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人物志 寻访抗战故事”——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走进赣榆区班庄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引导广大学生牢记抗战历史,缅怀先烈事迹,弘扬优良革命传统,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表达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共同心声,以坚定的信念、豪迈的热情、拼搏的精神去迎接未来的生活,2015年7月21——23日,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以“抗战人物志 寻访抗战故事”为主题,组织社会实践成员赴赣榆区班庄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由艺术学院辅导员英启琛带队,实践小分队5名学生参与。活动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参观抗日烈士陵园、走访乡村寻访抗战英雄及与总结交流。赣榆区班庄镇团委书记王飞亲临现场,对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很多支持与帮助。
首先,社会实践团队参观了抗日山烈士陵园,在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下,得知抗日山烈士陵园是抗战期间军民冒着战火修建了它,并冠以特殊的名字——“抗日山烈士陵园”,滨海地区3576名抗日英烈魂归此处。目前,陵园内安葬着1800余位烈士的忠骨,纪念塔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王飞书记向社会实践团队讲述了抗日山烈士陵园对班庄镇人民教育发展、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班庄镇团委仍会一如既往的做好思想引领工作,让更多的年轻人得到洗礼和感染,牢记今日幸福来之不易。
其次,社会实践团队在团委书记王飞的带领下,穿过几个村庄,来到了班庄镇王洪爽村,看到眼前这位87岁的王之玉老人,面前摆放着一枚枚勋章,解放勋章、和平勋章等,聆听抗战老兵讲述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而一枚枚勋章则记录了他为革命立下的战功。然后又来到班庄镇石沟埃村,穿过几个小巷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孟昭胜老人的居所,听说着他的抗战故事。他1939参加八路军,在六八六团当战士,后所在部队改为新四军独立旅。孟昭胜在部队一共不到3年,1941年底,因手部负伤残疾复员回乡。最后,他还感叹道:“年轻的时候,与日寇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现在,他们都老了,但他们却有同样忘不了的岁月,忘不了的人。”
最后,在总结前两天的社会实践后,与班庄镇团委书记王飞及王洪爽村书记进行总结交流。在班庄镇团委书记王飞的介绍下,我们得知班庄镇在2000年后先后与夹山乡、欢墩镇合并,成新的班庄镇,目前为赣榆区面积最大的乡镇,班庄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利用抗日烈士陵园,做好人文景观建设。建立夹谷山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2平方公里,整个园区以素有“苏鲁第一山”的抗日山为依托,以“孔子相鲁会齐侯”的典故为历史背景,在宣传教育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随后,王洪爽村村委王书记向大家介绍了抗日山与王洪爽村的不可分离。据悉:在王洪爽村,关于抗日山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抗日山被镌刻在这个村庄历史记忆中。抗日山上无数革命先烈铸就的丰碑,引领着王洪爽村的青年人投身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王洪爽村先后有十几个青年走上战场。在1980年,王洪爽村历经三年,将迁村计划全面完成。后来,王洪爽村党员带头趟路子,抢抓抗日山发展机遇,王洪爽村人就搭着抗日山发展的机遇,踏上小康生活之路。抗日山上红火,抗日山下的王洪爽村也在发展。
听完班庄镇团委王飞书记及王洪爽村王书记及的介绍和讲解后,社会实践成员对抗日山烈士陵园及班庄镇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通过忙碌而紧张的三天参观及采访,社会实践成员纷纷表示,班庄之行让他们真切感悟到抗战的悲壮与伟大。回去后,他们将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以鲜活的方式,全媒体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缅怀先烈的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