的顺风车!
对于所有有心推动读经的人,哪怕不认同老实大量,我们也不去批评,我们也相观为善!
另外,我们无论听到任何是非,都要最好从我们这里止住,流言止于君子!哪怕是团队之间我们也不要议论他人是非!
因为我们在团队之间讨论别人是非的同时,别人也有可能在讨论我们!
《易经》上不是说:君子于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有同仁说:读经学习还不扎实,外出宣导心不安。学习和宣导,怎么安排更好?
王欢锋:心不安的最主要原因可能还是诚意没有完全发出来,其实宣导读经应该是越来越心安的。理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这里是尽义的过程,要一辈子去求学悟道,练的就是我们这颗学而不厌的心,宣导则同样也是尽义的过程,宣导练的就是诲人不倦的心。
觉得理论欠缺不够,这里或许也有命的含义在,没有人敢说自己就够啦,就像王教授,也依然保持一颗这样的心态,他也常讲:若是世人谁能找到一个比读经教育更高明的教育,我从今天起立马就宣导他那种理论,这里实际上也是知命!
但是知命,而不认命,永远在尽义,只要尽一分义,命就往后退一分,这也是儒家人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理论不够,可以努力去学。
只要有了诚意,一切都能解决。这里的诚意是活动的,不是死的,诚意够的人,自然随时随地不会放弃学习提升的机会的。
所以《中庸》上讲: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易经》上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说的都是诚意,诚意发出来,无论宣导好坏都是心安的。
另外一个心不安的原因,可能就是太在意宣导结果啦!宣导的结果是复杂的,这里面有命限,并且每个人的因缘皆不同,我们要知命,只管尽诚意,不必在意结果,不计成败。
换句话说:宣导时用尽诚意,这是我们尽义,而宣导的结果则要知命!
尽义的过程是操之在我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而宣导后别人听不听的结果,或者听的结果理想不理想也是有很多命在的,也是操之再外的,是属于“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东西,是求无益于得也!
冯文举:诚意宣导,何来负面影响?零基础宣导的转化率是有限的,至多30%,是不是不能被转化的70%,就是负面影响?若这样看,孔子三千弟子,仅仅72贤,成才率也不高啊,那孔子的负面影响就太大了。
欢锋宣导了一年,大家看到的是鲜花掌声,但各地对他的不满与批评,都在我处汇集。我给欢锋私下反馈后,他会承认有不足,当然也会说陈述理由有所“辩解”。如果他诚意不够,要么会气馁,要么会很委屈,但他没有啊,接下来的宣导,还是一如既往的勇猛。从中,我感受到了足足的诚意。
王欢锋:我要不是经过这一年的宣导,估计还是像以前那样习气重,学习虽说也有长进,但不太容易把书本的东西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中国的学问、东方学问号称“生命的学问”,是由实践理性而发,不经由生命的实践是不容易从知识转化为智慧的。
当然这个知识转化智慧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诸葛亮那种隐居山林数十年苦读领悟,直接把知识转化成智慧,然后未出山就三分天下;另一种是边学习边转化。而我们要做第一种人在这个时代是不太容易的,而且在这个时代,宣导又有他的急迫性。
当年先生未退休之前就要出山宣导读经,师母都劝说:先生等到退休后,转正教授再出来宣导。先生义正言辞的说:我能等的起,天下孩子等的起嘛!然后就毅然决然地出来宣导。
其实先生也完全可以学校里,做几年学术,等到名声更大些,再出来宣导读经的。但先生没有,因为诚意到了,不出来都不行。
冯文举:我看,凡是外出宣导者,都有回锅学习、充实提升的迫切愿望。有这颗心,学习半年顶得上先前一年。
千万不要把宣导当成放血,而是造血。念头一转,力量无穷。
大家外出宣导,也是一样,是生命的实证,有此感应基础,再读经典牟著,提升将是很快的。
所以,当下,用心做好宣导,就是最好的学习。只是学习的方式不同罢了。
王欢锋:我总觉得自己的诚意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在季谦先生身上感受到的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正是我们该不断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人要有点“傻子精神”,其实像孔子、颜回这种生命已经到了“纯矣不已”的地步啦。
先生说过一句话,很值得大家回味:宣导读经为了啥?先生回答:不为啥,无条件!
“无条件”三个字最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德而不言,天何言哉!
有时候我在外宣导,也会听到别人提出批评,虽然也能接受反思,但当时心里也会有点不舒服,但也能化解。有时也会发发牢骚,这就说明诚意还差太远,离“无条件”三个字还差十万八千里远呢!所以得努力啊!
冯文举:诚意是有热度的,因为心性的源头是光明,这叫热诚,不是冷冰冰的。
三、也谈思考力
无论是北京三年,还在现在的道中二年,我都十分强调思考力。也可参看我的另一篇小文章《》(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中国古人思考力最强的,应是朱子。朱子主张仁智双彰,论述时是分开的,实际上也是分开的,以智为主,以智辅仁。但朱子思考的,是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而道德的知识本质上还是知识,与道德尚有一间之隔。
近世思考力最强的,应属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同样主张仁智双彰,但这里,仁智却是一体的,只是论述时可以分开说。孔子之仁有智的能力,以“知仁”为智。阳明讲良知,良知知是知非,此是非属于道德的是非,“是非之心,智也”,故阳明之智是仁的智,或说以“知是非”为智,这是智慧,与知识的思考截然不同。这是纯粹的道德意识。知行合一,当做如是观。
牟先生讲“良知坎陷”,是由仁开智。但性质上,已不同良知之智,但还有仁的涵摄。
以上,牟先生论述得清清楚楚。读经人要提升思考力,透彻心性本源,需要潜心去读牟著。(2017/02/01)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