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中风采】王欢锋:严格管教启慧命,尊师重道树道风

教研室 道中书院 2022-05-22


     道中书院一直以来,以“严格管教、严谨教学”闻名圈内,被誉为读经界的黄埔军校。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向来流传着“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的古训,近百年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普遍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冲击,各种快乐教育、励志教育,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各种各样的教育学说和管教孩子的教育理念严重的冲击着中国人传统教育中严格管教与尊师重道的观念,造成教育的种种困惑和难题。





引言

为了更好的引导广大家长懂得严格管教和尊师重道意义,在本次暑期夏令营期间,冯院长特意安排本期夏令营少年儿童营营长、道中书院副院长王欢锋老师为前来学习“儒商读经讲习会的各位家长和企业家朋友进行了一场题为《从孟子的性善论谈严格管教与尊师重道的时代意义》的专题讲座,讲座颇为精彩受用,现根据现场速记整理出文字,以飨读者,作为课程精要,望智者观其大略。

道中书院·2019本部夏令营“儒商读经讲习会”上期班第二天(7月13日),道中书院副院长、少年儿童营营长王欢锋老师精彩分享如下:


一、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

教育本质就是人性唤醒人性,良知启发良知,光明唤醒光明的工程。

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首先不是去教育别人,而是进行自我教育,修己安人。当父母的修己安孩子,当教师的修己以安学生。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教学心法即是:相信人性善,相信良知,唯有深信人性光明的老师才容易更好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领导人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如何才能传道,其实首先就要深通人性的善恶

1.西方人对人性善恶的认识:

西方人两千多年来大体上认为人性是倾向于恶的,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人是理性的动物,及基督教:众生皆有原罪,的说法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人性的认识,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由此延伸了西方一系列生存哲学。

2.东方人对人性善恶的认识:

战国时期:

告子提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流,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所谓善恶)

孟子:人之性犹水也,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善)

公都子: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有善有恶论)

幽厉兴则民好暴,文武兴则民好善(环境)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恶)

汉代时期:

王充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

杨雄:善恶混

董仲舒:人性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唐代时期:

韩愈:性三品论

近当代:

牟宗三:人性两层:天命之谓性(超越性)生之谓性(现实性)

3.孟子性善论的证成: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活动)

仁、义、礼、智(四性)(存有)

四端之心的依据在四性,心是活动的,性是存有的,四性的依据在天道,从天道,天命而来,叫“天命之谓性”。孟子的证明方式是:从心善证性善,证天道。逆觉体证,反求诸己。到了明代王阳明直接把孟子的四端之心用良知来统括,良知的背后就是天理,最后是天理即良知,良知即天理。

一个人做事情随时随地从良知而行就是随时随地顺从天道,反之一个人只要做事情顺从天道,那么他必定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从良知而行。良知是当下呈现,本自具足。教育工作者要随时保持良知的清明,要有一种不安不忍,心灵不要麻木。今天我们倡导经典教育,严格管教其实就是一种不安不忍。

4.两层人性论(超越层与现实层)对教育的启发:

既然人性有两层超越性与现实性,因此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既要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光明性,又要正视孩子的现实性(动物性)教育就是启发人性的光明性,打掉人的动物性。相信光明是对人性的信任,打掉动物性更需要勇气,更是对人性光明信任,相信人可以承受的了委屈,相信一个人可以用光明冲破无明。其实最好管教孩子方式就是让孩子读经,借助经典的力量启发孩子内在的光明性,所有的管理本质上都是正视生命的习气,正视生命的习气,用管理手段打掉习气,也是为了让光明性得以彰显,只要内心是坦荡的,都是以善引善,以光明启发光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二、教育中严格管教的意义

1.严格是一种最大的慈悲:

