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铜: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勇敢地走向未知 | 造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55w8tmmv&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206位讲者 采铜
知乎大V
《精进》作者
大家好,我在浙江大学心理系读了九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大二的时候,有一位心理学的教授,他一见到我们就说,他其实不懂心理学。当时在场的同学们都很诧异,感到不可思议,然后这句话就一直埋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
后来我读了心理学博士,学了很多心理学理论,看了很多心理学论文,我都感到自己不懂心理学;甚至毕业后参加工作需要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难题时,我还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懂心理学。
我发现心理学是一套自圆其说的语言系统,当它跟现实世界对接时,会有很多模糊的环节,会包含很多未知的东西。我会想,我到底懂不懂心理学?我到底懂了多少心理学?
第二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发生在博士毕业后。那时,我在华为的一个用户体验部门做用户研究,我其中的一项工作是和很多设计师去讨论一些创新产品的概念设计,其中我做的一个项目是华为的至真系统,它是模仿思科的网真系统来做的。
思科的网真系统是一个远程会议系统,远程开会的人在电视中的成像会跟现实中的人像呈一比一等大小,且双方会有面对面的视线交流、眼神沟通,就像真的在一起开会一样,这是个很棒的设计。
但是华为肯定会想打败思科,去创造一个更好的设计,所以我跟很多设计师一起讨论,我们有没有可能去创造一个新的系统,打败现在这个已经很完美的设计。
然后,我就查了很多资料、论文、专利,我跟设计师也不断碰撞出很多新的想法,但我发现做这些其实都不是太难,最难的是,我真的不知道这些创新的想法,究竟会在未来真实的市场竞争中,有多大的成功概率!
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有评判的依据,这是最头疼的。后来,我其实只做到一半就退出了这个项目,但这个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即便对这件事情我掌握了跟它有关的全部知识,但我仍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我影响特别深刻的第三件事并不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而是我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创业的视频。
视频里说,在摩拜单车诞生之前,胡玮炜参加了一个会议,她跟几个天使投资人和工业设计师聊天,一起讨论创业的点子,当时有人提出,能不能做一个共享的自行车,大家可以自由借、自由还。
这个点子刚出来时,大家都很兴奋,说这个想法太好了!但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他们会涉及很多具体的细节,然后就有很多人说,这个事情太难了,做不到。
特别是那些工业设计师,有的工业设计师会说,这个车怎么防盗?城市那么大,我把这些车布点在什么地方?设计师们有很多设计中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最后就觉得这件事情不靠谱,做不了,他们便从一开始就退出了这件事情。
最后,只有胡玮炜一个人傻傻地觉得这件事是可以做的,所以她就成了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之前是一名汽车行业的记者,她既不是设计师也不是工程师,她并没有真的设计过什么东西,但她就直觉地认为这件事情是可以做的。
知识和经验是一个囚笼
这个故事对我的冲击特别大,因为它告诉我们,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一个囚笼。对于怎样做一辆自行车,有更多知识和经验的工业设计师们觉得这事做不了,他们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而没有这么多知识和经验的人,却反倒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所以那几个工业设计师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不是一开始就退出了,他们也会成为摩拜单车的创始人。
这三件事情混合到一起,给我内心中形成了一个最深的印记,那就是,我发现其实自以为很厉害的我,真的很无知。
我这样说绝不是因为装或是想摆一种姿态,而是真的发自内心的觉得,但我发现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这么想的。
在很久以前,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苏格拉底也说过类似的话,现在我真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我相信很多人其实还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
大多数人他不会认为自己一无所知,他看世界用的是一种叫“地心说”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掌握了极为有限的已知,再用这些极为有限的已知去看待这个世界,去轻易地评判他人,去评判这个世界。
但这个评判很可能是错的,只是我们不认为它是错的,我们被自己有限的已知所局限,只有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你才能抛开地心说的心态,去真正认识这个世界。
一个真正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他能看到一个广袤无际的未知世界。
我能感到这个未知的世界有多么大,我能深深感到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一个最大好处是,我会有疑问。
一直困扰我的三个问题
这几年,我一直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和写作。这三个问题是: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最好的思维方法是什么?
最好的创新方法是什么?
关于这三个问题,其实前人已有了一些解答,但这些都只是部分的解答,还远不够完美,所以我就试着去解答它们。
这几年,我一直都在做这事。从理论上讲,这三个问题都从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一开始我想到的是,能不能从心理学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里去寻找答案。
我看了很多论文,但得到的最大感受就是失望,那些做科学研究的人其实也有他们的局限,他们的这套研究方法、逻辑和思路实际上都非常固化。
他们在既有的一个囚笼里做这件事情,虽然他们可能本身很聪明,是非常厉害的大学教授,但是他们未必能看到这个问题的全貌。于是我就想,还有什么方式、渠道可以让我更好地去解答这个问题。
这又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知识的全貌是什么?
