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五期之蔡仁厚《王阳明哲学》教学笔记及学员心得摘录
高阶五期理论研习之第三册为蔡仁厚《王阳明哲学》,两天读毕,现将教学笔记及学员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内容
本书可分为三部分(共十章)来介绍阳明学。第一部分(第一章):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阳明学的基本义旨和阳明学说的具体展开及阳明所做事功;第三部分(第十章):阳明的人格与风格。
二、特点及学习方法
《王阳明哲学》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为我们了解阳明思想由前三变(质变)至后三变(同质的圆熟完成)这全程发展提供了一条线索。第二部分:先概述阳明学的基本义旨,再做深入具体阐述,可对阳明学的义理之本做具体把握。第三部分:解析阳明的人格与风格,结合时代对阳明讲学的用心再做说明总结。
第一部分是总说,学员研读后,宜作一个总的梳理,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对基本义旨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四句教”等阳明学的具体义理要点,宜有重点地作点拨。第三部分比较简单,学员自行研读即可。
带班老师宜提早对阳明学的基本义旨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四句教”等义理具体要点做把握与体贴,以适时给学员做点拨。
三、学习价值
本书旨在解说王学义理之本,是继《中国哲学史大纲》后对中国学问义理做精微的功夫。程子说,“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学员依此可体贴到新儒家义理而至一高度,分判来看学问工夫之差别,对接下来要研习的体制三册:《教育学》、《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和《汉语文教材概论》,以及龚鹏程之《国学入门》,便可站在高处俯瞰,对当下各种主流教育思想可做较清晰的分判,实甚有益。(崔娜娜老师带班,守真老师辅班2018.04.05)
四、学员心得摘录
肖金琴:阳明的“致知格物”与朱子的“格物致知”,只因“主体”与“客体”的变化,四个字看似一样,顺序不同,就有了两种学问,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常玉贞:这次上高阶班再看《王阳明哲学》越来越清明,真有茅塞顿开之感,“良知不是别的,它就是我的生命中的一点灵根”,惊!惧!惜!这一点灵根,需常常体贴,常常用真生命去体证,推广读经亦要靠良知本身有不容己而涌现的力量。
崔梦婷:(1)事事物物向外求,向外找,是自寻烦恼,无量痛苦;只有反求诸己,反观内心,才能立己立人。(2)静坐与光景,让我想起之前有人跟老师说“我什么时候静下心来,再开始读经吧”,师回“你的心什么时候也不容易真正的平静下来,是读书让你心静,而不是等心静了才可以读”。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格物致知?
来俊妍:最切己的地方就是懂得了做每一件事都要从良知而行,知行合一,“理不外心,吾心即理”,“致知格物”不是穷究事物本身之理,而是把良知推致到事物上,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使事物获得真实之完成。
宋钰莹:只有真知才会有真行,没有真行说明还没有真知。万事要从良知而行,此心方可坦荡。
张金燕:(1)阳明先生是明朝大儒,讲学宗旨“致良知”,不是空谈,亦不是一种论说,而是真切的道德实践功夫。(2)良知之天理,天理并不是外在的抽象之理,而是内在的本心之真诚恻怛,由此真诚恻怛之心,昭明地自然朗现出来,便是天理。所以天理之朗现,就在本心良知处。(3)致良知的内圣成德之学的本质功夫唯在逆觉体证。
郑路达:存养须省察。我们在读经典的积累中,宣导的能力和实战是必要的,能激发我们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2018暑期读经宣导讲师班(第五期6.2-8.10),详情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