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想要的是融入我骨子里的智慧,可以伴随着我的生命自然而然的流淌

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时光总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流逝,而此次论语一百夏令营也走向了尾声,回顾过往20多个日日夜夜,那些抱怨、欢喜、感动,都是那么的美好,一起同甘共苦的我们,即便未来散落天涯,我想大家的心也是紧密相连的!

       相见欢的那个晚上,我就说我是为了沉淀自己,寻找未来的方向而来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内心浮躁之气太甚,生活散漫,一边不能吃苦,却又一边憧憬幻想美好的未来,一边厌烦着这样的自己,却仍旧不思进取,我曾想过很多方法来改变自己,古人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我选择买很多书籍来看,我希望即便自己一无所有,但至少也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希望每当自己登高望远时,想到的不只是:“哇!好高好美呀”,而是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情怀,我希望当我介绍自己家乡庐山时,能想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而不是在别人问起庐山是什么样景象的时候,绞尽脑汁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首古诗,这些需要通过记忆去搜索的知识,不是我的追求,我想要的是融入我骨子里的智慧,可以伴随着我的生命自然而然的流淌,可我在来这里之前并不知道那叫心灵的智慧,我只知道我所看的书,我想要考过的试,我所做的习题通通都是空的。

       王教授说读经的孩子是有福气的,我福气不大,但至少还是有一些的,这福气都来自于自求,更多的来自于读经教育的传播者和我父亲大人的引领,还请原谅我这个自私的孩子,到如今才对您们作出感谢。

       所以我这个自私的孩子,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自己而来,对读经教育的推广即便是很受触动,但终究还是没有花费过多的精力,更多的时候我都是沉浸在《论语》所带给我的智慧里不可自拔。我会时常沉浸在孔夫子的修己以安人,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智慧里,有时也会因为孔老夫子对弟子们说前言戏之耳的玩笑话而控制不住自己上扬的嘴角,所以当老师看到我们读着读着就笑了,也不要害怕,我们只不过被孔老夫子的率真所倾倒,当我们沉浸其中时,便是一场与古人智慧交流的心灵盛宴,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杂念过多,确实是该自我检讨的,但也正是因为内心的贪欲过多,才会选择通过圣人的智慧来洗涤自己的心灵。在此之前,我只想通过此次学习,确切的找到未来该何去何从,可当我真的读到现在,我才发现这会是照亮前行的明灯,是黑夜后出生的晨曦,可以用来照亮前方无数条康庄大道,何去何从,有时候真的不过是个选择。

        孔子说要知命,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去了解自己的命,并且去坦荡的承担,不怨天不尤人、努力的向前走,那么即便当你达到生命尽头时,回顾一生,也是自主的,如孔子般从心所欲,但孔子同时也说贫而无怨难,我想贫并非单指生活上的困苦,更多的还是心灵上的贫瘠,若能做到像君子般的坦荡荡,必也能做到颜回般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了,你也能做到孔子那般“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了,

而心性不如圣人般清明的我便只能在修己这条路上蹒跚而行......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汪国真诗集《热爱生命》的一段节选,我也一直把他当做我人生前进的格言,而选择诵读经典,我想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热爱与尊重。

     最后真的非常感谢这一个月为我们付出的人,无论是老师同学,朋友,还是饭堂做饭的阿姨们,这所有的人都有着美丽的心灵,在离开之际,我想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祝福你们!

2018年8月10号

“论语一百”夏令营学而第一班学员:文染方



《论语一百》结业总结

       犹记相见欢时,我说自己来这里的目的,我说我想用30天的时间选择未来的道路,学习古代文学还是现代当代文学,第二个目的是抱着好奇心看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先说说第一个目的吧,我确实很纠结,一方面我能感受到古文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与感动,中国古代文学史,在大学里也没有多深,皮毛而已,目前也不过学到盛唐,但是在之前每一段大的历史时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我都找到能够打动我,填充生命厚度的东西,让我为我生在中国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白话文近百年的发展,也让我对白话文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还特意找到一位网络文学的老师,听他的选修课,可白话文确实相比古文容易理解,白话文的文章也确实不敌古文一字千金,也有这样一句话,学古代文学的,看不上学现代文学的,学现代文学的,看不上学当代文学的,但学习现当代文学的人数,远远大于学习古代文学的人数,现当代文学已经近百年,仿佛一个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一般稚嫩,但正是如此,更需要有一种力量帮助规范,让他能健康成长起来,不管是精英文学还是大众文学,都应该各自取彼长,共同良好的发展起来,而不是相互排斥,这也是我所想要看到的未来白话文的前景,所以我内心是偏好现代当代文学的。

