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如明镜 人性似烛火:被唤醒的那一刻,我只是无言的感动
2017年7月21日 进阶五班 唐君凤
道中,求道在途中。我带着满心的期待从黑暗中向你走来。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心如这炎炎夏日让人焦躁不安。我是一颗被碾过的种子,却有一个“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的梦想。因为我是一名老师,我在求道的途中!但,学不见道,枉费功夫。我是一个“我执”很重的人,去了很多地方,学了很多所谓的道理,但最后都变成了我的“己见”,似乎一直跳不出那个“小我”,虽然也一直很努力、很认真。
王教授说过一句话:“事情不是认真就可以的,要明白道理。”
请问:何谓“道”,何谓“理”?道理又在哪里?
读经界的朋友告诉我,经典里有我要找的“道理”。
于是,一群人,一件事,一起走。我们开始——读经!
除了读,还是读!
除了经,还是经!
除了读经,还是读经!
第一天,我被这种机械式的重复弄得瞌睡不止。
第二天,出于新来的礼貌,我强打精神。
第三天,这种跟“日本人打仗”般的作息及这种读书方式,彻底让我内心的小宇宙爆发了。虽然,外表还风平浪静。于是,我一会慢,一会快,一会大声,一会小声,内心的躁动全在自己的读书中挣扎……
第四天,我依旧在内心的战斗中……
第五天早上,读着,读着,我突然几度哽咽,发不出一个音,泪不一遍遍模糊双眼。“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经典的句子,一句句,一字字,化作一块明镜。一种良知被觉现,又似一种被明镜照破污浊心灵的惭愧与羞恶。
我低着头,怕大家看见我的不安。
我抬起头,大家都在经典里喜悦重生。
几千年的文化,怎会因岁月而淹埋?几千年的智慧又怎会因人事变迁而遗忘?经典,只是我们每个人,人性的文字表现。仿佛一盏烛火,在黑暗的人生,给我们一种指引。
所以,被唤醒的那一刻,我只是无言的感动……
2017年7月21日 进阶五班 张金燕
转眼,参加道中书院·2017年(信阳)夏令营已有一周了,每天读经五节课快8个小时,晚上看研习2个小时,过得很充实、很紧张,好似回到了学生时代。
但是,又跟学生时代的感觉是不一样。
孟子曰“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读到这里,不仅泪流满面,圣贤的心灵那么清明,那么敏锐,就像清净的蓝天,有丝云影都看得出来。而我的心,已经被层层的习性污染,极少去反省自己的过错,看到地下脏了,就埋怨怎么没人扫地;看到厕所脏了,就埋怨后勤没把服务做好;跟别人的关系处理不好,总是先去找别人的错,我的是非之心去哪了?羞耻之心去哪了?“行不有得,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些圣贤的语言,虽然也读得很熟,但是要能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里,不需要去讨论有老人摔到在地该不该扶起来,因为可能很久也没碰上这件事,从身边的一滴一点的小事做起,看到不如意的地方,第一念不要去埋怨,自己动手把问题解决就好了,甚至连不如意的心都该没有。
孟子说“怵惕,恻隐,羞恶,辞让”四端之心本自在每个人心中,我们“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待父母”。天下只有这一条路走了,如果我们小气,可能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人都保不住。
想想自己已过“不惑”之龄,但是从小没有得到圣贤的教育,经典的教育,所以到了这个年纪人生还是有很多的迷惘和困惑,不过还算幸运,这时候再次能来到道中书院夏令营的道场里,坐在教室里,受着圣贤的教诲,看到王财贵教授谈到颜渊与复卦,看到孔子评论颜渊,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尽管天地都不能保证有差错,何况是人生,所以人生也难免有迷惘和困惑,但如果我们心里还有着一丝向道的心,有一丝光明,我们也可以效法颜子,让自己的光明性、道心渐渐扩充开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浑浑噩噩”的过了大半辈子,原以为人生不过如此。但是在道中书院紧张的学习当中,发现自己生命还有生机,还能努力的活出人样来。有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为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有冯院长给我们安排合理的课程让我们每天过得充实和饱满,有葛巧芳老师兢兢业业的教导让我们的读书声整齐而明亮,有进阶五班的各位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每节课都滴水不漏。还有各位道中书院的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服务。最后要感谢尊敬的教授,我们大多数都是因先生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才能聚焦到读经的道场里的。
以前听到别人问:“你能成为教授的化身吗?”我在台下总是小声的附合着,没有底气。“知耻而后勇”,今天我也在这里发一个大愿,即使我没有王教授、冯文举院长各位道中书院老师这样的德行能力,但是我知道我后半辈子地无条件的走这条路。我希望能在道中书院这个培养成人读经的黄埔军校中成长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宣导读经的能力。
“宣导读经不仅是教授的事,道中书院的事,也是你的事,我的事。”
2017年7月21日 进阶五班 孟金松
从早晨5:30到下午5:30,一天近八个小时的纯读经,老实大量,不耍花样,伴随河南信阳的酷热以及谭家河中心校园里鼓噪的蝉鸣。“王财贵读经教育”,我就这样大汗淋漓地走进来了!