我认为一个简单的划分就是,知识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理论知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最熟知的那种知识,我们从小接受的系统教育其实都属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实践知识并没有完全被记载在书本中,它是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其实很重要、很有用。但这些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之外的东西并不会很容易被找到,而它们却是回答那三个问题的关键。
所以,我的重心就放在了我该怎样去找到那些隐藏的、基于实践得到的知识?比如说我们可以从对话中去挖掘隐藏的知识。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墨西哥建筑系的学生,他叫里卡多,他23岁的时候非常幸运地见到了当时德高望重的一位建筑设计大师,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然后,这位里卡多就去问格罗皮乌斯,学好建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格罗皮乌斯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的去旅行。
这位年轻的建筑系学生听从了偶像的建议,真的就是到处去旅行了,最后他真的成了一位非常出色的建筑设计大师。
这张图片就是他的一个建筑作品。为什么学习建筑最好的方法是旅行?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一个建筑系的学生,他都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通过一个固定的视角去了解建筑,你了解到的这个建筑信息其实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但是旅行不一样,你到实地去看建筑,可以绕着这个建筑360°无死角的去观察,你可以去看建筑的外部,去看建筑的内部,还可以走到这个建筑的角角落落去看建筑的每一个细节。
如果你能够花很多时间来旅行,而且在旅行的时候去观察各种各样的建筑,去看这个建筑的N维信息,然后去收集、累计,到一定时候你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建筑师。
这就是格罗皮乌斯的一句话影响了这位墨西哥年轻人的一生,使他也变成了一位建筑学的大师。而这些东西,都在一个理论体系之外,是基于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的碎片。
这些实践知识都分布在一些非常偏门的资料里,比如说我刚才给大家举的那个例子,叫《建筑师的20岁》,很少有人知道这样的书,然而我最喜欢从这种奇奇怪怪的、很少有人看的那种偏门书里面去找宝石。
一个人的价值及核心竞争力
学习并不是我们最根本的终极目的,我们根本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一个人的价值及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他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知识是我们的中介、工具和素材,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我们该怎么样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这里面其实也有很多方法。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三个方法,怎么样利用知识去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
第一个方法是迁移。以摩拜为例,因为摩拜是一个创新非常强的产品。摩拜刚开始做的时候,追求的是更多的人使用,尽可能少的维修。
胡玮炜想,传统的自 49 31126 49 15287 0 0 3774 0 0:00:08 0:00:04 0:00:04 3773车链条设计很容易坏,她就想把汽车的设计迁移到自行车里,彻底将链条拿掉,变成一种轴传动的幅轮毂,不充气、实心的,跟汽车轮胎一样,这样的做法在自行车里是一个完全颠覆式的创新。
这个创新的好处是,它能够做到免维护,这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作用。在这个例子里面,我们要注意的是,胡玮炜虽然不是一个专业的工程师,但却运用了很多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将自行车轮胎做了创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难题时,我们往往受限于原有的这个思考框架,如果你可以把原来那个框架完全打破,你就能把这个难题给解决掉,这是一个非常给人以启发的例子。
第二个方法是调参。调参也是用知识来把一件事情做完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很少有人来讲。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问大家,你知道怎么做面包吗?好像这个问题很简单对不对?你搜索一下,几分钟的时间,你就能知道怎么做一个面包。
但是如果我换一个问题,问你知道怎么样做一款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吗?你可能就不知道了,做一款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这里面的关键是什么?最关键就是参数。
在你做面包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参数,比如说面粉、水、酵母的配比,所选的面粉,烤箱的温度,发酵的时间,你只有把这一系列参数调到最优,你才可能做出最好吃的面包,而这一系列最优的参数没有人能告诉你,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大量的实验。
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地调参,最后找到一个最优参数,最终知道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的参数是什么,这就是调参的方法。
第三个方法就是积木化。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我们以后的知识是一个积木化、解耦合、扁平化、可自由拼搭的。
什么意思?什么叫扁平化?什么叫解耦合?是指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里,它是阶梯式的、它是一个结构化很强的系统,你必须先学完这个概念,再学下一个概念。
但是现在,在我们终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就是积木化的。我们学这个知识,可以把前置知识扔掉,就直接去学一个知识的碎片。
这个知识的碎片就像乐高积木,我们可以把它自由拼打,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积木式的学习方法。
所以,未来的知识者、学习者,他的一个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
未来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我最后给了三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是不存在标准的知识系统,一个追求精进的人他的知识系统是寻求差异性的。
以前的学习包括学校的教育都是标准化的,同样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系统是雷同的,但现在我们学习完全不应该去追求雷同,而是应该追求差异化。
每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应该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你的不一样程度越高,你的竞争力就越强,你的知识体系应该不断的进化。
第二个答案是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几十年前的人跟我们现在的人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但我们现在的学习者完全是混在一起的。我们今天学了这个知识,明天就应该去用,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反复形成一个循环,再反复去迭代。
所以,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了,如果你的理论和实践循环在非常快速地迭代,那你肯定也会越来越强,变成一个非常强的人。
第三个答案就是学科的界限不复存在。在以前,一个知识属于什么学科它是非常明确的,但在今天,一个知识属于什么学科,它是不明确的。你根本就不需要分类,现在的知识是不需要分类的,也没有必要去分类。
知识就是在不断的交叉,不断的组合,然后再不断的分化。
一个未来的学习者,他的知识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知识体系里具体是什么知识?
我不知道,因为我对这些东西都一无所知,我只能告诉你的是这句话:
未来的学习者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勇敢的走向未知,承认自己一无所知,然后勇敢的走向那个广袤无际的未知世界,拥抱它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