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4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头条 | 他出品了《我不是药神》:一个媒体人的转型样本

隽永 南友圈 2018-09-27




1

最近,电影《我不是药神》刷爆了朋友圈!微博、知乎好评如潮,严苛的豆瓣也打出了9.0的高分。


据说该片制作成本就一个多亿,目前已有五六亿票房,最终10亿甚至20亿也不是没可能。




一个南方系媒体人在朋友圈说:


电影为何这么火?看到出品人中一个熟悉的名字:陈励志。顿时啥都不用说了。


陈励志媒体记者出身,北京麦特文化娱乐传媒公司董事长、总裁,电影营销高手,实战经验丰富。


多年来曾创下多部高票房战绩,随便数数一箩筐:《西游伏妖》《美人鱼》《爵迹》《绣春刀.修罗战场》《心花路放》《道士下山》《小时代1、2、3、4》《钟馗伏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全民目击》《金陵十三钗》《白鹿原》《风声》《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


赚到钱干嘛?据说去年移民了。


真是早发早移,羡慕嫉妒啊。


对了,这是一个媒体人成功转型的样本。



陈砺志生于1976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曾担任湖北《黄石日报》摄影记者,后进入杭州的都市快报。


2004年6月,陈砺志北漂北京,任《明星BIGSTAR》周刊主编、北京光线传媒报刊发行公司总经理,《娱乐现场》制片人。 从光线传媒离开后,陈砺志到了搜狐,担任娱乐事业部总监。直接向张朝阳汇报,两年后搜狐娱乐影响力领先新媒体,他却发现自己遭遇到媒体职业的天花板。 


2008年,32岁的陈砺志离开搜狐,告别十年媒体生涯,创立了麦特传媒,并迅速将之打造为影视营销行业最具规模的公司。 


麦特“Max Time”,取意伟大的时代,从这个名字可见陈砺志对公司未来的期许。



2

媒体人早转型早受益。


比别人早走一步,真的是很重要。因为你可能遇到最好的机遇期。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兴东,在谈到媒体人转型说过:“做符合趋势的事,越早越好。因为是趋势成就人。人都差不多,差的就是把握趋势,与站的位置,当然也得努力、争气!” 


 回看陈砺志就是这样。


麦特文化开始是把合适的预告片公司、海报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种带动全产业链的营销模式,很快打开了局面。


加上多年媒体经验,“攒人品”攒出来的许多资源,作为国内首家第三方营销公司,麦特开局甚好。


麦特第一部合作的电影是《风声》,第一个合作的演员是李冰冰 ,第一个合作的歌手是张靓颖 。做完这些“第一个”之后,麦特很快建立起自己的行业地位。



比起其他同行,陈砺志最突出的优势是,他在娱乐圈拥有强大的人脉,明星好友个个都是当红大腕,范冰冰、赵薇、王菲 、李亚鹏等等。


媒体人心高气傲的多,转型的第一个难点是固化的观念。


人自我革命,是最困难的!


陈砺志刚开始也是,初初有点格格不入。那时陈砺志与明星的关系是对立的,他做过的两份报纸《明星BIGSTAR》、《完全娱乐周刊》,曾产生了娱乐圈80%的独家偷拍,生产了“冯小刚 想抽大嘴巴”的第一职业狗仔王小鱼,生产了章子怡对报纸的一纸诉状,生产了恋上李亚鹏的王菲、牵手李大齐的周迅、飞踹记者的范冰冰……生产了圈子里无数绯闻和丑闻。


陈砺志从媒体行业转身到营销领域后,慢慢地身过头也过,他心思敏锐,善于经营,和艺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还是那句话,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在《风声》的宣传策划过程中,陈砺志学会了如何用市场调查来了解受众,学会了海报、预告片、EPK等物料的制作与正确使用,并从《风声》的全案营销中得到启发,将麦特的电影营销带向工业化流程之路。


那几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每年增速约35%,国产票房占比接近六成——除了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再没有其他行业有这样的高速增长。


陈砺志确实是赶上了最好的时机。



3

创业都艰难,陈砺志也跟很多人一样,遭遇过好多挫折。


现实生活中,老板往往是最没钱的人群,不停负债,资产不停的增加,自己真正拥有的现金,永远紧张而拮据。


你看,招商,私募,风投,并购,IPO,一个看似高深的商业名词背后,道出了一个个公司“差钱”的真相。


陈砺志也一样,创业最初那几年,最大的压力是在资金上。


金融危机袭来,作为一家娱乐营销公司,虽然手握大量订单,但大量垫付资金导致周转出现困难。陈砺志不得不向明星朋友们求援:李冰冰、姚晨、张靓颖……最困难的时候,公司管理层只拿几成的工资,欠下的部分说年底再补上。


