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子还魂,重现于世:在二十世纪苦难深重的中国,马一浮先生无疑是个神仙般的存在!
编者按:道中书院秉承“老实、大量”读经教育理念,传承新儒家义理。2021年元旦,河南驻马店本部“百日大牟学”教学之“马著选读”阶段首次对外开放,单开马一浮著作选共学班,是为第一期,冯文举老师亲自带班,四日共学,学员收获良多,以下是学员心得选编。
马一浮先生说:“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马一浮认为,把哲学分成本体论、认识论、经验论、方法论等,乃是从近代哲学开始的,而“中土先哲,本其体验所得以为说”,其学“内外本末只是一贯”。可以说,在马一浮那里,全部文化或哲学问题,以及全部教育问题,都只集中在一点上,即“发明”和“反求自心之义理”。
读书23年,学哲学7年,学了一堆认识论等从未接触过的名相,也不知道到底有啥用。如今读牟著、读马著,读龚鹏程、余英时、钱穆,才知道什么是真学问,心中百味杂陈,往事不堪回首。如果青春年华一接触哲学就学马一浮牟宗三那该多好,就不至于浪费大好时光了。时间精力要用在正确的、有高度与深度的学问上。不然只是增加一点知解,与生命无益。
如果早点明白心性是核心,从根上努力,从最高明的经典学起,就不至于迷茫无所适从。
当初写哲学论文时,没有人跟我说“为己之学”“生命的学问”,没有人跟我说“先立乎其大”,也没有人跟我谈义理、谈自身受用。我完全不知道那些哲学术语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畏惧而且厌倦。毕业7年之后,我终于遇到了我朦胧中追求的学问。马一浮先生说:“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唯尽知可至于盛德,乃是得之于己;尽能可以为大业,亦必有赖于修。如此,故学问之事起焉。是知学问乃所以尽知尽能之事,而非多知多能之谓也。”一段话,让我明了做学问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今教育领域重知识的学问,缺少智慧的引领,缺失了人文关怀,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迷茫郁闷。“上帝死了”、“人死了”,人们失去了希望。人生的迷茫因为没有方向。我们缺了文化的引领近百年,教育领域知识占据了主导地位,无法对以后的人生、成家立业、为人处事做出指导。家庭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健康、医疗等领域都失了重心,而东方的学问就可以一举解决这个时代的大问题,给人类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
曾经的同学们,挣了钱买了房,要考各种证来提升自己职场竞争力,感到厌倦的时候,来跟我聊天,羡慕我什么都有了。我特别诧异。我没房没车,为什么觉得我啥都有了?原来他们从心里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但迫于生计,选择了现实生活,但是理想的微光一直留存心中,看到我遵循内心做我喜欢的事,才明白原来理想和现实是可以兼顾的,所以“嫉妒”我,但是真要重新选择,又未必真有勇气先不顾现实追求理想。选择职业是最重要的事情,同样5年的积累,含金量不同,精神面貌就不同,结果也不一样。要在本源上做工夫。所谓“学不见道,枉费工夫。”
这就是“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固元培本是最重要的。先有前面的“1”,后面的“0”才有意义。那个“1”就是经典,就是智慧,就是精神追求。精神并不虚幻。老实大量读经典的生活才能保证心灵的尊贵和充实,让我们不至跌入凡尘,用经典充实内心才不至于被浅陋庸俗所污染。儿童读经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顺利健康成人,成个顶天立地的人。马一浮先生和新儒家的前辈们用他们的生命指引我们一条人生的坦途。