虽然没有事先太多的期待——因为早已知道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但真正体验的时候,还是一种美满的激动。该怎样形容呢?加上晚上两个小时又十分钟,甚至是整整两个半小时的“理论研习”,这个“读经教育”犹如一坛二十年陈酿,不,是佳酿,淳香四溢,入口,又透出一股浓郁的甘冽。
时光的脚步在炎日的灸烤下,也显得缓慢拖沓,而百十个人琅琅的读书声,却展现得精神百倍、信念十足。久违了的读书声,铿锵在校园的上空,一只快十岁的狗狗,从未放弃过这旷世专场,行走在读经人座位的过道里,脚步格外别致;躺在读经教室整齐划一的书声里,翻来覆去的仲夏之梦,一定是,下辈子说什么也要托生成一个读经宝宝的节奏。
喜鹊们不懂什么,虽然时常来光顾,然而,除了啄食外,大概衔几根枝子去了。窗外道路上的行人,却是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扭过头来,使颈往里看,这种吸引,有一股不可抗拒的韧力。前一天,一位年轻的妇女走进校园来,径直走近我们的教室,驻路门口,一脸的呐闷,一脑门子的稀罕。久久的,不愿离去的,是他三、四岁的儿子,几次上了台阶欲入教室,都被母亲硬拽了回去了。我注视他灵俐的小眼睛,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河南道中书院倡导的“王财贵教育读经教育理论”、零基础宣导之“上山下乡进村”脚步坚毅,让一个又一个的乡村里,响起了读书之声。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撤并同,许多农村已经没有学校了。即使有学校,也因为不如城镇的好,所以没有去入学,凋敝得很,人稀寥落了。至于读书之声,声声入耳,村乡人看到“儿童散学归来早”,排队唱歌、嬉戏打闹的“红领巾”们的情景,早已是多少年前的皇历。而且,恐怕亦再难以出现在中国的乡村了。忽然想到几千万留守儿童的现状——近几年,有一位有良心的苏州企业家,在与贵州等省的山区教育系统联手,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那么,老少咸宜的经典诵读,是不是乡村留守儿童最美的“时光宝盒”呢?
小时候学语文,背过一首给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的赞歌,叫作:
赤脚医生好阿姨
一顶草帽两脚泥
背着药箱下乡去
风里来 雨里去
看病认真又仔细
我至今清晰印记着满面春风奔走在田间道路的梳着大麻花辫,亦或剪发头的“好阿姨”形象。如今,倘若换成“读经宣导老师”的身影,那模样一定会牵动如我一样“山村少年”的纯洁之心。
有一阵子,读着经,我的思绪飘飞了,飘到了三十多年前,我十二、三岁的时光,我刚刚割下了一大捆喂驴的草,在山坡上歇息,镰刀上含满了草汁,少年的我,利用这间歇,在阳光照耀下捧读一本中华经典,一时间,子曰:“诗云,孔孟老庄……或者,我刚把母羊妈妈拴在树下草坪放养,羊娃娃并没走多远,晨曦中,我捧读一本中华经典,一时间,那声音,像草尖上的露珠一样晶莹……或者,收秋的傍晚,夕阳余晖中,爸爸赶着牲口走在后面,我背着经典,声音撒满了黄土小路,夕照中,野径俱黑,远近模糊,只有我清脆的读书声,呼应着最早显现的明星星……
再或者……这样飘飞的思维不定……网上QQ群里闪烁着一行字:孟金松,你妈掰完玉蜀黍(玉米)了,叫你回家吃饭哩!快点儿!我忽然记起,这里是公元二零一七年,互联网时代里,田埂没有一头驴,许多人半夜里起来,在电脑屏幕上苦心孤诣地偷菜的时代亦早过去了,微信和自拍,已经快捷地将郝堂村道中书院2017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进校园”暑期培训班的资讯传过来了,“地球人都知道”,王欢锋老师休息一下,阿博老师正式开讲。——冯文举一线报道,敬请关注……
全球读经、全民读经、论语一百,中华读书的风气方兴,谭家河中心学校,孔夫子像挂出了神奇的蒙太奇,历史的影像档案历历在目,交相辉映。
孔夫子在拜项橐为师,谦虚地请教,窗下,赵中令在认真地“读鲁论”,二十七,苏老泉发愤读书,八十二岁梁灏,令人称异,八岁的莹,七岁的李泌……头悬梁、锥刺股的、囊萤的、映雪的,他们都在啊!砍柴维持生活的朱买臣手不释卷,“身虽劳,犹苦卓”!李密从牛角上取下书来,忙里偷闲!他们“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他们“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门前大树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精神矍铄的老爷爷捻须告诉我:“孩子,书要念好。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葛巧芳老师被接到了“小红花幼儿园”,面对“零基础”的家长朋友讲道:二十年前,教授开始在台湾开始推广读经!现在,读经,欲重回体制。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2017年秋季师资培训招生总公告,详情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