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评招新】编委会寄语:在一个时代里缓慢行走 | 报名继续

2016-05-25 编委会 中政法律评论社


在一个时代里缓慢行走

 这是最好的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标语随处可见,民法典编纂的谈论一浪高过一浪,就连居委会大妈见面也要聊聊“开放小区”的法律问题;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功利的“精致利己主义”不断侵蚀这象牙塔的校园,前脚迈进法学院的大门后脚就开始奔波于保研加分过司考,好像一不留神就会输在起跑线上,成为警示新生的不尽早准备就意味着“毕业即失业”的反面教材。在这个二十岁的年纪,当所有人都已不再相信未来会有诗和远方,却依然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拿着《政府论》,拿着《理想国》,拿着《利维坦》向我们大声地呼喊道,“一起读书吧,多读书总归没有坏处吧”。

法评十六载,行走在荣光之路上,漫长而坚定。


初识法评,得益于收藏明信片的小爱好。一套整整齐齐的法大明信片中,突然看到一张法律评论报纸的照片,泛黄的纸张似乎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而又能量潜伏的故事,静静地在那一角,含笑望着你。瞬间想到了《哈佛法律评论》,在法学院中冠以“法律评论”的名称,这会不会也是一个传奇?于是四处打听,却发现身边数个好友居然都在其中,终于心满意足地成了这里的常客。接触越多,就越想走进它、了解它。得知了它的起源和一路上的跌跌撞撞,才终于明白当初那种恬淡由何而来。
法评十五周年庆,各级法评人从天南海北各行各业赶回北京共聚一堂。谈及法评往事,师兄描绘着法评差点被兼并的年代,最后又是怎样的起死回生峰回路转;师姐回忆起共同办报谁又讲了一个段子流芳百世时不由露出笑脸。一切的一切如同发生在昨日,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尽管时代变了,尽管身份变了,唯一作为恒量绵延的,是代代传承下来的法评情怀,是寻得志同道合的相见恨晚。从正午持续到了月上柳梢头,时光悄然滑落,屋内之人聊至酣畅淋漓而浑然不觉。仿佛都回到了那个激荡的学生时代,在那个热得灼人的午后,推开对面的宿舍门,笑着对你说:聊聊德沃金吧。
在法评的第十六个年头,一个“硕师名人与游”的梦想实现了。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伴着张维良先生箫曲《殇》的悠扬旋律,法评人和王人博老师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十年前那段特殊的日子,很多人或百无聊赖或陷入恐慌,王人博老师会同其他几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开草地读书会,平日里讲台之上的恩师和大家一样席地而坐,或阅读或讨论,画面定格,如今师生互动的这一幕又重现。许章润老师回首往事时慨叹与老先生的忘年交,张力老师在读书会上悉心指导,法评人最难忘的记忆之一,就是老师们亦师亦友、陪伴身边。那些箴言萦绕、发亮的日子,装点了漫漫求索真知的路。
日常读书会选取的书目深度依旧,报告人反复修改斟酌的报告、评议人不留情面深刻的批评、台下参与者犀利的观点让本科生的读书会充实,指导老师的耐心全面的指导,为本科生的学术自我训练指明道路……思维碰撞出的火花让人神清气爽意犹未尽,高屋建瓴的指导打通任督二脉神欣喜若狂回味无穷。那些为某个学术观点吵得不可开交的是法评人;那些在各个学术论坛叱咤风云的是法评人;那些午后偏安某处荫蔽静静读书的也是法评人……在这里,没有那些等级森严的繁文缛节,没有规定中必须完成的行政工作,也没有什么与党团组织挂钩的保研晋升。法评唯一吸引大众之处,仅仅在于它携带书卷静静地往前行,氤氲着法治天下的难凉热血,思索着本科生的学术启蒙。做一名会思考的匠人有什么不好呢?一生只做一件事,细节处满是匠心。
一份学生刊物历经十几载而初心尚在,一代接一代小心翼翼地传承着这份热忱与情怀。在向《哈佛法律评论》致敬的途中,我们将这份热忱与情怀揉入杂志,凝结着法评人的思考与责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当我们仰望法评璀璨星空中一位位传说级别的前辈时,我们会有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惊叹,不过终有一天会发现,我们也成为了他们。
法评让一帮偏居军都山下的年轻人第一次到自己和这个渊博的学术世界间的联系,于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在枯燥的逻辑推演与高深的理论研习中砥砺前行。毕竟,还有这么一个世界,天永远不会黑。                                     《法律评论》编委会

2016年5月14日

文载《法律评论》2016 第1辑



第一轮 · 笔试时间:5月28日(周六)下午2:00—5:00
地点:端升203、204、205要求:携一卡通,提前10分钟入场,闭卷作答。
第二轮 · 面试

时间:5月29日(周日)下午2:00—晚10:00

地点:端升402、403

要求:面试为综合评定,主要为笔试的延伸,兼及其他问题。


报名继续,关于法评招新详情,参见往期推送: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报名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