河南洛阳 王欢锋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牟学班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再次研读了马一浮先生的著作选读。研读马著于我而言,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二十世纪的中国是苦难深重的,中国文化几近灭绝的世纪,马一浮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奇迹——神仙般的存在。马一浮先生就是二十世纪的颜回。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少年成名,游历西国,学贯中西,又不为俗学所染,回国之后毅然决然封闭西学,苦读中国圣贤书。在得到教育部秘书长委任时,他欣然上任,但得知蔡氏以教育部名义废除读经时,他又苦口婆心劝蔡设立通儒院培养中国学术人才,以培国本。得不到响应他奋然离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我为学得力处,只是不为人知”,天下无道,我宁愿默默独守大道,守先待后!抗战爆发,战火纷飞之际,他最终被竺可桢校长打动,于浙大开讲中国学术,他先立其大,一开讲就讲横渠“四句教”。这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时期,无疑是给人们极大的鼓舞。后来他又历尽艰辛,创办复性书院,“剥落习气,复明本性”,复性书院开办无疑是那样一个年代中的一个奇迹。开办书院,他决绝的坚持书院独立于世俗教育之外,亦不为学生谋现实的出路,他说:孔门弟子三千不为多,一二颜回不为少。这就是马一浮先生,“吾道大矣,不可贬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读马著于我而言最大收获有三:一者,心性之提升与振拔。马一浮先生在《尔雅台答问》中对弟子或求学者答复,每一篇于我而言无疑就是一剂清凉散,助我拔除多年的习气。去矜的工夫是最难的工夫,长期以来,我骄傲、急躁、炫耀的习气,被马一浮先生震聋发聩的言语点拨,我仿佛见到马老站在面前提点我,若是还不醒悟,痛下决心,剥落习气,直面本心,又如何对得起自己呢?又如何承担起未来的读经大业呢?“我为学得力处,只是不为人知”“我这里只有减法”“读书不切己,只记得许多名相,只是徒增习气”,凡此指点句句戳中我的病痛,令我无所遁形。“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理事一体,切莫将理事打成两截。这么多年来,我应事能力薄弱,不得不说是不明本心,不识儒者本怀。朱子说:未有不晓事的圣贤。马老告诫我辈年轻学子,勿把理事打为两截,要历事炼心,明得本心,劈柴挑水皆是道。俗人做雅事,雅事亦俗;雅人做俗事,俗事亦雅。马先生引述一禅师的话说:若真能于一件事上持续用功三年,若无所成,割去老僧头去。想想自己几年来长进缓慢根本原因就是不明本心,不知道在本源处下功夫。马著的研习于我自身又如时雨之润,春阳之温。研读马著带给我的第二点收获是马先生超凡的见识。季谦先生说:智慧比实践首出,见地比热忱重要。马先生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六艺归于一心”,这一点见识于第三代新儒家代表当代读经教育首倡者,季谦先生提出的“诸子出于儒家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马一浮先生当年在接任教育部秘书长之职后就强烈反对蔡氏废除读经科,并建议蔡氏设通儒院以培国本的做法,包括后来马一浮先生自己创办复性书院坚持独立办学,独立于体制之外,不为学生谋现实之出路,种种做法,都是有超凡的见识在其中。纵观今日中国教育之种种弊症,皆因民国以来之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见识浅陋所导致。所以王船山夫子才会发出“害莫大于肤浅”的感叹。马一浮先生的见识就足以决定了他在二十世纪的文化高度。不仅如此,马先生不仅能智及,还能仁守。在个人修养上,马先生颇有仁者气象,他融贯佛老,会通儒佛,圆融无碍,许多方外之人也对其人格修为赞不绝口,这点自是同时代的熊、梁两位大儒莫能相比,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说马先生有颜子之精神似不为过。他整个就是一团和气,春意盎然。于儒学,他融通汉清经学,用其长而避其短;于宋明儒,他则是程朱之骨架,陆王之心灵,通透圆融,心性不二,工夫境界更是圆融无碍。 读马著给我的第三点收获,就是马一浮先生创办复性书院的经历,对我们今天读经人从事读经志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书院办学自古就要秉持“道尊于势”的理想,不受时局政治的干扰,有傲然独立之精神。同时办学过程中也要有理性架构之表现。这点上第一代新儒家熊、马、梁三位似乎时代感受均不如第二代唐、牟、徐强烈。马先生精通西学,却弃而不用,或许是精力有限,马先生以中国学问为本位,先立其大,亦未可知,后学不敢妄加揣测。然第二代新儒家,尤其牟宗三先生则是充分融通西学,面对时代提出“新儒家三大志业”“良知坎陷”等诸多有创造性的见解,破解当代中西文化会通迷局,可谓是一大转进。然牟先生之开创工作亦离不开马先生、熊先生等老一辈的努力。