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姜英爽:随时把敬畏放在身上

姜英爽 南友圈 2021-04-24


✎南友圈(ID:nanyouquan) 〡姜英爽


2020年已经过去了,2021年可能会有更多的变化,未来的几年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90后社交媒体get fun 创始人 原南方都市报调查记者、新京报时事新闻部主编、网易副总裁、总编辑陈峰


春天里 · 致敬长期主义者2021南友圈合伙人大会2021年1月17日在中国深圳举行。大米和小米创始人、南方都市报前首席记者姜英爽为老南友们做了“自闭症儿童康复领域,一场前南方人的公益+商业实验”主题分享。


点击下方收听录音




今天下面坐着我的前领导们,尤其是刘庆,刘庆是我2002年大学刚毕业一年多的时候到南都的区域新闻部的主任,她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今天我带了我的两个同事过来,其中一个女孩子叫当当,她现在才25岁,但她在大小米已经工作了5年。我跟她说,我年轻的时候遇到的一些人,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中包括杨斌和程益中,当然也包括刘庆。


从过去十年到今天,我所做的事情跟新闻有关,跟我们的理念有关,也跟其他的东西有关。张华比我提前一年创业,15年初我还去张华那里学习过。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对张华的教育理念是非常认同的,只不过我们创业的领域稍微有些不一样:张华做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变得更好,是锦上添花,而我可能做的更多的是雪中送炭;他的slogan是让孩子上世界名校之前能够上少年商学院,而我做的是让孩子在上幼儿园和小学之前上大米和小米。因为这群孩子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他们本身没有办法达到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的要求。
 

这是我纯粹从做公益开始的一个项目。在这里我想先快速的介绍一下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的发育障碍,跟智障还有脑瘫其实是一样的。它占世界上每一个种族的3%的脑袋和发育有问题的孩子中的一半。自闭症儿童中大概有一半智商是有问题的,另外一半在目前可测的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从根本上讲,包括那些非常聪明的人,其实社交和沟通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的slogan是让自闭症儿童跟世界自由沟通。目前全世界有循证的康复疗法,是让这些孩子进行行为学的康复,也就是干预。目前中国每一个自闭症家庭在孩子10岁以前,每年会花费平均8万元的康复费用,政府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兜底,深圳是最多的,其他的都是自费。


这个项目创业6年,线下做了4年半,但实际上从我开始这个项目,进入这个领域,要秉承今天的长期主义的话题的话,其实是从11年前开始的,快12年了。当时我在南都深度部的时候,我一岁半的女儿被邹小兵教授确诊为疑似自闭症。虽然一两年之后,她被证实不是自闭症儿童,还是普通发育儿童,但是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此后的选择和轨迹。从业余的去帮助这些家长,做NGO,做家长的社群到开公众号,最后到自己创业做线下,其实还是秉承了所有在座的各位媒体人或者是前媒体人,还有自媒体人的轨迹。


星星雨大家可能听说过,电影海洋天堂里面的原型是一个叫田慧萍的女士,她本身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当她发现她的孩子得了自闭症后,她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自闭症家长的训练机构,教家长怎么样去培训孩子。它也是这个领域里面最老牌的,已经做了26年。它每期服务50个家庭,为期三个月,教他们怎么训练,这样一年的话总共是600个家庭。


到现在为止,大小米做了4年半的线下,同时服务1200名左右的自闭症儿童。去年疫情的时候我们在线上服务了近上万个自闭症家庭。我们拥有18家线下机构和800名员工,其中有30名海外硕士、两名博士,20名行为分析师,都是全职。在过去的4年里我们一年一轮融资,从a轮的达晨到b轮的元生创投和博裕,然后再到刚刚完成的OrbiMed,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机构。


我们拥有自主研发的康复体系,我们的公众号是最垂直的,不是家长就是康复师,还有少量的公益人士,是这样子的一个公众平台。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线下近停摆了5个月,我们就转为做去线上服务家长的一个工作。这种情况下我们去年还是实现了我们的增速,去年收入和预收费都是30~40%的增速这样一个规模。


我还要强调一下,以上取得的成绩跟我的创业搭档老南友的加入有非常大的关系。潘采夫老师现在也是我们的市场副总裁,所以现在大米和小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南方系企业。


今天我想讲的其中一个话题是公益,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我想分享以下三点:第一个是只有解决问题的公司才能够活下来;第二个是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其自身利益相一致的企业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包括怎样在速度和质量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像我刚才提到的星星雨一样,大家都是出于类似的经历,只不过他是一个真的自闭症家长而我是一个伪自闭症家长,我们都在做社会责任的事情。包括我在全职创业之前三四年都在做公益,后来才离职去做这个事情。


我一直在思考:谁比谁更高尚或者谁比谁更伟大吗?谁在把社会责任履行的更大最大化?我的想法是不论作为一个企业还是作为社会组织或者NGO来讲,大家是互相合作的,只不过它的侧重点不一样。归根结底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包括我们的南方都市报、南方系,虽然是国企,最大的价值和责任,其实还是要回归到为消费者生产有价值的产品,而且一定要做到有效率,自己养活自己。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有的都是附加的,但这个是根本的。


投资人都是非常现实的,所谈的最后都回归到一个问题,就像刚才说的你到底是赚钱还是值钱?但实际上不赚钱的公司是没办法值钱的,你没有办法去量化它的价值。我也要求投资人不要跟我谈情怀,你只需要看我们这个事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自己养活自己,甚至保持一定的增速,去获得你作为投资人的一个回报。我觉得这样子对我们这个项目有一个公平的看法就够了。


