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倾天下——北京经济的真相

2016-08-10 蛮族勇士 投行视角 投行视角


文 / 蛮族勇士


老投曾在圈内做过一个口头问卷:你认为最能代表帝都形象的地方是哪儿?


回答基本如下:


传说中美艳动人的Office Lady 云集的国贸CBD


资本巨头云集的金融街


掌管各种大权的监管机构


各大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


几个答案都有一个共同点!


没错!就是


混金融圈的人真是俗不可耐!眼珠子里都特么是钱。


看看人家官方的自我定位,冠在北京头上的「中心」称谓,拿根线可以连成一串项链: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就特么没有经济中心!


你脑子里好歹闪过两秒钟庄严的天安门,也不枉人家的一番苦心。


官方的自我定位中

北京没有丝毫的「铜臭味」



但如果绕开钱,不论是回顾过去,还是讨论当下,似乎就少了那么一些味道。


比如,四年前的那个凌晨2012年3月18日,发生在四环保福寺桥的那场车祸,如果不强调撞的稀碎的是一辆价值560万元的法拉利跑车,也许大家对被甩出车的那一男两女,为嘛会几乎赤裸,就不会那么有兴趣!


在那场车祸中

一辆价值560万的黑色法拉利跑车

被撞的稀碎


被甩出车外的一男两女

几乎赤裸

男子当场死亡,两女子重伤

据报道该男子名叫令谷

为前领导人LJH独子



再比如,就在今年三月,文昌胡同深处,那间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小单间(11.4㎡,相当于两个老投家的卫生间),卖出的价钱,相当于20公斤黄金(45万/㎡)。。。


有记者问,45万一平米的学区房值得买吗?

教育部长袁贵仁回答:

“你自己判断”



看来,俗归俗,但聊到北京,钱,确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话题


做研究,数据说话。


就让我们跟着勇士哥,一起通过数据来扒一扒北京的经济结构:


统计局数据,2015年,北京的GDP为22968亿元,第二产业(工业及建筑业)增加值仅为4526亿,也就是说,第二产业占比仅为19.7%。


反观第三产业(金融贸易地产等)增加值高达18306亿,占GDP的比值达到了79.7%。


也就是说,北京第三产业的规模,是第二产业的4倍!在全国所有省市中,绝无仅有!


要知道中国经济在本质上还是未能脱离「世界工厂」的发展阶段,工业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2015年,全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值为40.5%,第三产业占比为50.5%。


这里顺带说一句,中国第二产业的比值整体上弱于第三产业,是2012年之后的事,此前都是二产高于三产。


恰恰也是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从此前超过20%的年增长率雪崩到如今勉强维持在6.5%。工业丧失了增长性,中国经济本身也就丧失了增长性,并逐步走上了萧条之路。


将其他几个一线城市的数据拿来做一个对比:


2015年,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7940亿,GDP为24964亿,第二产业的占比仍然还有31.8%,这可比北京的19.7%要高出了足足12个百分点。


南中国基本上处于发展停滞状态的广州,第二产业的占GDP的比值也还有32%。至于号称创新之城、正在极力挽留华为的深圳,第二产业占比更是达到了41.2%。


这么一对比,北京基本上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第三产业城市。工业,也就是实业,在这个城市的经济构成之中,基本上可有可无。


销金之城——没有实业的北京


正因如此,北京在官方层面上对实业都表现出明显的歧视态度。其他省市都想方设法留着纳税大户的工业企业,北京随随便便找个理由就把上千人的大厂赶去河北。


至于民间的环保小清新,在北京更是大行其道,纷纷对制造业口诛笔伐,极尽诋毁之能事。全国所有城市,骂无良工业企业家骂得最狠的,当属朝阳群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京市民这种环保小清新倾向,无非是基于北京经济对工业没有依赖,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


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北京支柱性产业的情况。北京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有钱!那么,我们重点关注一下与资金高度相关的行业情况。


金融业当然是纯粹的资金行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高度依赖市民的消费能力,当然也是资金行业的组成部分。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业,信息软件行业,本身基本缺乏盈利能力,主要是靠烧钱活着的,只有资金高度充沛的城市才能玩得动,也可以算在资金行业里。


