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用情色解构神圣,反讽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芳华》更像是一株罂粟花!

2017-12-19 郭松民 新民智库

提醒:点上方新民智库”即可订阅本刊!更多交流请加新民君微信:xinmin104

友情提示  



打开“新民智库”公众号,点击右上角图标,再点“置顶公共号”,即可优先关注本号推送的文章。          投稿及合作QQ :2909098737

长按二维码添加新民君

微信号:xinmin104








为防失联,请火速添加新民君微信并关注新民智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冯小刚太喜欢浴室、游泳池、女性湿漉漉的头发、白花花的大腿、还没有来得及系上扣子的衬衣……等等元素了,以至于《芳华》的前半部分充斥着这类镜头,恍惚之间,我还以为是在看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呢!

  当然,这些镜头不是毫无用处,正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好莱坞脱星衣着暴露地在领袖和红军战士的塑像前拍照,在毛主席故居里搔首弄姿一样,目的就是为了用情色解构神圣。

  《芳华》中大量的这种镜头,和整部影片中“红色”、“庄重”、“宏大”的背景,比如红旗、标语、巨幅毛主席画像等构成了一种张力,也构成了前者对后者的嘲弄,乃至亵渎。

  这并无新鲜之处,仍然是上世纪 36 40022 36 14721 0 0 4029 0 0:00:09 0:00:03 0:00:06 4028十年代以来“伤痕电影”的路子。

  冯小刚非常善于用细节来传递暗示。

  影片一开始,刘峰把何小萍接到文工团,在大门口毛主席巨幅画像的注视下告诉她:

  “你父亲还在劳改农场,我在表格上填的是你继父的名字,你的姓也是你继父的姓,这样你就是革干家庭出身了。这件事只有我知道,我不会对别人说。”

  何小萍带着感激的笑容对刘峰用力点点头。

  如此一来,一个“受迫害”的气氛就被营造出来的。

  为此而感叹不已的观众可能一下子也想不到,在实行“阶JI路线”的当时,中国社会是一个空前平等的社会(尽管并不是没有问题),而在废除了“阶JI路线”4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个细节是,

  街道上正在举行盛大游行,满眼都是红旗、标语和毛主席像,突然文工团炊事班养的猪闯了进来,刘峰和一群男兵手忙脚乱的四处围堵,游行队伍瞬间被冲乱了——

  这一画面的亵渎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另一个绝非偶然的细节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女文工团员的练功服,全都是露大腿的短裤;而到影片后半部毛主席逝世之后,练功服却变成了长及小腿的灯笼裤。

  《芳华》上半部分的重点,还是解构集体主义——何小萍作为继女,在继父的家庭中备受歧视,满心希望能够在参军之后,在文工团得到组织和同志们的关爱,没有想到却受到更为严厉的排斥,这终于使她产生了幻灭。在文工团“活雷锋”刘峰因为向林丁丁求爱被下放到伐木连后,何小萍也开始自暴自弃,拒绝在关键时刻为骑兵连表演,最终被放逐到了前线野战医院。

  不过,这里冯小刚、严歌苓就暴露出“主题先行”的毛病了——他们找不到可信的细节来表现这一主题。

  何小萍受歧视最重要的事件,是因为她偷穿室友林丁丁的军装拍照,但又不敢承认。可是,何小萍为什么要干这么愚蠢的事呢?军装不是等两个星期就能发下来吗?如果真的等不及,大大方方向林丁丁借穿一次又有何妨呢?她不是来自“革干”家庭,并且被作为舞蹈人才引进文工团吗?

  何小萍另一个招致广泛嘲笑的事件,是她在胸衣里加了两块海绵,并且公然晾晒在院子里。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不能理解何小萍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嘲笑她是“飞机场”吗?她春心萌动爱上了什么人?好像都没有。她在文工团里,像一只怕见光的小老鼠那样卑微的活着,为什么又要做出这种引人注目的怪事呢?

  所有这些,冯小刚都没有给我们做出任何解释。我们只能说,何小萍之所以“偷”,是因为冯小刚要她偷;何小萍之所以要“海绵”,是因为冯小刚需要她“海绵”,只是这又如何能够说服观众同情何小萍呢?

