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中国是怎样挫败澳大利亚反共反华政策的?

2018-01-04 鹿野 新民智库

提醒:点上方新民智库”即可订阅本刊!更多交流请加新民君微信:xinmin104

友情提示  



打开“新民智库”公众号,点击右上角图标,再点“置顶公共号”,即可优先关注本号推送的文章。          投稿及合作QQ :2909098737

长按二维码添加新民君

微信号:xinmin104








为防失联,请火速添加新民君微信并关注新民智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摘 要

到20世纪70年代初,国力进一步增强的新中国采用一系列重拳彻底摧毁了澳大利亚的反共反华政策。新中国这些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不但没有引起澳大利亚一些人的不满,反而让澳大利亚一些政客对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颇为佩服。

据参考消息2017年12月30日报道,近日澳大利亚反华闹剧又添新戏码,在澳孔子学院无故“躺枪”。反华人士称,这些中国语言和文化中心的资金部分来自汉办,而汉办直接隶属于中国教育部。这种与政府的联系意味着,它们将被用于限制学术自由,进行政治宣传,从事间谍活动并削弱澳大利亚的价值观和制度。

这不过是澳大利亚近日来来反华活动日益猖獗的众多表现之一。一些人对此迷惑不解,不明白为什么看似友好的中澳关系却在两国建交45周年之际急剧恶化?而事实上,澳大利亚一贯具有强烈的反共反华传统,只不过最终被新中国挫败,才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笔者在这里想简单回顾一下中澳关系这一段风雨历程,仅供朋友们参考。

对澳大利亚历史有一些了解的朋友们大概都知道,澳大利亚对原住民种族灭绝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被称之为所谓“白澳政策”或曰“白澳主义”。一直到2008年,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才为白澳政策对原著居民的伤害道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白澳主义的最早出现并不是针对原著居民的,恰恰是针对华人的。

想必学习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西方国家取得了贩卖华工合法化的特权。而实际上,华工被大批贩卖出国要比条约规定的时间更早。在19世纪40年代便开始了向澳大利亚贩卖华工的高潮。澳大利亚的白人殖民者在大量贩卖华工入境的同时,又不断的挑动反华排华情绪来转移普通人对于经济压力和阶级矛盾带来的不满。

1854年,澳大利亚发生第一起排华事件。1861年,新南威尔士州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1880年,在悉尼召开的澳大利亚殖民地会议上通过了在排华方面各州采取一致行动的决议,此后排华法案席卷了整个澳大利亚。这就是白澳政策的源头。到20世纪初,这一政策才发展的全部非欧洲系种族。

多年的排华政策对于在澳的华人产生了近乎种族灭绝性的影响,据统计,从1880年到1947年,澳大利亚的总人口从52万急剧增长到750万,而其中华人总数却减少了95%:

【因为“白澳政策”实行,新移民不能入境,老移民又逐渐年老衰亡。这使得华人总体人数日益减少。据澳洲史料记载,1947年,全澳洲华人仅有4 000多人。1960年代之后,人数才逐渐上升。然而,早在1880年,华人却有8.8万多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全球传媒评论  院庆纪念专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5,第198页】

随后,澳大利亚在冷战期间掀起了反共高潮。1949年12月,澳大利亚工党下台,以反共为中心政策的自由国家党上台执政。当时,澳大利亚领导人孟席斯宣称冷战是“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的战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总裁则声称“澳大利亚处于危险之中”,面临共产主义这一“人类致命敌人”的全面进攻;所谓“文化自由大会澳大利亚分会”也创立了,其宗旨便是“动员知识界与共产主义开战”……歇斯底里的反共活动渗透到了澳大利亚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位著名共产党人的母亲因为拒绝宣誓忠诚,而被乡村妇女协会的当地分会开除。由于她不再能够在协会的会议上弹奏钢琴,协会会员不得不在奏响《上帝保佑女王》时忍受较差的演奏。甚至连体育也不能幸免。1952年赛季,在维多利亚进行的澳式足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期间,部长们要进行“对澳大利亚的召唤”的演讲。一位知名的卫理公会布道牧师发现南墨尔本湖畔椭圆运动场的观众对他的演讲不感兴趣,于是他高声说道:“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基督徒。”
斯图亚特·麦金泰尔著;潘兴明译,澳大利亚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alia,东方出版社,2015.08,第199页】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新中国成立了。反华的种族主义政策与反共的意识形态自然而然的在澳大利亚上层当中融合了起来,其反共反华的情绪超越了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名义上的宗主国英国承认新中国的时候,澳大利亚竟表示不满。当时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斯彭德宣称,应该支持美国的“骨牌理论”,“阻止共产主义在亚洲蔓延”。

在1950年6月美国与李承晚集团挑起朝鲜战争后,澳大利亚第一时间表示将两艘军舰和一个空军中队交给美国指挥开赴朝鲜半岛作战。1951年9月,澳大利亚的孟席斯政府签订了《美澳新安全条约》。

这一条约是澳大利亚在英联邦之外参加的第一个军事联盟,其本身就是针对新中国的。在1952年8月夏威夷举行的美澳新条约委员会上,主要内容就是用来讨论中国问题并对所谓“中国威胁太平洋地区安全的严重性”达成三国共识。