本来零售行业也应该算进来,但是我国在统计上将批发与零售的增加值一并算,而批发行业的覆盖面往往并不只是本市,对交通枢纽城市来说,覆盖面更大。既然无法分开,只好舍弃掉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数据。


2015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3926亿,住宿餐饮业412亿,再加上房地产业的1428亿和信息软件业的2373亿,合计8139亿,占北京2015年GDP的比值高达35.4%,显著超过北京第二产业(工业)那可怜的19.7%。


对于上面这一组产业经济数据,我们用经济规模与北京接近的金融中心上海的产业数据来进行比对说明。


作为近年来国际游资出逃的首选城市,上海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4052亿,住宿餐饮业374亿,再加上房地产业的1696亿、信息软件业的1375亿,合计7497亿,占当年GDP比重为30%,较北京35.4%的比值,低了足足5.4%。


然而如果把视线稍微往前放一放,提前到2013年,那会儿国际游资还没开始逃离,游弋在上海滩伺机出逃的资金远没有今天这么泛滥的时候,当年度上海四大资金行业增加值合计仅为5517亿,GDP为21602亿,比值仅为25.5%;而2013年北京四大资金行业增加值合计为6285亿,GDP为 19500亿,比值32.2%,较上海的25.5%高出6.7%。


这组数据对比非常非常的有意思,两年下来,上海四大资金行业的比重与北京的差距,从6.7%减少到5.4%,缩小了1.3个百分点。


这里面的差别非常耐人寻味。北京经济对资金行业的依赖固然一以贯之,更有趣的地方在于,上海经济对资金行业的依赖程度同样在加深。外资出逃后人民币资金大规模沉淀在上海滩,是上海经济近两年的主旋律,并迅速推高了相关的资金行业规模。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


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2171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10338亿元,人均消费额4.76万元。


全国的平均水平,13.75亿的总人口,实现了30.09万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2.19万元,这跟北京的4.76万元,基本上就没法相提并论。


作为主要对比对象的上海,2015年常住人口2415万,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056亿,人均消费额只有4.16万元,同样没法和北京相提并论。


深圳2015年以1137万常住人口实现了5018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4.41万。


中心城市中唯一能够在消费上实现对北京的显著超越的,是广州,2015年以1350万的常住人口实现了7933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额高达5.88万。即便是钱倾天下的北京, 都没法在消费问题上与广州相比。这个消费数据有着非常深刻的经济学上的道理,房价涨幅最低的广州,实现了大众消费上的最快增长。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谈论北京经济,根本就不用谈什么实业,它基本上就靠庞大的现金流推动着整个城市的运转。


海一样的资金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四处激荡,维持着金融,支撑着消费,吹高了房价。


这种经济模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研究北京,把钱的问题研究清楚,也就行了。


那么,我们亲爱的帝都,那占全国资金总量9%的天量财富,到底从何而来?又流向了何方?在我大中国的整体储蓄率雪崩之际,北京,又遭遇到了什么样的命运?


穷天下而富京城



北京比上海有钱。上表我们给出了2002年至今的上海和北京储蓄率演变过程。合计的结果非常有趣:上海这14年来的平均储蓄率只有23%,新增储蓄额合计为20275亿,2015年末的储蓄余额23384亿;而北京14年来的平均储蓄率高达31%,新增储蓄额合计达到了22140亿,2015年末的储蓄余额26740亿。


无论储蓄率还是储蓄额,北京均完胜上海。号称中国名义上的金融中心的上海,06年之前的储蓄水平还跟北京差不多,但2006年之后,储蓄水平就显著低于北京。


中国老百姓的平均储蓄率为20%,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也只能达到23%,也就是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北京31%的平均储蓄率,那可是直接就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了足足11个百分点。


事实上,在储蓄率问题上, 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维持在20%左右。


南中国金融中心深圳从2002年至今的平均储蓄率,甚至只有19%,低于全国的均值,这主要是因为2014年之后,高昂的房价吞噬了深圳人民的积蓄,导致深圳的储蓄率已经连续两年为-3%。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自己所在城市验算一把。反正都是公开数据,所需的基础数据统统都可以在统计公报里查阅到,十几分钟就能算完一个城市了。