       来到这里一段时间后,接触到儒家的智慧学问,从前早就听过的道理,在这个地方变得深刻起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00年为了打倒传统文化,文言文倒了,白话文站了起来,现在传统文化复兴,文言文开始站起来了,白话文也不应倒下,而是并行相生才对,所以明白这一点的我决定不去刻意的选择一个,抛弃另一个,古文修心,以现代文修知,各采其长,岂不更好,专攻我所欲攻,采我所欲采,学习哪个更好,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只要能发展自己,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壁垒还那么重要吗?有所贡献就很好了,何必太过纠结执着,两者我都会学,只是专攻现当代文学罢了。

      把第一个目的完成了,其实第二个目的自然也达成。近30天的学习,我不断用书中的句子和我从前的经历经验相互对照,联系自己看到的,学到的道理来贯通理论,研习课上也是一样,所以理论研习课的感悟往往和理论本身关系不大,而是从理论或者一些并不重要的无心之言延伸出来的思考,印象比较深的是研习课上读到一句诗。老来尝尽风霜味,始信人间有鬼狐,一下子就联想到一本小说里面有一句话和他相似,未知苦处,不信神佛,进而就去思考,为什么没有吃过苦的人不会把心寄托在神佛之上?再进而去感谢,在我生命中帮助我的贵人和我的运气,让我不至于把希望托付神明主动显灵,而是选择相信自己,事在人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又想到兰亭集序中,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古人和今人之间的距离更是遥远,却能怀着相似的心情,相同的感悟,如同我们相聚在一起,手捧论语,而它已经流传千年,我们依然能从中读到千年前人们所感受的感动,这难道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吗?

      如果硬要说思考和感悟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我和文染芳在下课后聊天,也会用论语中的句子去分析问题,用的最多的应该是克己复礼了,有一个愿意和自己一起讨论三观也相合的朋友,真的很开心,有时候就着白天的感受聊到熄灯,实在太多,数不过来,在这里只挑印象最深的说。白天王老师讲座,谈到人要找一个永不叹气的职业和道路,之前的理论研习也提到多次,后来我思考了一下,我自问认为一个人会为他所选择的叹气,大都是失其不欲失,未得所想得,理想太丰满,现实就骨感,陶渊明从彭泽县令卸任,写下归去来兮辞就叹气已矣乎,算了吧,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初心不在此地,追求不在此处,后来他在田园之中且耕且吟,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找到了身心真正的归宿,王阳明一生,多坎坷却也能在临终时道出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窃以为,要寻一永不叹气的职业,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最后奋斗什么,莫忘初心,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学时听到这句诗,并没有在脑中停留过久,上了大学后学到这句时,突然有了很深的感悟,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人有善终学,谁不想善始善终呢?想要做到只有一途,初心莫负。可是知道一个道理是很容易的,人生不一定会这么容易,古人云,人生难得,中土难生,圣教难闻,我却发现还有一条圣意难行,知道道理的人很多,却不能一一践行在生命之中,不也是很可悲的事吗?

    那个名为《出路》的视频看得我感慨万分,教育原本是一件神圣的事业,却也被一些人眼中只有钱的商人当作敛财的工具,那个叫王玢的女孩,一个人坐在教室里,更让我感到可惜,印象最深的就是弘博讲师所说的,上面下面一起混。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循环,农村教育资源贫瘠,学生无法接受到好的教育,考不了高分,进了一个不负责任的学校,出来又没有能力,找不到工作,让他的孩子呢,会不会重蹈复撤,我也已经入了公立大学,但找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211,不是985,不是双一流,大学没有背景,哪来钱景,这个问题太现实,现实的可怕,而除了不断发展充实自己,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外,目前我也没有任何办法,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悦乐。真是大境界,但若没有心灵的丰富与纯净也达不到这个境界,我也无法确定未来我面对惨淡的现状时,能不能做到安贫守道,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但我至少可以肯定自己不会成为那个讲师去做那样伤天害理的事情。