在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仍然坚持反华政策。其派出了8000人参加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导致两国关系更加恶化。在1964年,澳大利亚强烈谴责新中国进行核试验,胡说什么“大气核试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新中国把试验场放在新疆是“压迫少数民族”。更有甚者,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公开表示,苏联离得太远,新中国才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敌人:

【当时澳外交部长加菲尔德·巴威克爵士在1964年公开说:“我相信中国对我们所在地区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我们现在必须接受这一事实。”
韩锋  刘樊德主编,当代澳大利亚:社会变迁与政治经济的新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03月第1版,第376页】

但是也是在这个时代,澳大利亚与中国的民间交往日益增多。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新中国大规模进口澳大利亚的小麦。到1966年,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小麦是澳大利亚本国消费两倍。

同时,澳大利亚的学术界出现了对华友好,驳斥中国威胁论的观点。甚至比较官方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研究员史蒂芬费茨·拉基德也强调澳大利亚政府应该采取灵活的对华政策。

至于年轻一代的学生当中,反对澳大利亚当局白澳主义与反共政策的声音更是形成了难以抑制的浪潮,连续不断的学生运动使得澳大利亚当局在1966年放松了对于华人移民的限制。也就是说,在澳大利亚上层一片反共反华的喧嚣当中,新中国已经用强大的软实力撬开了一道缝隙。

到20世纪70年代初,国力进一步增强的新中国采用一系列重拳彻底摧毁了澳大利亚的反共反华政策。

第一拳是小麦事件。其实,这个事件还是澳大利亚自己捅的娄子。在1966年的时候,澳大利亚当局认为澳大利亚的小麦是新中国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希望停止对于新中国的小麦出口,但是由于社会各界的普遍反对未能实现。

新中国或许是从中学到了经验,到了1970年同加拿大建交之后立即表示转向从加拿大进口小麦,不再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这一下子就把澳大利亚一些政客打蒙了:

【澳大利亚的小麦出口已经严重依赖中国,整个小麦出口的三分之一是卖给中国的。小麦利益集团要求政府尽快制订措施,夺回中国的小麦市场。联盟党政府内部也有了分化,国家党和乡村党都从本国的农民利益出发,希望能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起码做些姿态。麦克马洪面对这种压力还是一等莫展。
(澳)杨秋林著,跟着导游玩澳大利亚,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07,第236页】

第二拳是邀请反对派首脑——工党的领袖惠特拉姆访华。1971年7月2日,惠特拉姆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对新中国进行访问,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并讨论了两国贸易等诸多问题。讨论中,惠特拉姆表示工党一贯主张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支持新中国加入联合国。中国方面也表示支持其对华友好的做法。

1971年7月10日,周恩来总理和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见澳大利亚工党代表团,周恩来总理和惠特拉姆团长进行友好交谈。

第三拳是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越顶外交”。在惠特拉姆访华之后,澳大利亚执政当局及主流媒体抨击惠特拉姆对华态度损害了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也损害了澳大利亚同美国的关系。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惠特拉姆访华之后一个星期,基辛格便来华进行了秘密访问。

由于这次访问连美国国内许多人士都进行了隐瞒,当然也没有告诉一贯紧跟美国反华的澳大利亚麦克马洪当局。消息公开之后,麦克马洪当局傻了眼。但是其还想死抗,在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当中,澳大利亚是少数投反对票的国家之一。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麦克马洪当局彻底撑不住了。

1972年12月3日,工党在大选中获胜,上台执政。惠特拉姆成为了20多年来的第一位工党总理。同年12月21日,中澳两国建交。随后,中国不仅恢复了小麦进口,而且进一步增加了两国的大宗商品贸易。

1973年,澳大利亚宣布从越南撤出全部军队。也是在这一年,惠特拉姆政府修改了移民法,正式废除了“白澳政策”。更能说明当时新中国影响力的事件是,在1973年10月惠特拉姆访华前夕,澳大利亚退出当年美国在南海地区主导的“海狮行动”军演,理由是这一军演被认为是针对中国的。

就这样,随着1973年10月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同毛泽东主席的会面,澳大利亚百余年来反共反华的“传统国策”最终在新中国的崛起与斗争中消亡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这些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不但没有引起澳大利亚这些人的不满,反而让澳大利亚一些政客对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颇为佩服。最后,就用惠特拉姆晚年对同毛泽东主席会面的回忆作为结尾吧:

【“我们的谈话范围涉及历史、当前问题、亚洲地区、文学和当代的一些人物。他很熟悉情况,知道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乐意对一些人物和问题发表意见。交换意见,显然使他感到高兴。听取来自不同社会的一个陌生人的意见,他从中可能得到某种刺激,不论我的看法多么错误。他的智慧和历史感深邃而又明晰。”
毛泽东与惠特拉姆http://news.163.com/15/0109/11/AFH1N56O00014AED.html】

【鹿野,察网专栏作家】


来源:察网时评




感  谢  阅  读









新民智心怀天下、指点江山!
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