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戏之后丨彼得·布鲁克:“艺术家的任务是用谎言来说服这个世界。”

2015-11-03 吕彦妮 吕彦妮

90岁高龄的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最终遗憾未能亲临中国,他的剧作《惊奇山谷》在乌镇、北京、天津和上海相继上演,像秋天刮过山谷里的风,带来美妙的惊鸿和涟漪。




演出由三位演员和一位乐手共同完成,犹如一本书被不经意翻开,词句朴素精神却超凡精密。


在我们人类之间存在一种人群,他们拥有“联觉”的超能,可以让自己的五感彼此之间发生微妙紧密的联系,也因次,他们能够超过常人地记住更多的事物、并以此作画、作曲、使用“魔法”技能种种。他们可以看到音乐、用颜色记忆数字、将画作“翻译”成“乐谱”……


“联觉”带来充沛无尽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同时也给拥有它们的人带来难以想象的痛苦。某种程度上,他们是令人神伤的病患。


剧中,记忆里超群的女人因为自己的头脑与别人不同,失去了一份原本普通的记者工作,并在后来进入一个类似“马戏团”的表演团队,在一次次因为自己的现场记忆力获得掌声与赞许的同时,也彻底迷失在记忆的丛林里。



“人到底要怎么学会遗忘?”她最终痛苦地问出这个问题。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个用于记录信息的黑板,我们稀稀疏疏地写掉一些再擦掉一些,但是于她而言,所有过目的事物都被记录在上面,层层叠叠,擦不掉,抹不净。


另外一位在意外事故中丧失身体机能的男人,当众向观众再现了他如何一点点找到自己的手指、胳膊、大腿和腰部的过程。从难以动弹到慢慢寻回知觉,整个经历看得人心疼而难过。


舞台是空的,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搬来挪去,随时在报社办公室、脑部神经科治疗室和表演舞台间切换。三位演员轮替扮演病人与医生,互相聆听互相医治。



在演出中我曾一度思度,他们是否是真的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演员们呈现出了一种舞台之上的“非虚构”创作状态,真实与虚幻像一种流,彼此交替撞击着观者的心。


1979年彼得·布鲁克曾困惑过创作源头的狭窄,在自传回忆录《时间之线》里,他写:“没有足以让我冲动的现实主题可以选择,整日围绕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可供超越习见的维度。”所以他投入了一个令人着魔的世界。之后,他在波斯诗歌《鸟的会议》里找到了这个“奇异的山谷”,让神经病学浪漫化,从科学中找到了诗意的维度,亦让演员在台上以“素人”的状态呈现艺术。


《惊奇山谷》令人可信,因为他在创作之初就是严格遵循科学的脉络,与人类大脑中的种种机能甚至是异常的存在结盟,他们无异结交了众多真正的病例携带者,并忠于他们,在限制中创造,最终挖掘出了人性深处的柔软与活力。就像在山谷中攀爬、探索,于幽暗森林中、正路之外,找到丰富的生活和不幸、不堪之外的意义。


黑暗的时代里,奇人的痛苦像神迹慷慨的显现,让凡人如我辈惊醒。人类幼稚又伟大,笨拙到(或者说聪慧到)忽略了自己身体实则是技巧神秘的组成,抗拒本能,盲目屈从。


彼得·布鲁克亦在戏中思索艺术家的存在意义。有台词这样说:“艺术家的任务是用谎言来说服这个世界。”


有一点悲壮。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手里抓一把沙,看它们一点点漏下去。



写下你感兴趣的名字
听他们说


刘嘉玲丨赖声川丨江一燕丨周迅丨河正宇丨诺玛阿美丨林青霞丨曹禺丨战马丨张爱玲丨诺一丨舒淇丨烈日灼心丨邓超丨王亚彬丨李米的猜想丨井柏然丨孙冕侧台故事丨螺丝在拧紧丨李媛丨钦差大臣丨肿瘤君丨宁泽涛丨黄渤丨白百何丨马伊琍丨朱琳丨张震丨陈奕迅丨窦靖童丨十月书单丨林奕华丨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丨李健丨窦唯丨赫伯特·弗里茨丨铃木忠志丨沈林丨托马斯·奥斯特玛雅丨史航丨董子健丨林兆华丨陈柏霖






文字均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抄袭必究。

转载联系作者或本帐号。

微博:@吕彦妮Lvyanni

工作联络:Lvyanni@vip.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