  近三十多年来,按照伤痕电影的一贯套路,集体都是冷冷清清,充满了尔虞我诈,不仅不能提供保护和安全感,反而是一个相互伤害的所在,这和《红色娘子军》里,备受剥削、压迫的吴琼花,一旦成为娘子军连战士,就立刻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并在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迅速成长形成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形成鲜明对比。

  回望历史,《芳华》和《红色娘子军》,谁更符合历史真实呢?

  如果《芳华》更接近历史真实,如何解释当年成千上万的青年投奔延安?如何解释国民党军士兵被俘后的一旦加入解放军就像换了一个人?如何解释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种集体组织形式下改天换地,无论在建设还是保家卫国战争中都创造无数奇迹?如何解释就在《芳华》表现的七十年代,人民海军用小舰打大舰,取得了西沙海战的胜利,胜利收复西沙群岛?

  影片中,何小萍最终精神分裂了,冯小刚也是精神分裂的。待到文工团最后解散时,居然所有的人都难舍难分,且歌且哭,这不很奇怪吗?一个内部关系如何恶劣、没有相互帮助、缺乏同情心、相互伤害的集体,解散了对大家不都是一种解脱吗?还有什么无法割舍的呢?不是应该提着行李,吹着口哨,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心中充满了“被释放”的喜悦吗?

  《芳华》的故事,跨越了新中国的两个时代。

  以文工团大门口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画像被哀悼的黑布蒙上为起点,中国渐渐进入了另一个时代,社会结构、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堪称翻天地覆的变化——绝大部分国营企业消失了,人民公社解体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出现了,已经消失多年的黄赌毒再次泛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从崇拜英雄转为崇拜金钱……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到“各人顾各人”的过渡,《芳华》中浓墨重彩表现的那场战争,正好发生在这一过渡的转折点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许多参战者后来的命运。

  刘峰和何小萍都在战争中饱受伤害。刘峰失去了一只胳膊,何小萍则因为突然成为英雄而精神分裂。战争结束后,他们都沦落到生活边缘,刘峰做为战斗英雄,要靠当小贩为生,还要时不时受到市场监管人员的欺压,何小萍的精神分裂症尽管痊愈,但也只能陷入贫困。

  现实社会发生了巨变,但《芳华》并没有对这点进行充分交代,反而借助文工团这一“外壳”的继续存在,暗示后一时代无非是前一时代的延续,这就对很多观众构成一种误导。

  很多老兵的生活困顿是由于国企和农村集体经济解体造成,但在上世界八十年代之前,国企和农村人民公社都是党和政府要极力加强的。

  在一个崇拜金钱的社会里,不能直接带来利润的战争英雄只能边缘化的生存,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比如,在好莱坞影片《生于7月4日》中,我们看到男主角郎(汤姆·克鲁斯 饰)从越南战场负伤回国后,也只能“像垃圾那样活着”,这使他最终决定加入反战运动。

  许多参战老兵感谢冯小刚再现了这段历史,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是,包括冯小刚、严歌苓在内的文化精英对集体主义、英雄主义长达数十年的持续解构(包括《芳华》),正是导致他们生存条件恶化、甚至不受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芳华》中的战斗场面,可以说是对美国反战电影的直接照搬,让人联想起《全金属外壳》、《生于7月4日》、《野战排》等,坦克和火焰喷射器的使用,更是直接向《全金属外壳》致敬。

  和好莱坞的反战电影一样,《芳华》对战争的意义与起因不做任何解释与表现,只表现了战争的荒诞与残酷,以及战争对人的长期摧残。战争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山体滑坡那样是“意外的灾难”,没有任何意义。

  八一电影制片厂是《芳华》的出品单位之一,军队的电影制片厂开始把“反战”作为主题,把解放军进行的战争表现得毫无意义,这是一个新的、值得研究的动态。

  今天的中国,在整个社会出现沙化的情况下,正需要重建集体-命运共同体来赋予每个人归属感和安全感,《芳华》在这个时候出现,则更像是一支艳丽但象征着死亡的罂粟花!

延伸阅读:

李光满:冯小刚的《芳华》为何如此冰冷?