一二线城市固然是收入稍微高一点,但是支出也高,尤其是房价太高,导致根本就存不下什么钱。所以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在大城市或者小城市生活,生活的幸福指数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差异,维持着大致的均衡。


也正因为此,中国的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从农村到城市,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确实很大。但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其实并不大。


小城市城区的市民们活得优哉游哉的,骑个电动车20分钟就能从城区的这头开到那头,交往的都是一条街道上打野架打大的朋友;上班玩玩电脑喝个普洱,下班打打麻将喝个米酒,生活压力根本就谈不上;加班加通宵这种事,那简直是闻所未闻。钱挣得不多,好在花销也不大。


要不是这两年经济下行,小城市的那些个规模不大技术落后的工厂企业纷纷倒闭,导致生活压力徒增,恨不得小城市的幸福指数比大城市高多了。


然而北京的储蓄水平却在全国范围内一枝独秀,即便是金融中心上海,号称全国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都望尘莫及。这其中的理由,当然只有一个:


全国的富人们不约而同的带着一生积蓄,移居京城。


无论北京的交通多么堵塞,空气多么恶劣,这帮人依然前赴后继,从不考虑离开。如此14年下来,终于将北京的储蓄率推高到31%的程度。


然而致命之处在于,富人们进京之后,却纷纷选择了放弃实业,日常生活只不过是炒炒楼,吃吃喝喝消费罢了。


穷天下而富京城的结果,也只不过是让北京城变成了一个产业空心化的城市,一个纯粹的销金之所罢了。


下表给出的是2002年至2015年,北京和上海历年房地产市场走势与居民收入情况对比。16年下来,北京人民整体上竟然将44%的收入投入到了买房之中,这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8%,要高出了足足16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看,2002年至今,北京人民在实现31%的超高储蓄率的同时,竟然还能将44%的收入投入到了购房大业之中,并能人均年消费4.76万。


对比起来,上海的数据真是丢人,号称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也只不过实现了23%的储蓄率,只能拿40%的收入去买房,人均年消费还只有4.16万。


这么一比,上海恨不得能羞死。


只不过,对我这种实业派来说,看着北京汹涌的钱潮东炒西炒的瞎转,偏偏从来不进实业,14年下来,除了在地产领域吹泡泡,对国民经济毫无帮助,这实在没啥可钦羡的。


天下富人云集京城,也只不过是最低层次的斗富罢了。


你买了别墅,我就来个四合院;你买了进口家具,我就来个进口定制。什么?你也搞了一辆560万的法拉利?那我就在法拉利上弄两个裸女!


也只有在我们这毫无信仰的国度,才会发生这种破事。


我大中国的富人在此前基本上只有去京城混吃等死这一个选择,但是近年来,连钱带人翻墙移民,也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流行的选择了。


指望北京的钱潮就这么持续汹涌下去,根本就不现实。其他城市的泡沫破了还好说,只要实业不死绝,总能提供就业机会,大家伙还能咬紧牙关过日子。


北京这种毫无实业的城市,钱潮一旦退去,泡沫一旦破灭,城里生活着的2000多万底层百姓,或许只能集体抱团饿死。。。


所以,各位北京的小清新,你们希望全国的富人,继续云集北京吹泡泡吗?


人们对北京的印象

恰似在国贸80层的云酷酒吧

向外看到的夜景



老投语录

健康的经济结构中,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无法长时间超越整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挤地铁吃盒饭,偶尔也可以到国贸80层去看看帝都的夕阳。但无论落日的余晖投射在身上的那一刻,有多么灿烂,你终要收拾心情,回到地面,端起你的盒饭。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文字即可

生命不息,并购不止:金融基因成就海航帝国 

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背后的性感经济学

4年卖59亿的坚果,章燎原:三只松鼠你学不会!

林依轮:娱乐圈隐形亿万富豪,现在还想颠覆辣椒酱!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