第三代新儒家王财贵先生则创造性的转化,以述为作,重开“读经教育”法脉,为新儒家学问在世界传播打下半壁江山,同时大大解决了新儒家学说被近世学人垢病缺乏,化民成俗作用的短板。今天道中书院继续沿着季谦先生重开的“读经教育”法脉,以读经教育人才培养和宣导推广为职志;以体制读经为手段,推动全民读经,助力天下学堂、文礼志业,不得不说也是一大创举,这种创举同样也是秉承先哲前辈述而不作之精神。在三代新儒家,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唐君毅、牟宗三、王财贵先生等诸大儒身上,都有孔孟一脉先传之精神,那就是“好学”之精神,那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道中人身上亦随处可见。“天地间任何的事业,不过是良知之一点精诚恻怛。”“理之可能处,即事之可能处。”因为有此理想,有此信念,中华文化就不会灭亡,我相信因为有大德者,这个世界就不会被湮灭,愿我们读经界同仁在研读季谦先生文集和牟著的同时,也都能来研读下马著,自我提升,明本体,开工夫,证境界,我相信假以时日,我们必能“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夫天下皆言学,近百年西学东渐,经学废读,经子、经集不分,或降经为史,或曰国故,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国人重器用而轻德性,学之大义不明,久矣。
自马一浮先生于抗战初楷定“六艺即国学”,并断言:中土六艺统摄人类一切学问,而人类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
大音希声,曲高和寡,自古皆然。先生弟子乌以风先生云:“植千年之道因者,缘不必结于一世;培万代之道基者,功不必成于一身。”先生之德音虽不为当世所尊,后世必有应,道之必然。
己亥岁末,余入道中书院举办之先生著作选读班第一期,四日闭关式学习,于先生之学略有所入。
六艺之学乃圣人德性生命之发露,六艺之《诗》《书》《礼》《乐》《易》《春秋》,乃人性心灵之六种向度,互为涵摄,统之于一心,自性具足,外求不得,唯指向自己一路为圣贤之真血脉。
六艺之学向内求德性之圆满,并不排斥外在器用之学,只为分清学之本末,于道德良知体系统摄现代知识,非以现代知识而否定或剥离道德学问。
先生尝言:“六艺之旨,散在《论语》,总在《孝经》。”先生之道德形而上,以孝为归宗,或可曰六艺之学乃道德孝化论,乃孔门之真血脉也。
观今世人类一切外在冲突不息,皆因学问不明,唯真学问增一分,人心就少一分陷溺。设天不丧斯文,先生之学必重现光辉,人类因孝悌礼乐之昌明而相生相养,而不致于继续相争相杀,故先生之学乃绝学之真传也。
四川内江 江增欣
《颜回重现,人间之马一浮》
先生处事接物,无论巨细,从不敢有纤毫怠慢之私,必尽其心而后已。内省不疚,故能终生无大过。一直以来,我认为颜回之生命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有的,读了马著之后发现,也不是不可能。我此生要好好读经,好好读理论,好好读牟著,好好读马著,让自己的真生命呈现出来。先生说:我为学得力处,只是不求人知。我觉得自己太不足了,所谓:学然后知不足,虚心学习,做好自己,不做给任何人看,我要找到我的本心,让内心清明起来,做一个真正的人。贵州兴义 芶柳
河南焦作 董宝琴
安徽芜湖 张雨榛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颜子还魂,重现世间》
马先生就是20世纪的颜回,他的生命通体透明,饱满光辉,“才动即觉,才觉即化”。他的存在就是一个传奇,尤其是他处在那样疯狂的世界中,反其道而镇定之,并对中国文化道统的永恒性充满自信。他的学识与高度让人望洋兴叹,读完我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处于什么层次,真是差得十万八千里,才知道什么叫“见识”和“生而知之”。“好学”绝对是他的一贯风格,关键是他还聪明,过目不忘,即使如此,他勤奋刻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为学得力处,只是不为人知。”他的生命状态影响了我,在战火中淡定如常,谈笑风生。做为一个人居然能如此活着,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并向往之。同时我那驰求的外在欲望也逐渐剥落,人生多了一份洒脱与喜悦。四川成都 叶彤
相关活动链接:
2.多一种角度看读经——高阶八期《经史合参·钱著选读》研习会讲话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马一浮著作选共学班招生公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