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邓·哈托格:为什么在中国的多数城市里,街市生活会慢慢消亡?丨造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29i9yw29&width=500&height=375&auto=0
造就第242位讲者 哈利·邓·哈托格 Harry Den Hartog
建筑师、城市规划师
Urban Language工作室创始人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各位聊聊城市化与场所营造。
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要素,属于一种共享型空间。我们在城市里所见到的街道、广场还有公园,都是大家彼此会面、洽谈交流的地方。然而,目前全球范围都存在公共空间私有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变成了半公共或非公共性质,公共空间正在消亡。
在过去,人行道一直是街道的一种延伸,是日常生活、工作、经商与购物的延伸。而在新兴的城市里,它正在迅速消亡……以上海及中国的多数城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街道上的生活正在消亡。
围墙和车流正在把社区分隔开来,这种街道模式使得城市变得碎片化。中国的城市正在流行建设超级街区,以此来统一替代旧城布局,但这样就会丧失原本的认同感,也会切断社区之间的连通。
城市不该仅仅是一些建筑的集合体。这是一份由美国及法国的研究人员做的报告,里面对中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日本等城市的街道模式进行了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街道模式特点是——街区规模更大,但街道的交叉路口较少。
与此同时,中国现在还兴建了很多大型购物中心,看上去这些购物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人们的公共空间,但它并不算是真正的公共空间,因为它会在夜间关闭,而且并不是谁都可以进入的,人们也不能在里面自由活动,例如你不能在里面踢足球。
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设计者,著名的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早先说过,购物是公共行为的最后一种形式,它正在替代公共生活。在上海等诸多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看到商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大,但很多购物中心都不能依靠购物来支撑运营。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及应对互联网购物的挑战,那些新开的购物中心都会想尽办法提供差异化服务,树立自己的特色,以期招揽更多的顾客。它们会举办各种活动吸引大众,打造自己的品牌,它们就又变成了类似博物馆的艺术空间。
与此同时,购物中心像是降落在城市里的太空飞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当中。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美国如此,欧洲亦是如此。
场所营造发祥于纽约,旨在从社区及认同感层面去创造民众可参与、可使用的公共空间,它是由大众推动的底层运动。简·雅各布斯在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描述了美国城市的衰退,她把原因归结于大型基础设施及高楼大厦的兴起,还有街道生活的消亡。
欧洲一些城市也有类似运动,组织者占据城市当中比较空旷的地带,在那里改造街道,并且制作种子炸弹。他们将种子炸弹扔过栅栏去,以让绿色的草地再次生长。
这些图片是曼哈顿的景象,社区花园最开始都是非正式发起的,后来得到地方政府默许。地方政府看到了它的价值,于是就变成了正式的花园。像这样的社区花园还有很多,其中有些是游乐场,有些用来种植园艺,有些用来做教堂。
此外,纽约等美国城市的规划法案中也引入了更多的正式公园建设计划。即使是摩天大楼的公共地面也被列入正式规划。如果你建造了一座摩天大楼,那么一定比例的地面区域将被规划为公共区域。
上海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新天地景点就是某种场所营造,但又不全是,也许田子坊更接近场所营造的理念。我之前写过一本介绍新兴城市的书,也调查过上海周边的城市,你也能在其中看到一些吸引大众的新举措。
这是罗店,那里有一条北欧风情街,街上遍布着瑞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由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共同规划组织管理。他们组织了各种活动,以营造出吸引民众的氛围。但如果你置身罗店就会发现,那里并没那么热闹,那些氛围都是人造的。
我为大家展示一些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再利用的案例。
首先是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在那里,废弃的铁轨变成了公园,它是由菲尔德景观设计事务所和其他公司共同设计的,他们在那里种植树木,建造城市公共通道。得益于此,高线公园周边的地价不断上涨,还涌现出许多新的开发项目。
不只是利用废弃的铁轨,还可以直接在新的铁轨上开发公共空间。这是位于首尔的高架,规划方是MVRDV,一家荷兰的建筑事务所。他们设计了一种高架人行道结构,上面有绿色植物,还有各种公共活动,人们可以在上面集会交流。
这是荷兰鹿特丹的项目,建筑设计团队依然是MVRDV。他们做了一个将建筑天台与地面连接的规划,是一种临时装置,只安装了几周时间,人们可以直接从地面走到建筑的天台上去。天台上有公园,有购买饮品的地方,人们可以在那里办各种活动。
这是鹿特丹市的水文化广场,它也是一种临时的双功能广场。它的原址是一所大型学校的操场。下过雨后,操场通常都会遇到积水的问题,水文化广场就应运而生。设计师们让广场的某些地方下沉,大雨过后,那里会变成蓄水池。而在平时,那里则是一个游乐场或演出舞台。
另一个有趣的案例位于广州,那是一种穿过现有高层建筑的公共道路规划。通常的高层建筑要么是写字楼,要么是住宅楼,它们的功能单一,除非你在这里住,否则是不会进去的。但在这个案例当中,两位设计师提出了一个建造一条穿过高层建筑的公共道路的想法。
以上所有这些案例都不是由当地民众发起的,而是由建筑师和公共合作方共同构想出来的。
欧洲的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空间设计先锋,他们会在柏林地图上标出未使用的空地和空建筑,随后在那里开展各种临时利用活动,如临时海滩或者临时公园等等。
上海世博会园区也有很多空场地,也可以让民众发起临时利用活动。我认为,虽然在未来世博园区会被城市化,但就目前来看,占地超过5平方公里的园区还有很多空置地块,我建议某些区域现在可以开放出去,用于临时的非正式用途。
要打造一个没有太多围墙的开放型城市,最重要的是就是打造那些共享空间。打造真正的公共空间是实现共享型城市的基础。
公共空间是城市最重要的元素,如果城市里没有公共空间,那么城市也就会不复存在。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29u9hyt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次大会特别鸣谢:Airbnb爱彼迎,滴滴出行
全场影像合作伙伴:Optoma奥图码
嘉宾使用无线演示器特别支持:Logitech罗技
战略合作媒体平台:一点资讯
今日互动话题:
分享一个国内外你喜欢的公共空间
编辑丨蔡蔡
文字丨方芳
校对丨其奇、LUSEN