现代孩子不缺乏鼓舞,更不缺表扬,也不缺赞美,更不缺赏识,缺乏的反而是严格。

现在提倡鼓励,引导,鼓舞,赏识,轻松教育的父母,心性不够的情况下多数都会沦为溺爱。

严格的背后,其实不是考验孩子,而是考验家长,考验老师,考验一个家长和老师能不能严以律己,一个不能严以律己的人是很难去做管理的,更很难去管教别人,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严格管教更能看出一个父母和师长的心性修养功夫,敢于严格的家长和父母往往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这严格的背后其实正是基于对人性善的信心,基础对自己和孩子彼此的信任;不敢严格管教,只一味妥协强调鼓舞,引导说教,担心严格会对孩子造成阴影的父母和老师其实都是内在对人性善缺乏信心,既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孩子,是内心脆弱的表现。

一个敢于严格管教的父母师长,其内心必然是容易坦荡荡的,光明的,干净利索的,一个管教起孩子来畏手畏脚的父母师长,其内心深处必然是不够坦荡的,不够光明的,又不想被人发现,故而借鼓舞,引导,励志,光明为理由,隐藏自己内在脆弱,用这些表面光明的理由,包裹住自己脆弱的内心,其实是假光明,假慈悲,是良知的情识而肆,虚玄而荡,而人往往藏匿与此而不易自觉也。

2.严格的背后是吃苦教育,是受委屈的教育:

严格管理的背后,其实是吃苦教育,受委屈的教育。吃苦,受委屈本身都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通过吃苦,受委屈磨练心智,成长生命的手段而已。然后有了这个手段一个生命就更容易成熟,缺失了这些手段,生命反而不易成熟。

故孟子常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现在孩子都从小吃不了苦了,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中国家庭中传统教育中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几乎已经很难在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中看到了。经济条件好了,有些父母年轻时吃苦受累,产生了一种极不正常的补偿心理,不想让孩子吃苦,甚至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好,深怕孩子吃苦受累,殊不知,你越不想让孩子吃苦,孩子将来越要吃苦。《论语》中告诫我们:君子先难而后获。人生其实就是苦乐参半的过程,要么你先苦后甜,要么你先苦后甜,任谁也逃不脱这个恒常的定律。在吃苦教育中做的最好的就是我们的领导人,当年领导人插队陕北最苦的地区梁家河,白天当农民,晚上在窑洞里点着煤油灯读书,农村什么活苦,什么活累,抢着干什么。正是当年七年的基层锻炼,使得领导人深深的意识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领导人语重心长的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永远的奋斗目标。

今天的家长和教师都应当向我们的领导人学习,从小孩子吃点苦,能吃苦,愿意吃苦,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严格管教的背后还有受委屈的教育,其实现代家长接受不了严格管教的背后,另一种心态就是不想让孩子受委屈。其实同样的道理,你越不想让孩子受委屈,孩子将来越收委屈,同时假如从小没受过委屈的孩子将来遇到委屈反而不容易承受,心灵脆弱,为何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跳楼,撞墙,轻生,仔细想想皆因小时后受的委屈少,故而心理成熟能力低下所导致的。

历史上但凡有大成就者都是能受的了委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能承受多大委屈,就能成就多大事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宫刑而作《史记》

韩信甘受胯下辱,故能统百万兵;

勾践卧薪能尝胆,方可越甲吞吴。

一个没有受过委屈的人,其人格与心灵就没有经过检验,很难成熟,更不容易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当年夫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子路韫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对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烂矣。君子固穷,这需要从小就培养啊,一个没有受过委屈,没有经过严格管教的孩子谁又敢奢望他能“君子固穷呢?恐怕早就小人穷斯烂已了。

三、尊师重道的意义:

1.尊师的目的在于重道:

古人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尊师的目的在于重道,一个尊师重道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教育才有希望,一个不懂得尊师重道民族,和家庭孩子是很难受教的,一个家庭,这个民族的教育也很难上轨道。

尊师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孩子更更容易受教,父母越尊师,孩子越容易受教。

2.尊师重道的背后是生命学问的传承:

中国的学问历来就是德性的学问与知识的学问并重,甚至重德性养成,而德性的教育必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就是心与心的联通,心与心的相交,其实也是道与道的相交,师者的首要职责是传道,传道传的就是生命的学问,德性的学问,德性学问传承,没有尊师就很难得到延续与传承,若要传承生命的学问就必须强调尊师重道。西方的学问是知识的学问,重技能知识的传播,与德性生命关系不大,故而西方不强调尊师,更不强调重道。西方人的道德生命的归宗处,不在老师,父母,祖宗那里,而在上帝那里,所有他们不强调尊师,也不强调孝道,更不强调祭祖,但在中国不讲孝道,不讲敬奉祖先,不讲尊师重道是行不通的。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前带领红巾军征战天下,广集人才,朱元璋深知自己是一介武夫,周围大都是武夫,将来要治理好国家,靠武夫是不行的,于是派遣自己信任之人去请宋濂出山。他决定让宋濂教授自己的儿子朱标经学知识。

于是朱元璋亲自带着儿子去见宋廉,宋濂见义军首领亲自来访,又见朱元璋毫无架子,让朱标给自己磕头,足见他对自己的重视,但是,毕竟是义军老大的儿子,万一日后教授起来不听管教怎么办?宋濂乃聪明之人,他当即就把自己内心的问题巧妙的抛出来。宋濂问朱元璋,如果你的儿子顽皮不乖,我这个老师能打他吗?这一问,宋濂就是想看朱元璋的诚意有多大。朱元璋再疼爱儿子,也明白尊师重道的道理,他未多加思索,回答宋濂:不死即可。这四个字可是把朱标给吓坏了。朱元璋说的这句话不仅是为了让宋濂收下朱标,而且也表明了他对他儿子的教育态度。正是这四个字,让宋濂看到了朱元璋的诚意,让宋濂决定全心全意。辅助朱元璋和教授朱标也这四个字,朱元璋带儿子求学成为一段佳话。

朱元璋再疼爱儿子,也明白尊师重道的道理,他未多加思索,回答宋濂 不死即可。这四个字可是把朱标给吓坏了。朱元璋说的这句话不仅是为了让宋濂收下朱标,而且也表明了他对他儿子的教育态度。正是这四个字,让宋濂看到了朱元璋的诚意,让宋濂决定全心全意。辅助朱元璋和教授朱标也这四个字,朱元璋带儿子求学成为一段佳话。

关于尊师重道故事,古人比比皆是,不再赘述,今天的教育之所以问题层出不穷,很大一个问题就在于今天之教育缺失了严格管教与尊师重道,唯有真正深通人性,懂得严格管教与尊师重道父母和师长才相对比较培养出一个人和健全的孩子,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父母不要再批判所谓的严格管教了,要知道,现在严格是为了将来一生的幸福,同时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懂得尊师重道目的,只有父母尊师了,你的孩子才更容易成才,才能让师者得尊严得到保证,才能让一个学校树立起良好的学风道风。

严格管理启发人生慧命,尊师重道树立魏巍道风,愿天下所有孩子皆成栋梁,愿所有得父母皆能脱离教育的苦海,离苦得乐,喜乐常随!


(道中书院王欢锋老师讲于2019年7月13号暑期“儒商读经讲习会”)

延伸阅读:

  1. 道中书院·2019夏令营儒商读经讲习会(7.12-7.14)圆满结束

  2. 求学道中严管理,心存侥幸请勿来

  3. 道中首开先例,严格管理升级为体罚,对象为在读成年学员

  4. 道风整纪,再现“霹雳手段”——道中师范班严格管理纪实

  5. 放下手机,捧读国学;钢铁纪律,道中精神——严格管理,我们不妥协

  6. 清华两名博士被退学:老师不严格,吃亏的一定是孩子

  7.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8. 8年不准恋爱、入学一律剪光头···75岁的他骂出了50位世界级大师,年入11亿!

  9. 自古英雄出炼狱:只有这种魔鬼般的学习才容易培养出读经界的中流砥柱

  10. 之所以让你去道中书院学读经,是因为那里是最苦的,最能磨练人的

  11. 严格管理、严谨教学;大匠规矩,道中风范;霹雳手段,一以贯之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王欢锋老师授课,儒商读经讲习会(7.27-7.29),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