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洋节泛滥的背后:中国文化根子面临被美国全面攻陷的危局!

2017-12-25 平说 新民智库

提醒:点上方新民智库”即可订阅本刊!更多交流请加新民君微信:xinmin104

友情提示  



打开“新民智库”公众号,点击右上角图标,再点“置顶公共号”,即可优先关注本号推送的文章。          投稿及合作QQ :2909098737

长按二维码添加新民君

微信号:xinmin104








为防失联,请火速添加新民君微信并关注新民智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导读:十字架、神父、美国善良拯救者形象总是不可或缺的,而中国人基本全都是烂人、唯一的好中国人不是放荡女就是妓女、面红心黑的不是爱国者就是进步青年!这些影视文学文化符号共同构建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形态,而这才是最恐怖的。


(金陵十三钗剧照)


其实自进入近现代以来,关于洋节的争论就一直存在,但是近年来这种争论的态势却越发激烈和日趋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综合国力日渐恢复强盛的情况下,当代中国人逐渐产生的一种自我身份认同需求,另外一个是面对综合实力日益强盛的中国,西方正在不断加剧消除中国人自我身份认同。这两种本质对立的矛盾和立场,越发难以容忍下彼此,所以必将爆发巨大的文化摩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如今的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市场上出现很多统一且诡异的标准,有一支看不见的手正在不断加剧基督意识形态的渗透,这种渗透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在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里,竖起了一个纪念建筑,但这个建筑被不少网友指出并非中国传统纪念碑样式,而是十字造型。



我们再回忆一下,今天回想起“南京大屠杀”时,你的脑海里首先会浮现出什么画面?是不是金陵河畔那些柔弱的中国妓女,卑鄙自私的“进步学生”,懦弱的中国男人,溃败的军队,以及当众女子即将被凌辱时,作为拯救者出现的洋人神父和那面令日军一度退去的巨大的红十字布帘。相信只要看过那个震撼画面的人,都会留下永恒的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种心理印象就是:“洋人是伟大的拯救者,教堂是安全的庇护所,十字架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最好的慰藉。”


但很遗憾的是,这些都不是事实!十字架从未护佑过中国人,日本侵略者也不是被神父们赶跑的。实际上在更早一些的时候,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犯下的暴行有些并不亚于后来的日本侵略者。比如最早的“义和团”运动也并不是由于当时那群老实巴交的中国农民有什么“盲目排外”的愚昧情绪。抱歉!他们真的没有。就像今天,中国农村到处都在兴建教堂,到处都有村民不断加入基督教一样,老百姓从来都不会主动想到什么意识形态之争这种东西。当时的义和团运动最早之所以在民间爆发,有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老百姓对洋人和传教士、神父们在中国为所欲为、奸淫掳掠、无法无天、残暴变态行径的一种反抗和愤怒的宣泄罢了。


中国老百姓从来都是善良的,只要不被逼到极致,那么他们永远都不会举起手里的菜刀棍棒造反杀人。虽然义和团运动最后走向了一种另类的极端和必然的失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最初的反抗意识是错误的。因为在当年,面对官府的无能,面对洋人的糟蹋,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你想他们怎么办?难道你要他们任人宰割才好吗?


(义和团对传教士暴行发起反抗)


最后赶走洋人,坚持抗战,统一中国,结束战乱,工业强国的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神父、不是洋人、更不是金陵十三钗。要知道,在最初组成中国共产党的成员当中,有很大一批恰恰是在电影里被描述成卑鄙自私形象的“进步青年”们。如果说文艺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话,那这就是了。通过文艺作品的铺垫,最终在纪念馆里竖立起来的不是真正拯救者的镰刀斧头标志,而是毫不相关的十字架造型。现实和文艺,在这里实现了交叉和颠倒。


对现实意识形态而言,谁在现实中拯救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并不重要,谁在文化作品影视大片里拯救了这个国家和民族这才重要。因为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很少是历史事实,大多是文艺作品。美国人对此很稔熟于心,中国人对此还缺乏基本的警惕。


正是因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里那巨大的十字架和教堂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留心记住了这个作者的名字,后来发现她是个美籍华人,姓严。当时平局就知道,这绝非巧合,只不过是一个巨大文化冲突时代到来的序幕罢了,将来还有更多事要发生。后来当现实中的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果然也树立起十字造型纪念碑的时候,我就更加坚信这一点了。再到后来,就有了当下这部大红大紫的越战题材电影。


当然这个作品的原著,依然恰好还是那个美籍华人。毫无疑问,这同样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电影,画面张力很强,同时也十分拷问“人性”,编辑手法和拍摄水平都很高,是一把锋利的快刀,看过的人都说好。但一把好刀可以杀敌,也可以伤己。这把刀到底是能杀敌呢还是伤了自己?


借用一名战士的话说就是:“我身边的很多人都看了这部电影,都跟感动,都流泪了,都哭了。然后都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坚决不能再做好人,以后坚决不学雷锋,以后肯定不会相信组织,一但打起仗来肯定不冲不拼,因为好人没有好报。”



你看,文艺作品对人心的影响不可谓不重吧。如果我们的历史的确如此不堪倒也罢了,但问题是这也不是现实。现实中我也见过一些越战英雄,其中一名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胳膊,但如今他是中国某部的少将军官,担任要职坐镇西南。


另外一名也是战斗英雄,他所在的连队最后只有十几人活着走下战场,最后他们结成了比亲兄弟还牢靠的友谊和信任。战争结束后他们选择了退役,然后一起下海经商,靠着彼此的信任和精诚合作,他们终于闯荡出了一番事业,如今拥有数亿的资产,并且自发成立了退役老兵帮扶公益组织,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当然的确有一些参战老兵后来生活不太如意,有些是平凡工人,有些拿着低保。但生活始终是这样的,社会只能提供给每一个人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而不可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功成名就。同样的退伍老兵,有些很出彩,有些就不行。同样的下岗工人,有些发财了,有些很穷困。


同样的都市白领后来有人成了高管,有人创业成功,但有人最后变成了失业一族。人的命运变幻无常,有时候和运气有关,有时候和智慧有关,有时候和勤奋有关,有时候和时代浪潮有关,这才是事实。一味地吹捧和一味地贬低,都是一种虚无主义。


(商界巨子任正非也曾是一名军人)



(是不是很有圣诞味道?)







感  谢  阅  读









新民智心怀天下、指点江山!
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