杨斌每次回国的时候都会来看我,他上次跟我说,英爽,我觉得你还是蛮棒的,其实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面获得相对的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但更难的是在两个领域里面去获得相对的这种成功。我不是说我成功,我只是想说其实我们秉承了过去做的事情,但实际上操作手法和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的想法,就像过去我是没有办法去理解刘庆的想法的、也没有办法去理解陈朝华的想法的、也没有办法去了解杨斌的想法、程益中的想法和范社长的想法是一样的。到了这个位置上我要想的究竟是什么,还是切切实实的去养活这么一批人。还有一点就是真的要忍受很多,就像范社长以前说的那句话我觉得特别棒,别人只看到了你的辉煌,没有看到你的痛苦。


企业家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做企业跟做个人的事情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把一个人的理想、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了一群人的理想和一群人的梦想。你承担的职责和你要做的事情跟原来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但也有绝对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时候团队变得非常重要,而这可能是我们过去的某一部分人最不擅长的地方。


所以第一点我想强调的是创始人的性格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面貌和团队的价值观,但是每个人的优缺点是不一样的。我身上有很明显的媒体人的单打独斗的性格,让我去做一个新闻采访我能做的很好,但是这跟做企业,和一群人合作当带头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要是按照性格学来讲,我可能一半是猫头鹰一半是孔雀,我不愿意自己去带头,但是这件事情已经把我逼到了这个地方了我怎么办呢?


我之前在北京去跟长江商学院分享的时候说,我觉得我最厉害的事情是为自己找了一个老板,我觉得当我找到了我的创业搭档们的时候,我才完成了从一个公益组织向商业企业的转变。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个人是追求极致和细致的一个人,必然会陷入很多对细节的追究而不能前进,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的是组织别人,学会放权和信任别人。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在过去年轻的时候,遇到了各位,这批人让我们学会了两个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就是学会信任你的团队和信任你身边的一个人;还有一个就是每个人其实都是有优缺点的,我们怎么样求同存异,让大家在一起利益共享。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你还是没有办法,你以为你代表了他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但是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大家相处越深,到最后你会发现身边的人是越来越少的。你以前可以肆无忌惮的去讲的话这个时候你已经没有办法再去讲了。


现在大小米面临的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不断升级和淘汰,也包括我自己,我也在想自己更适合做什么,我们缺少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新旧的每一年的叠加和淘汰中。我的感悟还有一个,过去的工作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思维,而创新一定是被现有的效率或是现在做的事情固定而没有办法达到的。你想要去改变他,想要去提高的时候,就必然要做出一个选择。


所以我们不停的在服务上创新,不停的在产品上创新,不停的去拿来主义,去拿别人的东西,但归根结底要变成你自己的,大米和小米自己的东西。任何想逾跃这个过程,甚至说想借或拿一个现成的人来用的这种想法都是不现实的。这么优秀的产品,这么优秀的人,他为什么要寄你篱下呢?


另一个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和障碍,第一是标准化和创新的矛盾,一方面不停的去改,一方面又不停的想要去标准化,这是一对天然的矛盾。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当我们发自内心的想要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好一个理想的事情,但其实这个最好本来就是空泛的,你要服务的到底是最多的人数还是最好的那一批?还是最有价值的那一批人?你想做的是服务普罗大众的还是做高精尖的?其实这些都是你的公司要去面对的。你选择了其中一头就必然要放弃另一头。你做了其中的一件事就必然会受到另外一拨人的诟病,你没有办法让所有人满意,没办法平衡所有人。带领团队是这样,做产品也是一样的。


一直到现在,其实我是不太开心的,我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也是一个很喜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人。现在的问题是虽然你的灵魂和思考是自由的,但是企业又要求你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你个人的时候,人是非常难受的。如果让我回到过去,我可能会选择像年轻的时候那样被刘庆庇护着,或者被杨斌庇护着,只想去写一个稿子。但是从对社会的奉献或者人的价值上来讲,当然又想回到苟骅总说的那句话,走出去会比等待着一个东西更重要。


非常感谢我们拥有了相同的昨天,带给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和做媒体的创造力,这个时候需要的其实是靠谱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缔造未来。我最后分享一句我刚刚的投资人, OrbiMed的中国区的负责人的话。他推进我们这个项目非常快,从开始接触到决定投资我们只用了两三个月。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我说David,你是什么时候决定投资大米和小米的?我以为他会说我很棒之类的话,结果他回答说,有的人是非常优秀的,但如果他创业不小心选择的是一个我们没有看好或者不太有需求的赛道,也不一定会做得非常好。我想讲的是他的投资思维,并不代表我们认为我们做的好不好,也并不代表着否认其他人做的事情。只是讲创业和企业的时候,他说只有一个优秀的个人甚至是优秀的团队,能跟你所选择的赛道和事情合二为一的时候才有机会。尤其是走到c轮以后,他们还要先看赛道和风口,再来看这里面有谁去匹配的,把这两者去合二为一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就会想到说我要投的是大米和小米。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其实创业选的有可能是一个时势或一个机遇,甚至是一个大的我们看不到的所敬畏的东西。我不能说现在我们站在对的风口和对的赛道,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主观的选择和能动性的选择才是其中的一环。这句话送给现在我们面临的疫情,疫情一定正在催生某一些赛道,也许等待着失败的就是我们或者是我,但我要随时把这种敬畏放在身上,其实我们在用过去我们拥有的这些东西,这些创造力包括我们的价值观去驾驭或者说去创造一个可能的明天或者是未来谢谢!


— END —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