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天三点半起床,越来越有种没时间困的感觉。学习就是去打磨自己,瞄准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

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高阶九期学员优秀学习心得赏析

观影有感




-THE FIRST-

张开翼  河南信阳

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 

世界黑暗,貌似强大,但它只是阴影,没有根本,不是真相;当不忍黑暗时,只要一念觉知,你完全可以点一支蜡烛(良知),它操之在我;它和太阳是同质的,只是量不一样,不断扩充,长养这支蜡烛,就能光辉如明,可以驱散一切魍魉。 ——题记

这次的周记,老师提出三个问题:少年领·导人为什么能熬出来?为什么一直怀有希望?读经与他熬出来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这其实只是一个问题。领·导人之所以可以成为领·导人,经典在其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简而言之,领·导人通过经典,做“觉”与“健”的工夫,长养自己的生命,成为领·导人。其实,就如题记中所言一样,这些话,亦是我在听到这三个问题后的第一反应。

首先,“觉”的工夫。我认为要谈这个话题,家庭因素是首先不可少的。领导人曾坦言,很庆幸自己可以生在一个这样的家庭。

从之前的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领·导人的父亲,即便在文·革的困境下依然保持生命的活力,而他的母亲也并未因其父文·革遭批斗而要去划清界限。只这两点,就可以看到领·导人的家庭的家风之优良。包括他的父亲在文·革后心忧国家百姓,马上申请复出,亦是如此。在我看来,是家庭家风的长养使得他在之后面对自己15岁到22岁的艰难岁月有了基础。而我国家风的传承,根源于至圣的教导,根源于经典。

而后,“健”的工夫。如果说家庭使他觉醒,对光明产生了向往,对人生有了使命感,点亮了蜡烛。那么之后就是踏踏实实做工夫。心生光明,加之以下功夫勤奋读经;使他的见识更为深远,品德进一步被涵盖;而智慧的提升,又让他在白天使用知识的时候更易掌握,又有好学不倦的精神。

同时,如此看问题时则更易以己心体贴,便更可看见人性光明的一面,周围的细小善意,而又可以时刻自己鼓舞自己。其实,是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良性循环。不论是从领·导人挑灯夜读,咳出黑痰,还是从他为借一本书可跑三十里地,这始终不变的,就是让人触动的好学精神。其实,以前也看过类似短片,但读了经再看,是不一样的感受与触动。之前,不过当个死的新素材去运用,而现在可以感受一种生命的痛彻感。

其实在之前读《王阳明哲学》时颇有一种体会,有的地方虽读不大懂,但读完感觉自己良心在阵痛,那就是自己心力不足,工夫不够。

领·导人曾经经历的插队生活确实很艰难,但在他出来之后,这些却又成了他之所以成为领·导人的原因。其实还是一句话,我们经历的所有都是来成就我们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最近,看似越来越紧,管的越来越严,但是其实想一想,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且,心法是可以给自己以支撑的。当你告诉你自己没问题,虽然事实上也是有人逼了一把,但往往真的可以。

就像我在假期五点起床,一天都很困乏,刚回书院四点半都起不来,但在最近几天,三点半的铃声响之前就可以醒, 一天不怎么困,其实也有越来越有种没时间困的感觉。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只要瞄准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就好了。

如果说之前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的志浮现,而现在的学习就是去打磨,去认清、看准。

就像领·导人从艰难中走出来、活下来,只因心怀光明、心有真志,这其中的道是一样的。

而对于老师在《教育学》82页指到的教育归属问题,我认为理应归属于人的。因为,教育和生产劳动不同,是人面对人,而非人面对物。教育并非要归于经济与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经济,政治的发展,而是尽情地开发人性以智慧启发智慧,光明启发光明,从而培养大才,而后推动这些外在的发展。故教育需以人为本。

叶 彤   四川成都

用经典唤醒良知

    ——观《领·导人的初心》有感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为什么善言可以对舜起作用?起了什么作用?对别人起作用吗?是什么力量让舜沛然莫之能御?这个力量来自于哪里?别人有此力量吗?

近日看短片《领·导人的初心》,上山下乡艰苦的岁月里,是什么让领·导人与乡亲从格格不入到打成一片?他的心安在哪里?为什么他能熬出来?

我来道中书院学习,来学什么?对我有什么意义?是什么让我来学习?出了这种师友夹持的环境我还有多少奋进的力量?

从古到今,从外界到自己,都是良知的力量在起作用!良知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心中,她沉睡还是醒着?有几分醒着?我觉察到几分?剩下的良知哪里去了?如何把沉睡的良知唤醒?

近日,在薛老师的指导下,我大声地读经典,以至是使劲地读,腰板尽量挺直,让气畅通。今早上,我突然体会到这些经典其实是在对我的良知呐喊,唤醒良知,而同时又是良知对习性的呐喊,请习性让路,良知要前进,我使出浑身力气大声读,眼泪忍不住流出来,几近泣不成声!我为什么哭?为谁而哭?谁在哭?是良知在哭,良知想扩充、前行,却屡屡遭习性阻挡,哭的背后,既代表一种奋力的决心,也代表一种对习性阻挡的悲痛!

当年的领·导人他一定也是这样挣扎着、呐喊着、奋进着,良知让他充满向往和希望。但现实中,他不得不使尽浑身力量披荆斩棘,斩掉习性,为良知开路,而良知所到之处,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哪还有什么艰难困苦!哪还有什么惆怅迷离!都是为成就良知而来的,良知越战越勇!