  冯小刚拍过不少笑点中带着泪点并让人感动的电影,但《芳华》不属于这类,《芳华》中没有笑点,却有许多泪点,没有感动,却有怜惜与伤痛。《芳华》中的许多细节、场景和情节更像一个个隐喻,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下,透出那个时代的更多人生和社会寓意,虽然影片中的色彩斑斓,但剧终后留给观众的却是一片冰冷和灰黑,电影中的几个高潮都是以一种灰暗呈现,比如刘峰告别文工团时何小萍送别的场面、何小萍精神异常后独自一人在广场上舞蹈、文工团最后聚餐大家喝醉后萧穗子独自醒来感受到的清冷、影片最后何小萍与刘峰坐在长椅上相互依靠的场景,全都是灰黑色的冷调,而这显然是《芳华》的基本色,冯小刚到底是要向那个时代致敬,还是要对那个时代反思?当然那个时代并不仅仅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包括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芳华飘落,飘落的不仅仅是那一代人的青春芳华,还有许多精神、理想、憧憬也都随风而去。

  《芳华》中的隐喻,不说也罢,欲说还休,抚去岁月尘埃,依然撞击人心,虽人人始终左奔右突,命运却似乎早已注定,没有人能够摆脱各自的命运。

  一、撕碎的照片虽可重新拼贴却依旧留痕。

  何小萍军装照是第一个隐喻。她在父亲被打成反革命、母亲改嫁之后,心灰意冷地来到文工团,以为从此可以在一个温暖阳光的集体里生活舞蹈,她为了给父亲寄一张照片而偷偷穿室友的军服去照相,正是这张照片让这个期待温暖的女孩的内心重新破碎,受到羞辱后她将自己的照片撕碎塞进地板缝中,最后虽然刘峰将这张尘封的照片找出并拼贴完整,可不仅照片上留有印痕,人心也已经留有印痕。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青春芳华逝去之后,再去抚摸那段并不美好的岁月,除了感伤,没有感动!

  二、暗夜里的独舞,舞出的不是欢乐而是寒冷。

  何小萍在战场上救护了太多的伤员,看到了太多的血腥,最后在救那位被烧焦的16岁战士时精神受到刺激,住进了精神病院,当刘峰去看她拉着她的手坐在床沿时,只有寒冷,没有泪水。在看文工团跳忻蒙山舞蹈时,她一个人来到夜空下空落落的广场上,一个人尽情的舞蹈,除了一个医生,没有观众,或许那是何小萍一生中最自由奔放、唯一一次为自己的舞蹈,这一次留给观众的依然不是感动,而是感伤。文工团终究不是何小萍和刘峰的,他们只能独自活在文工团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后也只能独自活在这个社会的边缘,热闹、鲜活、多彩的世界并不属于他们。

  三、两个底层的人相互依靠,谁给他们温暖?

  影片的结尾处是刘峰和何小萍坐在一把长椅上,刘峰用他仅有的一只胳膊搂着何小萍的肩,何小萍靠在刘峰的身上,那份享受中透着一股浓烈的伤感。这两个人都曾经是文工团团员,都被文工团处分,都上过惨烈的战场,最后都沦落为在社会底层挣扎、受人欺负的人,当大家谈论林丁丁嫁到国外新添了一辆车,郝淑雯的老公、干部子弟陈灿在海南拿地搞房地产的时候,刘峰和何小萍正过着艰难的生活,这个社会变得十分冷膜,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给他们温暖。

  四、刘峰抡掉的那些奖状去了哪里?

  刘峰是影片塑造的一个“活雷锋”形象,他做了许多好事,多到大家对他做好事习以为常,把他当作了一个无情无欲的“圣人”,当他向林丁丁表白自己的爱时,大家对这个“活雷峰”感到惊慌、失望甚至愤怒,林丁丁甚至作为告密者去告发他耍流氓,最后这个“活雷锋”形象崩塌了,他让何小萍把他获得的那些学雷峰积极分子的各种奖状抡掉,此时我们会感到浑身打一个冷战,那被抡掉的仅仅是奖状吗?何小萍抱着那些奖状走了,那些奖状最后去了哪里,我们并不知道,因为何小萍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曲折,被文工团开除,上过战场,进过精神病院,最后当刘峰把那张拼贴好的照片还给何小萍的时候,我以为何小萍会拿出那些她抱走的奖状,可没有,我想那些奖状和雷锋精神实际上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被我们这个社会抛弃了,精神丧失之后即使找回那些奖状又有何意义?

