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把赚的钱交给父母管吗?”我不会。
为什么写今天这个话题?
因为我一个好朋友,毕业3年,赚的钱都交给爸爸了,结果,爸爸借给朋友做生意全赔了。
他是IT行业,收入很高。这件事快把他气死了,这个钱可是他房子的首付。当时,父母的理由是怕他乱花,帮他管理。
大部分父母都是这个观点,可是如何管理钱,这是我们早晚要学会的一课。
然后,我就去采访了很多朋友,钱是父母管理,还是自己呢?
这个话题,大家很有感触。我遇到最夸张的是,有一个朋友的同事,工资每个月1.5万,公司直接打到父母拿着的银行卡,然后,父母每个月给他发生活费......
平常,这个同事也非常节约,连最起码的吃住都是最低标准了。这还是上学的模式,父母每个月给生活费。
还有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每个月赚多少钱也不给家里,没有钱就找爸妈接济,独立和没钱时是双重标准。
对于钱的态度,我认为一定要清晰,钱容易引起家庭矛盾,一定要处理好。处理好钱的关系,很多家庭关系也缓和了。
我们独立走向社会后,除非家里为我们上学或亲人生病欠了外债,我们可以帮着还,而如果父母能够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我们逢年过节给父母钱就好了,没必要把钱给父母管理。
我和刘先生的观念,中秋节各家给5000元,过年给1万元,平常买衣服、寄吃的这样。如果父母需要大额的花费,比如买房子,给一笔赞助。
但我们会给父母买保险,我给爸妈买了医疗险和防癌险,重疾年龄太大了,买不了了。
假如我父母提出来让我出钱帮助弟弟呢?我不会答应,但是我弟弟开口告诉我他的难处,需要我帮忙,我会。
因为他的事情,需要他自己来处理,来告诉我,我们姐弟俩还有什么不能说的,非要通过父母呢?
我认为一个人的独立,就是从经济独立开始的。如果你还把钱交给父母管理,我建议可以从现在学习规划生活了。
钱这件事情比较直接,我们更能够说清楚自己的原则,而和父母的关系,我们需要一个长期沟通的过程。
接纳你对于父母的
负面情绪,积极沟通。
现在,我和父母是朋友的关系,经常打电话聊天,朋友圈对他们开放,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次在签售活动的现场,都会有读者问我一个和父母有关的问题,本质是孩子和父母的价值观不一样,而又想说服彼此。
我们和父母的观念不一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很多时候,理念不一样没关系,最怕一聊天,彼此都有很大的情绪,本来可以沟通的事情,变成了人身攻击,彼此指责。
前几年,当意见不和时,我也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和父母吵架、闹别扭,双方的情绪都非常激烈,把最伤人的话都说出了口。
可人总会成长的,尤其这几年,我年龄大了,真是一岁年龄一岁心,看着父母变老,对待父母就有了很多耐心,再遇到观念不一致的时候,哪怕吵架,过后我会反思,到底为什么情绪会失控?
当然,并不是去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让它自然流动,去接纳和觉知。
就像武志红老师讲的那样:“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一样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该被接纳。”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在这种练习的过程中,我和父母争执的时候越来越少,能够更多地采用积极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我们家的钱都是刘先生统一打理,我有知情权,每个月会对账。有一次聊天,我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就特别担心。
因为她晚上都看各种“老娘舅”类的节目,然后跟我讲,“现在的男人不比以前了,刚结婚靠谱,过几年谁知道呢?”
后来,她和爸爸提出来,可以帮我管钱。毫无疑问,我肯定不会把钱交给他们,直白一些,钱哪有在自己手里方便呢?再说,现在的老人经常被骗。
不过,我道理还是要和父母讲明白的,他们给我提几句没什么,自己女儿嘛,别以后傻的和儿子、儿媳妇这么说,这不影响家庭和谐嘛。
我说:“爸爸妈妈,我和刘h(老公)是一家人,这是第一位的,我和你们是一大家人。我赚的钱,都是婚后财产,有一半都是刘h的,假如有一天,我出了意外,剩下的一半,你们三个人平分。”
借这个机会,我和他们认真讲了我的观念,也提醒他们,以后儿子结婚后,一定不要介入他们小家庭的生活,赚的钱,人家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不止钱的管理,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很不一致,他们节约习惯了,天天告诉我要省钱,存钱。我就用类比的方法说服他们,就是我花的看起来多,但占我收入的比例不高。
这之后,爸妈也会让我节约,但再也没有提过钱谁管的问题,他们明白到一个道理,我赚的钱就是我的钱,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作为子女,该尽的义务,肯定会尽,但他们对我的钱没有支配权。
你的独立并不依赖
于父母的认可。
身边很多人,包括我一些朋友,当父母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比如要求姐姐帮弟弟买房,很多人都不懂得拒绝,害怕父母失望,希望父母觉得自己好。
我们不一定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从心理上要独立出来,你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我们不要把父母理想化,认为他们的要求都是对的。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很普通的人,认知也有局限性,可以孝顺他们,但不能愚孝。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很简单的标准,就看他经济是否独立,是否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这样的人不适合谈感情的,容易没有边界感,容易推卸责任。
我们要有一套自己的处事标准,父母的建议只是参考,做决定的还是你。就像熊太行老师说的那样:“要想独立,就要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父母也要学习独立,
享受自己的生活。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过得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虽然他们双方的观点是对立的,但是他们都默认了一个前提:每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很上心,如果孩子过得不好,他们自己也不会开心。
李诞也分享了,上大学时爸爸天天打电话的事情,“天天给我打电话,我都烦死了,我每天都跟他说,我过得特别好,我当时是不理解,我后来想清楚,他还是想在你的人生中,有参与感,他不能接受,怎么我突然变得如此的不重要。”
大家都非常认可这样的状态,而最后,高晓松说:“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都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不配有自己的亲密关系,他们也要学习独立。”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真的不容易,吃过很多苦,为子女付出了很多。我们很难和他们讲独立人格这些东西,但要带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的生活里有很多焦点,不止有我们。
去年,我第一次带妈妈出国,去俄罗斯,她头疼,饭吃不习惯,和我强调再也不出国了,简直受罪。
无奈,隔了半个月,她又和我去了日本,玩了8天,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要求:“你能不能给我买一个智能手机,我想拍照。”
就这样,我让刘先生买了他们公司(华为)的一款不错的手机。这两次旅行,鲁瑾姐的妈妈也去了,她们俩互相加了好友,成为了朋友。
今年3月份,我们说去泰国再一起玩,妈妈都没有推辞的意思,安排好家里的生活就去了。鲁瑾姐约我明年一起去柬埔寨,她妈妈也去,我给妈妈打电话。
要是以前,妈妈肯定会说不去,这次她犹豫着说:“我去不去都行。”我懂了,她想去,她不想着因为省钱拒绝了。
以前,她来上海,我需要去接她,现在靠自己完全可以搞定,她学会了坐地铁、玩智能手机……
我妈妈63年的,只有55岁,她的人生还很长,学习新东西,确实需要一点时间,但只要耐心教,肯定能学会。
哪怕她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我觉得她内心里是很想了解这个世界的。
这次尼泊尔这行,报名的时候,我以为年轻人会特别多,没想到当妈的最多,丢下老公和孩子,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孩子功课怎么办,老公辅导。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特别开心,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哪怕有了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对于我们的父母,作为子女,尽量给他们找一些乐趣,让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
无论对于子女还是父母,只有独立才会幸福。
- END -
往期文章推荐▼
(点击图片可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