致命的是,因为理念的不同,合伙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带着团队突然宣布分家,让他有点措手不及。


创业艰难,比我们想象的艰难太多。


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这些挫折,没有让陈砺志倒下,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给自己定下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目标,度过了难关。


陈砺志不惧怕冒险。


他喜欢和新导演合作,他的理念是,只有让更多人,更多新导演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国的电影,才有机会呈现更繁荣的局面。


麦特第一部参与投资的电影是《李献计历险记》,导演郭帆、李阳都是毫无经验的新人,尽管当时,这部影片有动画版作为前身,拥有不错的热度和口碑,但上映三日只获得800万票房,这次陈砺志损失惨重,总共亏了四百万,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对于创业者而言,每个决定无论是对是错,都必须自己买单,承担后果。


“北漂不易,谁都知道,但南漂和留守就容易吗?青年不易,谁都知道,但少年和老去就容易吗?创业不易,谁都知道,但守业和失业就容易么?前进不易,谁都知道,但原地踏步和一泻千里就容易么?”北漂的第八个年头,陈砺志曾在微博中写下这段关于“八年之痒”的感悟。


没有人是容易的。



4

“制定正确的策略,坚持正确的策略。”是陈砺志始终坚守的信条。


有人说,麦特是个不太好相处的公司,因为作为老板,陈砺志本身就是个暴脾气,他跟客户拍桌子,吵架,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陈砺志总跟员工说,在营销领域,不要存在甲方和乙方的区别,当你把项目当成自己的项目的时候,你就是甲方,能不能做好事关你的荣誉,而不仅仅关系到你的收入。


比如跟宁浩的合作。宁浩是处女座,要求苛刻,在圈里是出了名的“难搞”。


和宁浩见第一面时,陈砺志就告诉他,“你之前的每一部电影都没有到达应有的票房结果,市场价值都被低估了。”于是合作《心花路放》时,陈砺志把影片定位为“有品位的商业片”。


但做到一半,宁浩不干了,觉得做营销的方式太商业不显好,“他说我不要那些,我不要你做这个,我这个文艺性你不能给我放弃了,我说那好吧,我不干了。”爆脾气的陈砺志干脆撂挑子走人了。


在陈砺志眼里,没有难对付的客户,只有不够强大的自己。“不能说胡搅蛮缠地强大,没有意义。你专业,你能说服他,没有人傻到要否定你专业意见的。你讲出了道理,这些人都很聪明,都听得懂。”


经过一番讲道理,陈砺志终于说服了宁浩,两人成为了长期合作伙伴。


《心花路放》最后的票房高达10.52亿元,成为2014年票房最高的话题影片。


这说明,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你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


陈砺志开创性提出电影营销“工业化流程”理念,由其创立的电影营销模式、商业品牌娱乐营销模式等,都已经过市场检验,获得业界认可。


前几年,麦特无论营收还是利润,就已经是这个行业的第一。


但光线的总裁李小平评价麦特是一个倒挂的公司——名气特别大,但是规模却小。


陈砺志被这句话刺痛了。


2015年,公司3%的股份换了2000万的融资,陈砺志要把那时估值6个亿的麦特,从营销公司转型为影视公司,转身往上游走,走制作、投资加营销的道路。


“电影圈真正的主宰是投资方或发行公司,如果总是做游在大鳄身边的小鱼,就要面临吃不上的危险。”因此,陈砺志对麦特的规划中,加上了“独立”这个关键词:“我们要自己主投主控项目,自己做制片,自己做主要投资方,要有自己的制片团队,创作团队。”


现在的麦特,旗下拥有两家影视投资公司,一家影视制作公司,一家影视娱乐营销公司,控股一家全息视频播放媒体公司,参股一家数据科技公司。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陈砺志职业生涯的转变,都是主动求变的结果。


主动求变,革自己的命,才是媒体人的出路。


前南友郭全中老师曾经说:“如果自己不革自己的命,互联网一定革您的命,与其让别人来革命,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只要你是优秀的人,绝对不用怕,到哪里你都会优秀。”


套用吴晓波的话说,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主动求变的人,它只是磨炼人,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