  五、黑布遮住了一幅画像,也遮住了一个时代。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非常沉重和压抑,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影片中特意安排了一个泼墨似的场景,一幅巨大的黑布从上而下遮住那幅巨大的画像,这似乎是两个时代的交界处。如果说以前只是文工团内部大家的争斗,这个集体还有某种昂扬的激情的话,那么这之后就变成了整个社会所制造的不公,伤残军人生活的艰辛以及在社会上所受到的欺辱,干部子女下海经商所形成的权贵阶层的固化,金钱正在改变一切,特别是人的社会地位,由此反映出整个社会出现的扭曲,这些缘自于整个社会被一幅黑布所遮盖。

  六、西红柿成为整部电影中温暖而快乐的绝唱。

  除了刘峰时常助人为乐之外,整部电影最有温度的道具是刘峰送给何小萍的两个西红柿,何小萍吃西红柿是唯一能够让人感受到何小萍开心的一刻,没有语言,只有脸上洋溢出的快乐,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本来都应该这般快乐,可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两个西红柿都成为整部电影中开心快乐的绝唱,从前只是内心的痛苦,此后则是精神和生活的双重折磨,让人看不到希望,是这个社会正在失去欢乐的基因,还是我们丧失了享受欢乐的权力?

  七、林丁丁坐在沙发上为何会想起“锦江饭店”?

  刘峰做了一对沙发准备送给文工团内一个准备结婚的同事,当他请林丁丁去看那沙发时,林丁丁坐在沙发上说出的一句让我们无言:“我以为除了在上海的锦江饭店,再也坐不上沙发了呢。”就这一句话让我们看到刘峰和林丁丁之间的巨大鸿沟,他们就不是一类人,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所以当刘峰向林丁丁表白爱情、并猛然去拥抱她的时候,我们知道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只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结局比我们所能想像的更加可怕,林丁丁不仅没有接受刘峰的爱情,而且去告发了刘峰,说刘峰对她耍流氓,从此改变了刘峰的命运,他被处分去了川滇边境的伐木连,因此而上了战场,并失去了一只胳膊,成了伤残军人,并遭到联防队的讹诈,这简直就是一对沙发引发的血案。其实不是因为沙发,而是反映了我们社会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法官的儿子依然是法官,小偷的儿子依然是小偷”的荒谬。

  八、刘峰的那只假肢还有没有温度?

  影片中似乎出现了某种令人无法解释的因果律,刘峰因为搂抱林丁丁而遭林丁丁告密,在审讯刘峰时,审讯员非常邪恶的问刘峰是不是想用手去解开林丁丁内衣背后的纽扣,于是刘峰上了战场,并为了救掉进沼泽的战友而受伤并最终失去了一只胳膊,最后在联防队受到欺负,他的那只假肢被扯落掉在地上。我们感到刘峰的整个人生似乎都与林丁丁有关,从那只手到那只胳膊,再到那只假肢,人的命运也在迭荡起伏,我们能怪那只手那只胳膊那只假肢吗?显然不能,那么该怪谁呢?我想说的是,刘峰的那只手是有温度的,刘峰的那只胳膊是在战场上浸过热血的,那么现在他的那只假肢还有温度吗?还能体察人间冷暖吗?

  当芳华飘落,当时光流逝,当尘土掩埋,刘峰、何小萍、林丁丁、萧穗子、郝淑雯、陈灿这些人现在都开始老去,他们的人生或许阳光灿烂,或许雨雪冰冷,当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们依然会有感动、遗憾和伤痛吗?

  冯小刚与影片中的人物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他用那些灰黑的影调告诉我们的并不是青春芳华的灿烂,而是折射出这个社会与时代的霉变,以引发我们的反思与警醒。关心为国家而战斗甚至牺牲生命的英雄,承续久违的雷锋精神,将那抹灰黑涂抹成亮色,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以及像刘峰、何小萍这些人的人生重新灿烂起来,如此,我们将从感伤、痛惜变得激情飞扬,重现青春芳华。




感  谢  阅  读









新民智心怀天下、指点江山!
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