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诗考②|论七十后诗人及其写作策略
70后诗考②
论七十后诗人及其写作策略
张祈
↓
1、诗歌的代际划分事实上没有多少实在的意义。虽然很多人认为,70后诗人是一个流派或者诗歌团体,但在我眼里,他们也就是一群互不相干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数字符号把他们凑在了一块儿。就诗歌写作的追求来看,70后诗人们也是五花八门,呈现松散多元的特征。不过,越是这样的松散式写作,也就越孕育着更开放的可能,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看好70后诗歌写作的重要原因。
2、在当前诗坛,很多人反对以政治或者道德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人或者一个诗人,然而置身于我们的社会和历史,每一个政治性事件给人的影响都是可怕的。和70后诗人有关的政治性事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文革,一个是1989。对于前者,大家都是最多是听说,但是并未亲历,因此在他们的的梦境里总有这样的一个难言的阴影(这一点和完全“幸福甜蜜”的80后截然不同);对于1989,一般来说,这是70后诗人的一个重大精神挫折。当高举的理想主义泯灭之后,他们不得不陷入肉体的狂欢和彻底的怀疑与虚无。根据上面的两件事,我们大约可以概括出这一代青年诗人的精神底蕴:这是一群生活经历相对简单,拥有着自然的梦想和对现实的沮丧体验的青年人,他们青春的花朵尚未完全绽放即被突然的寒冰摧折,而社会变革期的动荡又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极其疲惫,于是,具体到对某一些问题的态度上,他们的表现是防卫心较重或者是无所谓——“是这么回事吗?啊,那是你的想法,我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信。”
当然,这样的说法并非绝对,因为一个诗人的精神品质还要看他自身的生活经验、天赋与智慧。我有时会想到,也许在这些70后的诗人里,会有一些保持了心灵洁净和能够洞察时代与自我的优秀者,他们也许能够突破常规的状态(或者说是不会因为政治或者社会的变化而扰乱),写出一种真正健康的令人惊讶和欣悦的诗歌。
3、当前的诗艺批评中,“现实说”、“镜子说”等早已经落伍,代之而起的是“游戏说”、“快乐说”、没有原物的“象征说”和不知所云的“后现代批评”。然而,社会现实的存在,还是影响一个诗人写作主题的重要因素。在70后诗人成长的岁月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在这20年中,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10亿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平心而论,能够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70后的诗人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至少不用直接面对贫穷、饥饿以及战争与死亡的危胁;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中国政治的改革并没有和经济的发展同步,在和谐和宽松的政府文件后面,还是比从前并不松绑的言论钳制。很多70后诗人都有这样的迷惘,那就是,面对这个时代,他不知道应该是去赞美还是批判。
这样的迷惘表现在写作上,就是一种美学追求的不稳定。虽然多样化的手法和写作趋向是70后诗歌写作的特征,但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特点有时会在某一个单独的诗人身上出现。比如说昨天他是一个厌世者,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吹捧者;昨天他写作抒情诗,当看到同伴们都写口语诗时,他又去改写口语诗,并把自己从前的作品说得一文不值。每一个优秀诗人的成长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他的本性也不允许自己经常来反对自己,因此,很多世界级大诗人的特征是,无论他在写什么,运用什么技法,但他带有本质性的观察方式和语调是不那么经常更换的,即便是他喜欢玩弄一点变调或者复调,但他的诗歌“主旋律”还是清晰可辨的。简单来说,一些70后诗人这种美学追求的变幻本身是一种不自信,是一种诗艺上的投机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对诗人自身的成长是有害的。
4、我有时想,用十年的跨度来总结一代青年是不是特别合适。目前的70后诗人中,年长者大约到了“人生的中途”,年少者也大体有二十六、七岁了。从诗歌写作的数量上看,据我的了解,这些70后诗人中的较成熟者已经写出了两三本诗集的作品或者更多(以每本诗集100-150首计),年少者也大约完成了一个初学者向真实写作者的飞跃。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的作品还大多隐藏在暗处,就是那些已经有些名气的,人们提及的也不过是他们的有数的一两首诗。换句话说,现在还有没有评论家愿意拿出时间来,好好地阅读这些冰山下面的草稿。但是,如果仅仅是浮光掠影,人们是很难真实看清70后诗人的真实面目的(就象一些文学刊物曾经炒作过“70后”这个概念,但现在那些青年作家和诗人几乎已经无影无踪)。
如果把70后诗人和之前的今天派诗人、朦胧诗人、第三代和中间代来比较,70后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广阔的诗歌视野,这不象更早些的诗人们,他们在诗歌的学徒期苦于找不到模仿的对象,而互联网的直通快车也给了70后的写作以更自在的发表交流空间。当然,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写作方向的多样化与自身风格的构建,简易的发表途径与作品的精雕细刻等。事实上,今天的诗坛对70后的成长并不能说是完全有利,因为象那种用一首诗名扬天下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70后诗人的个人声誉多是靠长年不断的创作和点滴的累积得到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当前的诗坛还是半垄断形的,有限的诗歌资源和发表空间目前还被正处于盛年期的第三代诗人拥有和占据。70后诗人不喜欢PASS和革命,因此成名的焦虑和对写作的怀疑时时还是将这些年轻人困扰。
5、关于70后的写作策略,我的感觉是,他们应该更独立,更决绝些。尤其在心理上,要有对他们的前辈诗人“视而不见”的勇气。这样的说法当然不是说,他们的前辈诗人们没有写出好诗(事实上,那些诗人的实验与写作给了70后足够的写作范本),而是说,70后的诗人们要有更多的诗歌自信,要把眼光看得更远,尽量避开受离自己生活年代较近的诗人影响,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更高级的导师。大家都明白,当前在诗坛上呼风唤雨的一些诗人,也许明天就会无人问津;今天在诗坛上并不知名的诗人,也许会有一天重新被发现。对于中间代和第三代,我个人的基本判断是,仅以诗歌成就来看,这可能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低谷或者平台期,其间虽然也有优秀诗人出没,但并没有出现足以和北岛、海子等比肩的诗人。口语的泛滥和叙事的流行,冲淡了诗歌的抒情能力,而一些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有意回避,也给始终重视现实主义传承的中国诗歌带来了消极影响。抛开一些诗人的官方气息和另一些诗人的江湖痞子气,在这一群诗人里,真正能够洁身自好,技艺精妙,专注地侍奉缪斯的诗人屈指可数。而就是这些诗人,也时刻受到上述几类诗坛邪风的压制,很难从容自如地向读者打开他们的心弦。另外,人们通常眼里会对长者有一种幻象,认为他们会比自己高大许多,事实上,这只是年龄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问题,是时光的小把戏。有时一个成名许久的诗人,你找到他的一些早期作品,读起来也是很幼稚平淡。简单来说就是,70后的诗人们不要做一个在前辈诗人翼下的栖息者,在心态上对上一代诗人要保持尊重,在诗学上却要保持自己的尖锐和锋利,独立前行,取他山之玉,寻找合适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2008年初稿/2009年修订于北京西直门)
∷∷∷∷∷∷∷∷∷∷
张祈:诗人,诗评家,70年代生于河北,居北京。著有(1994),《情歌100首》(2001),《张祈诗文集》(2003),散文随笔集《一个唯美主义者之死》(2006)等,翻译有爱默生、博尔赫斯、弗罗斯特、狄金森、叶芝、佩索阿、赫尔德林等许多诗人作品。
·
诗 让我们认识 ·
↑
E:ss2005g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