同时,良知是需要助力的,我们拿什么让良知更壮大?用经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经典就是圣人的良知,也是每个人良知最光明的样子,用圣人的良知去浇灌我们的良知,去唤醒沉睡的良知,让良知扩充壮大,去战胜习性。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最终,领·导人成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领·导十几亿人走向良知的觉醒!中西文化的汇通还等着中国呢!世界古典文化的复兴还等着中国呢!世界人良知的觉醒还等着中国呢!而领·导人将带领中国人担此大任!是什么让他有此力量?是良知!他的良知怎么那么强大、光辉?就是那些艰苦的岁月,就是在艰苦的岁月中陪伴他、鼓舞他的经典!

所以,不怨天,不尤人。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不能接受的呢!都是来成就良知的,而良知是来成就生命的高贵和庄严的!读经吧!良知醒来吧!

感恩薛老师、感恩道中书院的道场对我生命的启发!

安 冉 河南平顶山

 轻轻松松等待,绵绵密密用功

                   ——观《少年领·导人》有感

高阶的第一次电影大课堂,有幸观看了领·导人少年时的志向,虽然视频只有短短几分钟,但领·导人那种好学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触动了我。

15岁的领·导人陕北插队,直到22岁才离开。但在那没有希望的农村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在古时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在陕北时领·导人说“立根在于群众中,任尔东西南北风”。因为有志向,不管东西南北风怎样吹打,领·导人只立于他的志,不退缩。

在那个没有希望的农村,领·导人为何信心满满,充满希望,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他懂得多少东西,而在于这颗心,如果你心中有一条道,也就是你有志向,不管你在哪种地方,哪种环境你都心向往之你的志向,那对于你的目标就会充满希望。领·导人为何充满希望,也许就是他心中的志指引着他不放弃。

领·导人去陕北时,他带的最多的东西就是书,在陕北时领·导人是白天干活,晚上读书,且读的是经典。至五四开始,我们的教育以西方为标准,现领·导人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政策。因为领·导人读过经典他知道,“德”为人之根本,一个没有“德”的国家,不是完整的国家。

今天看《教育哲学》有一个问题,死亡的问题。视频里提过领·导人流浪过,在他流浪时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看完这个短片,看到领·导人“好学,耐劳”的精神,我还有何抱怨,人必须有一颗好学的心,才不辜负你这一生。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4月9号观看了《天·浴》《我的中国心》,以及领·导人知青下乡的七年。为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结果却是截然不同。

《天·浴》的主人公文·秀,原本在学校好好念书,报名参加知青下乡,为什么最后换来的却是自己的死亡?因为他所追求的是好吃的好看的,追求的是物质生活,而没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所以最终死亡。而张志·新被关在牢房里七八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品格何等高尚。这样一个弱女子如何能坚持这么久?因为她追求的是她心中的道义,最后以身殉道。

如果说一个人最初的理想或者志向注定了他的结局。那么少年领·导人就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1969年,少年领·导人踏上了去插队的火车。大多数人在插队的一两年都陆续离开了,而领·导人却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只有经历过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炼就了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013年领·导人对青年寄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冯院长也说我们高阶班就是要学会逆来顺受,就是我为案板上的鱼肉,道中为刀俎。老师让我干啥我就干啥,老师要霸道,要无礼,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来书院不是享福的,要过简单的生活,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叫苦中作乐。

要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同人不同命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从中“枷锁”一词,我们大部分理解为环境捆绑,肉躯限制,可这样的枷锁,是绝对无法改变的吗?只能顺应着走下去?是只有一路走到黑?还是终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一天?

电影是艺术,也源于生活。本周道中书院在非放假的情况下,放了一部电影3个短片。4个人,4个决定,4种人生,同一个时代,不同的结局。

文·革时期,可以说中国近代进程非常混乱与黑暗的时期。大批知识分子被迫上山下乡。文·秀从一尘不染的样子,到人尽可夫,人人鄙夷。无疑,文·秀被外界的黑暗侵蚀,不能离开“蛇”的引诱,但接下“禁果”,突破道德底线的依然是她自己。有人说:“文·秀是女孩子,有什么办法,无权无势。”可同为女子,英雄烈士张志·新,莫说诱惑,丈夫、孩子、家族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是任何东西都交换不了的。然而,张志·新在大是大非之前,义无反顾地与真理同在,舍生而取义。

领·导人最好的青春年华,被下放农村,等于此生可能永无出头之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日初金升,却被剪去羽翼,带上镣铐。即使这样,领·导人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端正心态,与人民同在。没有出头之望,却也日日挑灯夜读。

回想自己,求学数十年,虽说用功读书常有,若告诉我,读书也没机会参加高考,我还会碰书吗?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当真只是为了“三月杏花八月桂”?可我为什么不是为自己读书呢?而凭什么领·导人就能明白这点?我想离不开两个原因:1、家庭。2、读的书。领·导人的父亲从政遇文·革被关押,被国家误解,却初心不改,在这样坚韧的家庭环境中,纵使再愚笨的孩子,也会有股文人气节。同时领·导人是文科生,农村劳作也不忘带了一箱经典。

古人早就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记录下来,只等我们打开经典即可知。

寻寻觅觅几十年如何立足的方法,有智慧的人早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准备攀登高峰了。

“君子尽义以知命”。家庭、学校、时代、基因都会影响人,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如何走下去。愚昧的人原地打转害怕黑暗,勇敢的人刺破黑暗勇于探知,有智慧的人以圣贤为友,以经典为灯,照亮前方,且永不孤独。


编辑:(助教)范琳

审核:(教务长)守真


相关链接:

1.人生是公平的,曾经没有读的书,现在需要来补课;没有吃过的苦,现在也要一一经历。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百日精进”高阶班过往信息汇总,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