     我无法忘记这一个月我所做过的事,接触的人都是能让我铭记的,我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目的,还附带了许多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收获了许多感悟,感觉自己又成长了,多年之后,还可以做来老来谈资,不错不错,苦是真实的,但收获也是真实的,就当做是命运,把这些道理用苦来明码标价了吧,这样一想也不过尔尔了,未来我将遇到风浪多得很呢,到那时可就知苦处了,但神佛也是没办法直接来渡我的生活,只能教我自渡苦海,所以还是日后慢慢自修吧。

2018年8月10号

“论语一百”夏令营学而第一班学员:李金玲


渐入佳境,心却五味杂陈

       看黑板左上角“倒计时”,从“30”减至“7”,似乎在宣告着什么?不能用“Yes”或“No”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有我们自己的回答方式,不是二元对立,应该是“既宣告结束,又宣告着开始”。结束本次道中行,开始自己读经新征程。正如上次说的“我会坚持读经,得之我幸”,同时我还会宣导亲朋好友读经,既提升自己,更帮助了别人。正如我老姐让我来这的目的,上大学不迷惘,找到自己方向。我想于他人也一样,让亲朋好友不迷惘。

        读经渐入佳境:一遍、两遍、三遍……八十三遍……一百遍。真的是熟能生巧,通过反复诵读经典《论语》,从最开始跟读都不好,到现在“齐读、快读、大声吼读”,这个变化就是重复大量读经的结果。我发现,有时累了,就站到门口,吹吹凉风,看看山川,听听鸟鸣,感受一下大自然气息,累就消散了。其实“人”,来自大自然,最后又回归大自然,只要在我们“失意不渝,前景不好”的时候,回归大自然,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会,归根结底就是“心”要明、要亮。正如王欢锋老师讲的,“心法”是本,所以不管自己走向何处、干啥,都要读经,“心法”就在经典中。

       快要结束道中行,“心”却五味杂陈,千里赴会,相约道中,转眼要说离开,不舍经典境,不舍朋友情。“朋友”郝堂皆是也,想家使我想快点离开,一起读经岁月使我想让时间停摆,正如张老师讲,大家庭要相亲相爱,走到哪里“爱”到哪里。是的,我觉得大家都把“爱”带到了这里,所以大家也会有五味杂陈的心。引用一句诗表达我此时心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纵使如此,但“读经”生活仍要继续,那就让我们带着道中情,继续过“经典生活”吧。

    踏实过完这个月,想必大家都有全新的面貌,这个面貌不仅是个人形体、气质的改变提升,更多是自觉自身多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不在于高度与否,也不在于自个儿是否有担任的体现和学识,更多在于我们都读过经、都在道中书院学习过,都被道中书院担当培育过。我们都有了一份责任,那就是要做优秀中华文化的积极发扬、传承者。要做好这两个角色不容易,但无关能力大小,而在于我们的“心”。如果硬要把两个角色分难易,我想发扬易传承难,传承难在于我们还未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境,当然不是说时代缺少这类人,而是现实生活使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学。当我们不愿放下的时候,那就让我们做优秀中华文化的发扬者。能力大小无关你是否能做,但能力大小能决定你的影响力,当我们不能像文礼,道中书院,那么有强影响力的时候,而我们还可以做一个火星,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世界万物本一,一生万,那我们就从影响身边人开始,终有一天会一生万,到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富强民主,实现伟大复兴,世界真正和平。

       怎么做?很简单,见到人就跟他讲“读经”,直到他像我们一样读经一百、二百……。当有人说我们有病,是一个大“傻子”的时候,恭喜你正在向王财贵教授靠近,是的,王教授就那么傻,这时候我们是幸福的,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这个时代这种“傻子”不多了。总有一天,他们会觉醒,一生讲着中国话,半辈读着西方书,脸都会红。所以啊,做好一个中国人,别被人家笑话了,引用王欢锋老师的话,读经的人是幸福的,读经的家庭是幸福的,读经的社会是幸福的,做一个幸福的人!

如果“自己是一匹医不活的马”,那就不要让下一代变成“一匹医不活的马”。

        做不了大师,那就做大师的爸爸。


2018年8月10号

“论语一百”夏令营学而第一班学员:彭雄洲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2018年秋季“论语一百”秋令营(9.3-10.7),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