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企图洗脑世人的神作:《敦刻尔克》是英雄史诗,还是幸运大逃亡?

2017-09-10 戍天九思 新民智库

 提醒:点上方新民智库”即可订阅本刊!更多交流请加新民君微信:xinmin104

友情提示  



打开“新民智库”公众号,点击右上角图标,再点“置顶公共号”,即可优先关注本号推送的文章。          投稿及合作QQ :2909098737


长按二维码添加新民君

微信号:xinmin104











新号推荐:请关注《新民学报》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摘 要

文艺终究是为政治服务的,电影更是如此,西方影视导演很讲政治。当我们看过这些影视作品,越来越喜欢西方影视,不自觉地接受了它的价值观,甚至羡慕西方的生活方式之时,他们的政治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电影中有政治,有价值观渗透,有不可告人的和平演变阴谋!

最近,英国电影《敦刻尔克》正在国内上演。晚上,特意去影院观看了该影片,残酷的战争场面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在该影片中,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成功地把二战中史无前例、屡战屡败的幸运大逃亡,活生生演绎成不畏强敌、万众一心、创造奇迹的英雄史诗,不能不说西方电影导演水平之高。而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被洗脑,甚至颠覆了历史观,值得警惕和反思。

英国人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一段时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英国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增长速度由2014年3.1%一直下滑到2016年的1.8%,“脱欧”公投的意外成功,苏格兰闹独立,让英国人离心离德,对国家前途迷茫甚至绝望,迫切需要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心。

《敦刻尔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导演诺兰可谓用心良苦,影片通过小人物、小片断、大场面美化敦刻尔克大逃亡历史,唤醒民族记忆,重塑英国精神,共克时坚。影片在英国上演后,也激发了爱国热情。

正如诺兰自己所说:“《敦刻尔克》就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历史,也不仅仅是政治,它是一个经验”。什么经验?一个人、一个国家的生存智慧。

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逃亡

1940年5月10日,德国开始闪电般进攻西欧,当时西欧五国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由于法国人固执地把希望寄托在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一旦德军出其不意,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直接进入法国,直赴英吉利海峡,战局就毫无悬念的一边倒,德军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法国北部敦刻尔克这个狭小地带上。

此前,德军曾创造过许多奇迹:德军曾经1小时拿下丹麦,5天征服荷,18天攻下比利时,23天征服挪威,27天征服波兰,一时让许多国家闻风丧胆。

此时,德军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步步紧逼,只有海上唯一的退路。早在5月19日,英国战时内阁见败局已定,就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计划,代号“发电机行动”,全民动员帮助英法联军撤离战场。

5月24日,据说是希特勒出于保全主力、与英国媾和以及空军司令戈林保证空军歼敌等多方考虑,亲自下令停止地面进攻;直到3天后,德军装甲部队发现了敌人海上大撤退时,才恢复进攻,但为时已晚,缓过劲来、背水一战的英法联军已组织起坚固的防线,德军地面再也没能突破防线。

也许是天佑联军,在5月26日至6月4日关键的10天撤退中,德国空军在阴雨和大雾天气的影响下,只勉强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于是,英法联军最终还是在德 46 28883 46 13305 0 0 5384 0 0:00:05 0:00:02 0:00:03 5384眼皮底下,且战且退,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西方誉为“敦刻尔克奇迹”!

试想,如果不是希特烈下达地面坦克集群停止进攻的命令,错失了三天黄金时间,给英法联军以喘息机会;如果不是关键时刻遇大雾天气,德国空军无法出动,40万英法联军早已全军覆灭;如果英国不是昔日海洋强国,有较强的海上运力和战时动员能力,短时间内动员了那么多民船商船,也无法完成海上大撤退。完全可以说,敦刻尔克大逃亡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对手颠覆性错误+运气+英国海上运力。

二战英军的逃跑史投降史

对英军来说,一部二战历史,就是一部大英帝国军队节节败退史、投降史!

但是,诺兰导演不会告诉你:敦刻尔克大逃亡的直接后果是:不仅撤退中有4万英法联军被俘,而且德军再创39天打败英法联军的奇迹!诺兰导演也不会告诉你:英军二战还有逃跑和投降的光荣传统。

在香港战场,驻港英军有13000多人,在不到4000日军的进攻下,仅仅18天就战败投降,上万名英军当了俘虏,还受到日军战场指挥官酒井隆中将的鄙视和嘲讽。

在新加坡战场,1942年1月11日,日军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领重镇吉隆坡,5万英军当了俘虏。1942年2月1日军继续进攻新加坡要塞,英军节节败退,至1942年2月15日,8万英军向数千里奔袭而来的3万多日军投降。在新加坡战场,前后共13万英军投降,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降军,英国首相丘吉尔把这一天视为“黑日”。

在缅甸战场,英军部队不敌日军,溃不成军,如果不是中国远征军拚死解救和掩护撤退,被1000多名日军包围在缅甸仁安羌的7000多英军差点再次当了俘虏,英国官方将此次英军脱险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并将1942年4月20日定为“光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电影中到底有什么?我们能看到什么?

再看看1998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是一部从一个侧反映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大片,讲的是8个特战队员拯救一个母亲在战场唯一可能幸存的儿子的传奇故事,宣扬的是人道主义价值观,堪称弘扬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经典之作。

该片上映甚至受到美国大牌编剧威廉.戈德曼的批评,“他说完全不符合编剧法则,一个士兵要死的话,前面是要有铺垫的,他一枪被打死了,我们对他觉得无感。”但是,我们许多人看完电影觉得是震撼的。

1982年,美国导演 特德·科特切夫拍摄的《第一滴血》,通过一个越战退伍老兵与警察对抗战无不胜的故事,重塑了美军形象,成功地帮助美军走出了越南战场失败的阴影。

当然,这些电影无疑成了宣传美军、传播美国价值观甚至进行战略威胁的好载体。它往往以独特的视角,通过精心选择特殊事件、特定人物、特别片断来达到特定目的,产生独特的视觉冲击,打下深深的价值观烙印。

在这些大片中,往往小人物变成大英雄,小事故蕴含大道理,小片断颠覆大历史,通过电影颠覆历史、颠覆“三观”,强化价值认同,西方导演深谙此道、得心应手。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也是选择性的威力所在。

其实,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完全由导演说了算,是导演精心选择安排的结果。影片中总是把导演想让大家看到的一面精彩地呈现给大家,不想让大家看到的另一面永远也看不到,而真实的历史往往就藏在另一面

文艺终究是为政治服务的,电影更是如此,西方影视导演很讲政治。当我们看过这些影视作品,越来越喜欢西方影视,不自觉地接受了它的价值观,甚至羡慕西方的生活方式之时,他们的政治目的也就达到了。

而我们许多人并不了解真实的西方历史和现实的西方世界,不知不觉地在娱乐中被洗脑,颠覆了“三观”,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真心希望大家不仅要有一双慧眼,而且还不能不绷紧政治这根弦!因为电影中有政治,有价值观渗透,有不可告人的和平演变阴谋!




感  谢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